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App的第十年:居安思危,輕裝上陣

招行App的第十年:居安思危,輕裝上陣

備一匹技術生態的快馬,在零售金融3.0的時代狂奔。

作者 | 周蕾

很難想象,“招商銀行”四個字,除了零售之王的光芒,有朝一日還可能會成為招商銀行App擴展服務邊界的桎梏,但招行零售金融團隊想到了。這樣一個有著過億用戶的銀行App,成功讓招行穩居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最前線,但耀眼的成績單並沒有使團隊鬆懈,居安思危,謀劃未來,他們能參考的案例少之又少。

App之於招行,好比一片茁壯生長的護城林,不光要護住零售業務的城池,在更遼闊的疆土紮根,同時也向合作伙伴開放,內裡的枝蔓縱橫更藏著招行在零售金融3.0時代的轉型戰略。

而招行不僅在追求與傳統銀行同業異構,同時更鍛鍊著自己與互聯網企業異業同構的能力,學著像互聯網企業一樣,將App為主要經營陣地。我們甚至還能從這片護城林中窺見,銀行的業態正在這一次次的試水中不斷調整和重組,試圖在這樣一個事事講求智能化、數字化的時代裡找到最妥帖的商業模式。

2019年11月18日,招商銀行App 8.0正式發佈。這個在十年間歷經7次大版本迭代的App,在這樣的戰略思考下,新版本究竟還能發揮多少想象力,給用戶帶來怎樣的驚喜?

“地基”再加固:

點亮自動化的明燈,技術生態圈終長成

招行App的第十年:居安思危,轻装上阵

早在2017年,招商銀行就明確了“金融科技銀行”的定位目標,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也在繼續增長當中。雷鋒網AI金融評論瞭解到,招行目前自有的IT團隊規模在6000人左右,其中有大約250人專職負責App,其餘共用的和外包的團隊尚未計入當中。在2019年上半年,招行的信息科技投入達36.33億元,同比增長63.87%,是其營業收入的2.81%。

這樣的技術投入也在App的每一次更新裡得到了集中體現。此次版本更新,最大的技術亮點相信仍然是招行在中後臺運轉效率上的持續發力,沿著“平臺化—數據化—智能化”的路徑不斷進化。

App 6.0和7.0中,招行的技術研發團隊已經將銀行系統轉向成微服務架構,並在這一基礎上實現內部研發流程的DevOps變革,App 8.0則將這種提升全流程自動化的技術能力賦能到產品、運營、IT研發等多條分支,將一個完備的“前——中——後臺”的App技術生態圈打磨成型。

招行App的第十年:居安思危,轻装上阵

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一個技術生態圈?招行用“進化勝過計劃”六個字概括了技術生態圈的建設思路,因為這並不是一個被提前精準規劃好的技術項目,而是在傳統IT開發隊伍解決數個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積累生成的。其初衷是想改善研發團隊人手和效能不足的問題,實現內部賦能,一系列的監控、檢測、開發自動化工具才在近兩年時間裡應運而生。

招行研發中心相關負責人笑言,技術生態圈的開端,其實是負責系統運行監控的同事不想加班,“銀行IT部門最怕生產出事,他們又要深夜值班,又要機房查日誌,實在麻煩。”

針對這一情況,團隊內部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在辦公室做到設備級的故障定位,時長不準超過30分鐘;甚至連進入機房的次數都有嚴格限制。於是,負責系統故障告警和監控的“天眼”就這樣“被迫”誕生。目前新系統可通過多渠道實時推送告警信息,準確率已達97.6%。

出現一個難題,我們的要求是能不能用工具自動化地解決和協調,而不是投入更多的人去做。

”他強調,用科技解決難題是招行的一貫思路。

與此同時,還有三座愈加險峻的大山立在App門外。

招行的相關技術負責人總結稱,首先是用戶量破億,促銷搶購類的大量在線活動繼續考驗技術架構應對高併發的能力;內容資訊等非傳統銀行服務的上線帶來新的風險;App生態的進一步開放,活動種類和合作對象數量繼續上升,要求技術架構更具靈活性、更好地完成活動的快速配置。

