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第一股”爭奪戰,曠視科技負重搶先

資本寒冬中,上岸之路變得尤為曲折。

據相關媒體報道,曠視科技尋求香港IPO本週四獲批,計劃籌集5億—10億美元,目前尚未啟動預推介。對此消息,曠視科技不予置評。

而就在前段時間,曠視科技被傳估值難保、將推遲IPO。雖然曠視否認了傳言,但質疑的種子已經種下:衝擊AI第一股的曠視,能否保住40億美元高估值?

若將視線拉高,這其實並不是針對曠視一家的質疑。問號的背後,是AI技術企業們在現階段面臨的共同考驗:如何推進商業落地和打開變現渠道,讓技術創造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中創建最早的一家,曠視科技的上市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AI賽道的晴雨表,對於有意向上市的其他獨角獸來說同樣意義重大。

“AI第一股”争夺战,旷视科技负重抢先

1

負重上市:半年虧損52億

8月份,曠視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引發關注。

在此之前,AI領域一直醞釀著一波上市潮,寒武紀、商湯、依圖均被傳出計劃在科創版上市的消息。如今,曠視快人一步搶先出手。

業界認為,一旦成功上市,曠視將成為在香港和全球首家上市的真正人工智能企業,堪稱“人工智能第一股”。

根據公開信息,在2019年5月完成7.5億美元D輪融資後,曠視科技估值已達40億美元,被業界稱為又一個“AI獨角獸”。

曠視科技創始人之一印奇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上市這是會發生的,我們希望我們會是第一個”。如今看來,在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的同時,曠視也面臨重重挑戰。

據曠視遞交的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曠視營收分別達到6780萬、3.132億和14.269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358.8%,實現連續三年高速增長,這也是曠視能搶佔上市先機的重要原因。

但招股書同時披露,截至2018年6月30日及2019年6月30日止的半年內,虧損分別為7.29億元及52 億元,同比增加 613.3%。這意味著,近一年多來,其虧損增幅遠高於營收增幅。

堪稱“流血上市”曠視科技,還存在研發費用居高不下的隱患。據招股書披露,2016年到2018年,曠視科技的研發開支分別為7816.5萬、2.05億和6.13億, 2019年上半年為4.68億。

雖然作為科技公司,在研發上鉅額投入在所難免,但今年曠視的研發成本佔比幾乎接近總營收的一半,在行業內偏高。

就目前的市場格局而言,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並稱“CV四小龍”。

有資料顯示,商湯市場份額居首位(23%),其次是曠視(20.6%),依圖、雲從緊隨其後。而且,曠視在重點投入的人工智能視覺安防業務上,還遭到華為、海康、大華等巨頭的蠶食和阻擊。可以說,曠視面臨的行業競爭壓力巨大。

儘管挑戰巨大,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曠視科技的市場前景依舊廣闊,提升空間很大。據工信部預測,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曠視的上市進程攪動AI市場,人們難免會預測AI上市潮來臨。實際上,“CV四小龍”除了曠視科技之外,其他幾家也在躍躍欲試。

1)雲從科技稱,計劃明年上半年申請科創板上市,其最新一輪融資於2019年6月完成,披露估值達200億元。

2)依圖科技曾在2018年預計,兩年左右實現上市;今年9月初回應時稱“在積極評估各種機會”。

3)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徐立近日稱“不急於上市”,外界猜測,商湯科技有可能選擇科創板。

2

備受資本青睞

要說這一路走來,曠視創立的時間其實並不短了。

小米創立10年,如今已經位列智能手機行業全球Top5。曠視創立9年,卻仍被定位在初創企業。這樣的差距和兩者分屬的賽道密切相關。

“AI第一股”争夺战,旷视科技负重抢先

雖然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真正接近於商用還是在本世紀。而這一輪的躍進更是2016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後,在資本力量推波助瀾下達成的。

