190米!120米!連雲港“超高層”時代來臨?

近日,公佈了兩個規劃信息。不出意外,連雲港未來將迎來兩個超高層。

一個是紫金公館地塊調整規劃,新增2棟商辦高樓。1個是48層,建築高度189.85米;1個是26層,高度為99.95米。

190米!120米!連雲港“超高層”時代來臨?

另外一個是位於香溢江南的萬豪酒店公示。項目包含酒店、SOHO辦公和商業,最高高度為120米。

190米!120米!連雲港“超高層”時代來臨?

若方案最終實施,紫金大廈項目的高度將會超過蘇寧廣場,成為海州區的最高建築。而萬豪酒店將會成為海州南出入口的新地標,提升城市形象。

超高層又名摩天大樓,向來是城市形象的輸出與實力的較量。不論是一線還是二三線城市都熱衷於打造“超高”,地方政府往往也比較支持。目前132層、632米的上海中心暫時領先,118層、600米高的深圳平安大廈、597米高的天津高銀117大廈、111層、530米的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緊隨其後。

連雲港的“超高層”應該始於九十年代後期,位於華聯的龍河大廈開啟了甲級商務樓的先河。接著,一座現代化大廈在華聯、老海州拔地而起,路過的市民無不駐足觀看,抬頭仰望,帽子落在地上也是常事。

190米!120米!連雲港“超高層”時代來臨?

近年來,相較於住宅的“火箭速度”,超高層的“蝸牛速度” 備受坊間“詬病”。我粗略彙總了下連雲港超高層建築,大致如下:

190米!120米!連雲港“超高層”時代來臨?

按照圖中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兩個疑問:

1、為什麼是向東而不是向西?向南?

2、超高層掘進速度為什麼這麼慢?

為什麼向東?

很簡單,沿著城市發展的方向。超高層向來是新區建設的“標配”。為了提升新區形象,往往引進超高層。

為什麼超高層那麼慢?

成本高昂,變現速度較慢。

我們常常說,類型越複雜的物業,對於地產商的要求就越高,資金實力、開發能力、運營能力缺一不可。當然,更需要開發經驗。這也就形成了超高層歷來是大牌房企最擅長的,特別是綠地集團、中鐵這兩家企業。

而當超高層開發中,設計、技術等因素完全可以通過合作伙伴來解決時,對於開發商來說,其實考量的就是選址和資金,也就是說一個超高層的成敗在於開發商能否獲得合適的土地,以及能否解決超高層開發中的資金鍊問題。

資金鍊則在很多時候成為決定一個超高層能否順利開發最關鍵的因素。

在連雲港超高層開發中,本土企業在這一輪超高層的競爭中佔有了大量份額。從涉足超高層開發的連雲港本土企業來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也有一些擱淺的。成功的基本都是綜合型企業,有著其它產業的支撐,單純的地產企業真的很難。

190米!120米!連雲港“超高層”時代來臨?

另外,就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連雲港需要這麼多的超高層?

縱觀國內一二線城市,但凡定位較高的頂級商務型、服務式酒店公寓必須位於CBD內,或者臨近市中心原點,與具備頂級水準的超甲級、超5A級寫字樓集群“雙劍合璧”,才能一站式滿足企業領袖、高管人士等客群的“都心生活需求”,發揮此類產品在城市中的最大價值。但放眼港城,這樣的產品組合寥寥。

連雲港是一個“重住宅輕商辦”的城市,也就是說由於住宅增值保值強,倒手變現獲利快,開發商住宅去化遠遠好於商辦,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加上城市能級依然有限,與發達城市在高度開放的市場投資環境、高層次的產業業態、強大的技術創新力、跨國公司總部集聚度等多個維度上有著較大差距。尤其在金融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等發展動能,以及對外經濟活躍度上的不足。想要引入的企業和高端人才進不來,所謂高端辦公和居住的需求自然無從談起。連雲港的高端商辦產品也因此“受到連累”,長期深陷於“能不能做?由誰來做?”的痛苦矛盾中。

說到底,沒有足夠的“土壤”也是造成超高層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在商言商,足夠高的盈利才是推動建設超高層的動力。換句話說,城市的產業結構或許才是真正推動超高層建設的點睛之筆。

連雲港面臨的挑戰依然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