除了要改善產品端的用戶體驗,更重要的是,由於銀行整體IT系統的複雜性日益提升,技術團隊更需要為高可用性、高效交付、業務連續性等多種問題,推出一套更高標準的後臺,來涵蓋整個研發過程的設計、開發、運維三個生命週期。

後臺體系的工具們分工明確,在起名上也別具匠心。

例如在系統安全方面,除了“天眼”,團隊還做出了“長城”用於抵禦外部攻擊和漏洞掃描,改善以往銀行被動等待安全漏洞出現再作修復的情況,也儘可能減少對第三方的依賴。

在日常研發過程中,包括系統模塊、各類接口、微服務在內的所有數據資源都在“百寶箱”集中呈現,“女媧”負責前後端的相互模擬,“蜜蜂”和“雷達”針對數據的日誌採集和數據庫的預測監控,“樂高”提供持續集成交付的流水線體系,IT團隊全程通過“魔鏡”報表系統來做研發流程管理。

在用戶體驗方面,以往通常由客服中心收集用戶反饋,現在則有“花豹”這樣的前端性能檢測工具,來確保App的頁面打開速度和展示效果。招行透露,系統已經能夠提供全方位的頁面性能檢測服務,覆蓋App 1.6萬個頁面,促進頁面性能提升22.1%。

IT團隊甚至比業務人員想得更遠,將他們的需求也納入中後臺的體系建設中來,顯著提升經營效率。取名為“天工”的圖片智能化生成工具就是為業務中臺所打造,可根據運營經理們的需求和定義,產生符合場景的圖片以供挑選。

招行的產品負責人透露,“天工”目前的日均調用量已經達到千次水平;目前一個運營人員最快只需要5分鐘,即可完成一個全新活動的配置和上線;內容推薦引擎也可以實現0人工介入的機器初審,同時提供千人千面的內容推薦。

“(業務中臺和技術中臺)這種主架構的融合,是系統敏捷帶動業務敏捷的實現。”該產品負責人這樣描述技術生態圈對業務人員的賦能。

招行App的技術水平不僅體現在“前——中——後臺”生態圈的部署上,同樣也反映在了對用戶自然生活需求多種場景的構建上,通過“雲+API”的方式持續輸出金融服務能力。招行研發中心相關負責人這樣解釋App與“雲+API”之間的關係:“服務的輸出,既包含了服務本身的實現,也包含了後臺的部分。後臺上雲,通過雲構造成彈性的資源,雲再通過API輸出到合作方。”

他指出,App 7.0到8.0在這一方面的最大變化,就是迫使銀行對自身業務的重新高度提煉,包裝成相對標準化的服務,輸出更穩定的API給合作伙伴使用,實現更高水準的App開放生態。

App 8.0靠什麼吸引和留住用戶?

今年9月12日,招商銀行App累計下載用戶突破1億大關,正式躋身“億級App俱樂部”。招行也因此成為了國內首家App用戶數破億的股份行。

破億的用戶數,考驗的不光是這家銀行的技術實力,市場或許更好奇,招行App 8.0能為這一億用戶做些什麼,對一億用戶以外的客群又是如何考慮的。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末,招商銀行 App 累計登錄次數達49.30 億人次,月活躍用戶數為4967萬戶,人均月登錄次數 11.57次,App登錄用戶數已經佔到全行日均流量的90%以上——可見App在用戶留存和增長上的打法,直接關係到了招行的零售表現。

▍業務是書,場景作目錄

在此前的版本里,App已經逐步鋪開了自己的場景攻略:以收支、理財、信貸這樣的純金融場景為核心,逐漸往外拓展到社區這類泛金融場景,再到生活場景,以場景矩陣鎖住用戶黏性和活躍度。當前,賬戶總覽、招乎、收支、轉賬、理財、生活、信用卡、活動等8個場景的MAU(月活用戶)已超過千萬。8.0版本則在這樣的佈局基礎上,繼續以場景為引線、以開放生態為目標,充分發揮自身業務優勢和技術能力,改善各項功能體驗,進一步提升用戶留存度。