曠視就是這一波AI浪潮的重要參與者和既得利益者。

2011年10月,曠視科技成立。創始團隊中,印奇主攻視覺識別,唐文斌負責圖像搜索,而楊沐負責系統架構與數據挖掘。2012年,三人研發的Face雲平臺獲得當年創業黑馬大賽年度總決賽冠軍。

姚班的出身為曠視吸引來了更多清華學子,聰明人的聚集效應逐漸顯現。

同時,天才、冠軍這樣的字眼,很快抓住了投資者的眼球。

“這幾百萬先拿著,不夠儘管說話。”2012年8月,曠視在成立僅一年之後,就獲得了聯想創投的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據說,當時聯想創投總裁賀志強從曠視的辦公室剛出門,就看到了同樣想要前來投資的李開復。

李開復毫不吝嗇對曠視的肯定,“他們是我多年來見過最強的團隊,很多團隊有一兩個技術精英,曠視整個團隊都是。這麼強的團隊讓我想到了早期的蘋果和Google。”

於是,一年後,曠視科技又收穫了由創新工場和聯想創投共同參與的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

作為國內AI賽道最早一批進入的技術初創企業,早入局對其來說是硬幣的兩面。當時,人工智能就像天邊的雲彩,聽起來高端,卻難以落地。曠視面對的既是一片廣闊的市場,也是一片空白的需求。

曠視是幸運的,遇到了敢於吃螃蟹的人,這個“人”就是支付寶。

支付寶的人臉支付橫空出世,而技術提供商曠視科技,也由此打響了自己的第一槍。

作為幾乎沒有競爭對手的“天選之子”,曠視的第一次商業化落地就得以與支付端的巨頭合作,起點可以說是相當高了。

3

未知的商業化之路

背靠巨頭,在獲得資本輸血的同時,也能獲得優質的應用場景和資源。然而,曠視並不是阿里的獨寵,CV四小龍中,除了具有中科院背景的雲從科技,阿里已經向其他3家都拋去了橄欖枝。

拋開這點,曠視科技作為整個賽道上最早出發的企業之一,將它稱為中國AI初創企業的探路者,並不為過。

“AI第一股”争夺战,旷视科技负重抢先

​而曠視所探的,就是技術商用落地之路。

在已經跑出來的CV頭部中,曠視的商業化路徑也是自成一派。與其他幾家以金融、安防等政企業務起家不同,曠視的商業化落地發端於互聯網應用。

在零售領域,曠視的技術服務於阿里“淘咖啡”無人店、好鄰居便利店等場景;在手機領域,曠視的客戶包括OPPO、vivo、小米、諾基亞、榮耀、錘子等廠商,其中ov和小米也是商湯的客戶;在互聯網應用上,曠視為美圖秀秀、今日頭條、滴滴、e代駕、神州租車等App提供人臉識別技術。

如今商湯也在消費級市場佈局廣泛,與曠視在客戶上多有重疊。但兩者的商業模式隨著業務的發展,已經向不同方向分叉,走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路徑:商湯佈局平臺化,而曠視則轉向了物聯網。

只不過,如今仍處於技術研發、教育市場、戰略轉型的初期,曠視需要持續投入來搭建AIoT的基礎設施。收割期還遠沒有到來,入不敷出是必定的。但這是技術企業成長期的普遍規律,急不得也繞不開——隨著時間推移、市場累積能解決的問題,都只是階段性問題。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泡沫也會破裂。

近年來,人工智能一詞如高嶺之花,受到資本追捧的同時,卻又只可遠觀、難以看清。如今,隨著熱情漸漸冷卻,市場逐步迴歸理性,對技術商業化的要求正成為市場評估AI企業的重點——如今身處賽道頭部的獨角獸,都是在艱難穿過技術商業化的荊棘叢後,才有瞭如今的光環。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AI產業發展至今,大有顛覆各行各業的趨勢,但無論是涉及AI的傳統科技巨頭還是AI創新公司,如何實現AI高效落地,讓AI快速地產生價值,一直是極大的挑戰。

也就是說,曠視科技上市僅僅只是個開始,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面。(火星財匯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