金融屬性的強弱,無疑是招商銀行App的場景發展線索之一。以收支這一高頻金融場景為例,App 8.0推出了語音記賬功能。

招行的技術負責人表示,他們注意到語音能夠達到的範圍比人的觸覺要更廣,也更適應當下碎片化、移動化的金融服務,因此比起採用OCR技術進行截圖式記賬,語音交互的形式或許能讓用戶的操作更加簡潔,做到不接觸手機也能完成記賬。

另一個關鍵金融場景的提升是財富管理。截至今年10月末,招行

App的理財投資銷售金額6.48萬億元,同比增長24.86%,佔全行零售理財投資銷售金額的 71.32%。

作為零售理財的重要銷售渠道,招行在2018年就將原遠程銀行中心更名為網絡經營服務中心,以線上直營模式取代分支行分散經營的做法。到App 8.0,招行順勢推出了“在線財務規劃”功能,讓網絡經營服務中心的客戶經理可直接通過App與用戶建立連接和溝通。

客戶經理的配置過程,能夠以圖文、音頻通話等多種形式,通過App即時消息平臺“招乎”實時同屏向客戶展示,規劃過程清晰明瞭,並且無需離開規劃場景;在雙方溝通完成後,客戶經理可一鍵輸出規劃方案,客戶可一鍵購買組合產品,實現一站式服務。

8.0版本所提供的新型交互方式,同樣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為用戶提供了更為流暢的財富管理服務體驗。

第二個場景線索關鍵詞則是高頻。招行的產品負責人分析稱,在金融業務框架下,查賬、收支等必備操作使得用戶與

App保持了緊密的聯繫,App才有望拿下用戶派生出的理財、借貸等相對低頻的需求;而在非金融業務框架下,用戶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才是其剛性需求所在,因此,引入出行、餐飲等高頻場景能夠有效建立App與用戶另一維度的連接。同時,在這些高頻生活場景下的消費水平,也有助於銀行判斷用戶的金融需求。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末,App金融場景使用率和非金融場景使用率分別達到了 87.70%和 63.43%。

在這一思路下,App 8.0重構了生活頻道的呈現方式,通過行為偏好、LBS等向用戶精準推送內容;並與星巴克、太平洋咖啡、肯德基、歌帝梵、哈根達斯、萬達院線等頭部夥伴開展全國性總對總“兩票”(即“飯票”、“影票”)業務合作。另外,招商銀行App 8.0的小程序平臺也已與近300家機構合作,覆蓋便民、出行、旅遊、快遞、購物、旅遊、文娛、教育、健康等高頻生活場景。

▍留客難,留非持卡用戶更難

App試圖推進批量輕型獲客戰略的過程中,非招行用戶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存在。

截至2019年上半年,招行的零售客戶數為1.34億戶(含借記卡和信用卡客戶)。而目前App的過億用戶中,有接近80%是由招行的零售借記卡用戶轉化而來,但還有將近1300萬的用戶並非招行的內環持卡人,他們被定義為中外環用戶。

毫無疑問,招行已經意識到了中外環用戶的重要性,並積極尋找這一群體的特性,以應對內環持卡用戶增長放緩的可能。招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外環用戶的留存度,已經從去年的20%左右,提升到了近40%的水平;其中,信貸產品和“兩票”優惠最受中外環用戶的青睞。

開放姿態自然是吸引這類用戶必不可少的攻城錘。在7.0版本中,招行就採用了“先App、後賬戶”的用戶新體系,並允許客戶在沒有招行賬戶的情況下只通過手機號註冊使用

App。到8.0版本時,App不僅提供名下招行賬戶的收支記錄,以及他行卡的一網通交易收支記錄,並推出開放記賬功能,幫助用戶實現任意賬戶收支,一個App記錄。

另外,包括“兩票”、生活繳費、社保公積金等一系列非金融業務也已全面開放;他行卡用戶也能夠在App內開通二類賬戶,實現端內理財購買。

App的繳黨費功能為例,儘管招行在某縣級市並沒有物理網點,但由於App能夠綁定任意銀行卡進行黨費繳交,也成功吸引了一批黨員成為招行App的活躍用戶。

“我們發現,在卡片時代,銀行是先培養了客戶的金融認知,再去延續他的生活認知;但中外環的用戶,反而大部分是從生活認知切入,然後才去慢慢地引入他的金融認知。”該負責人總結道。

招行方面也坦言,如何更快更多地吸引新客戶,增強用戶的App使用意願,他們仍在不斷地摸索當中,例如他們曾經嘗試用MGM(客戶推薦客戶)的社交營銷以實現用戶的裂變式增長。據統計,到今年年底或將有接近150萬人通過這一方式成為招商銀行App的新用戶。

零售金融3.0時代來臨

App引發銀行業態新思考

招行App的第十年:居安思危,轻装上阵

金融科技的前行,離不開銀行變革的議題。招行借App尋找數字化獲客突破口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也是傳統銀行業態在一次次試水的縮影。獲客的難題如今橫亙在招行的面前,同樣也會攔住更多銀行的去路。

App獲客難在哪裡?招行的零售金融團隊意識到,最大的挑戰可能來自於品牌認知。招商銀行App沒法像掌上生活App一樣去招行化,竟然會阻礙用戶的增長:“App裡有招商銀行幾個字,經常就會有客戶問:沒有招行卡,為什麼要下App?”

如果太注重App的銀行屬性,用戶增長的思維可能會侷限在傳統的線下渠道,等新的銀行卡用戶自動轉化為App用戶。可是當物理網點覆蓋率沒有更大勝算時,這種守株待兔的策略顯然保守又被動。

在招行看來,規模是零售金融1.0時代的致勝關鍵,2.0時代需要以結構和質量取勝;到了3.0時代,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下,交互模式不斷革新,答案已經變成了商業模式。同時,零售金融服務的載體,從存摺、卡片的形式,轉向了更適應移動互聯網的手機。

所以招行試圖向互聯網企業看齊,不僅將MAU設為“北極星指標”,更將App作為一個獨立的產品,以平臺生態的形式與用戶進行交互,而不是單純將App作為銀行交易工具的線上延伸。在他們看來,App相當於是銀行的線上網點,能與原有的線下網點形成互動,繼續共同支撐銀行和客戶的交流。這樣的O2O打造思路,也已在7.0版本中得到體現。

“先用App替代掉卡片,在當前的有利環境下,探索出一條更加輕型的客戶經營服務道路,形成(與互聯網企業)異業同構和(與銀行)同業異構的能力,發揮我們銀行和互聯網兩方面的優勢。”招行方面這樣總結其在零售金融3.0模式下的整體戰略。

App的下一步是什麼?銀行體系會否被肢解,銀行服務會不會從相對聚合的App轉向更碎片化、分散化,變得無處不在?這樣的行業未來也同樣在招行的思考當中,但在他們的規劃裡,

App仍然是短期內最有效的服務方式,這樣一個平臺能夠保證數據和功能的完備,並且和客戶完成多種形式的交互。

可以確定的是,傳統銀行被數字化浪潮逼著轉型的故事仍在繼續,大象集體轉身,對App的持續加註讓招行在這場戰役裡成功輕裝上陣。

招行App的第十年:居安思危,轻装上阵

雷鋒網年度評選

尋找19大行業的最佳AI落地實踐

招行App的第十年:居安思危,轻装上阵

創立於2017年的「AI最佳掘金案例年度榜單」,是業內首個人工智能商業案例評選活動。雷鋒網從商用維度出發,尋找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最佳落地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