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因夢:從內心尋找力量

她屬於天生的美人坯子,曾被譽為“臺灣第一美人”,出演過40多部影視作品,並獲過金馬獎;她曾有無數光環。舞蹈家、先鋒藝術家、模特……她曾是著名作家李敖的妻子,並因那場短暫婚事承受紛擾幾十年。

風華絕代的胡因夢,把她的人生,活出了“兩輩子”。“前世”是臺灣著名演員,“今生”從35歲停止演藝生涯開始。專門從事翻譯、寫作以及與心靈有關的探索,通過演講、課程等形式傳播她的思考心得,幫助女性更好地去認識自己。從“前世”到“今生”,從集美貌、聰慧、財富於一身的美女才女,蛻變到洗盡鉛華、只誠實面對自己的人。胡因夢註定是一個傳奇。

胡因夢:從內心尋找力量

站在林青霞旁邊的女人叫胡因夢,她曾經被稱為是"七十年代臺...

演藝圈裡的異類

胡因夢從小就很善感。一歲多時,母親為她念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唸到小女孩受苦的情節時竟然發現她滿臉淚痕,讓母親大為震驚。她4歲就開始看電影,日後會成為演員,可能和她小時候就是個標準影迷有關。而唸書後父親對她的教誨,更是給她後來的路做了鋪墊。父親與她長談,希望她發憤唸書,尤其是要下工夫學好英文,因為那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戶。胡因夢把這些話牢記在心,開始專注於讀書。

初中時她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同學為她取了“十項全能”的雅號。她鉚足了勁地用功,每天同學們都睡覺了她還在廁所裡挑燈夜戰。從高三開始,胡因夢一頭鑽進圖書館的世界裡,花許多課外時間閱讀國外的報紙雜誌及翻譯作品。課間休息時間,和最要好的同學搭檔排演,或一起高歌,旁邊總是有一群同學圍觀。

胡因夢沒有專門學過表演,成為演員實屬偶然。有一次,她在一個畫廊裡看畫展,遇到了導演徐進良。徐進良剛從意大利回來,正在籌拍《雲深不知處》,看到胡因夢一頭長髮,跟他心目中女主角的形象很接近,就問她有沒有興趣演,她說“好啊,試試看”。就這樣,胡因夢接演了她的處女作。

《雲深不知處》的副導演是當今最傑出的導演之一——侯孝賢,當時他是與她接觸最頻繁的工作人員。侯孝賢有一種沉穩的氣質和抽離觀察的本領。有一次他們在片場等待打光時,他突然對她說:你比同齡的女孩要成熟許多,好像已經有很多經歷了。胡因夢覺得,他穿透了她熱鬧的人格面目,看進了她的內心。

胡因夢的確是個有很多經歷又很善於感受的女孩。早在15歲時,胡因夢就經歷了父母的分手。那時她早已把父母之間的感情問題看在眼裡,當親友問她的意見如何時,她很平靜地說,他們最好儘早分開。後來,她又經歷了與初戀男友的分分合合,對世事的洞然已經寫在她的眼神裡。

拍完《雲深不知處》,胡因夢去了紐約。那裡有家人為她介紹的相親對象。後來,親事不了了之,但胡因夢卻決定暫時留在紐約,去見識這個繁華大都市。她記得,曾經與父親相戀的潘阿姨在與父親分手後到美國唸書,並且順利地考進了聯合國,她便憑藉腦海中僅存的關於潘阿姨姓名的英文縮寫,從聯合國的大廳一路問到統計部,終於找到了潘阿姨。在潘阿姨的幫助下,胡因夢找到了落腳之處。而潘阿姨這位獨自在美國闖出一片天的長輩也給了胡因夢很大的啟發。比較潘阿姨與自己的媽媽,胡因夢發現,同樣是上一代的女性,一位被丈夫拋棄後並沒有否定自己的潛能,反而發展得如此獨立與完整,另一位卻在麻將桌上消耗了大半生的創造力。在她眼裡,母親本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女人,但這一生真的是乏善可陳,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她絕不要這樣!

在紐約,胡因夢進了模特學校,認識了紐約時尚界和演藝界的朋友,那一年她玩得開心極了。但一年後,她還是回到了臺灣。因為父母分開後,胡因夢與母親相依為命,她覺得自己有義務回去養母親,擔起家裡的生計問題。

回到臺灣後,胡因夢正式踏入影壇,一演就是15年。15年裡,她拍了近40部影片,在上世紀70年代成為與林青霞齊名的臺灣文藝片女星,並憑藉《人在天涯》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但在演藝圈,胡因夢似乎一直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存在。她在拍戲時手上幾乎永遠有一本書相伴,內容通常是關於哲學和心理學;演戲似乎並不是她心中的重點,知性活動反而是她所熱衷的;從她4歲就開始看西方影片所培養出的鑑賞角度,她覺得自己拍的這麼多的影片中,僅有《海灘上的一天》這一部堪稱佳作。後來她開始反省,發現多年來她對自己的演藝工作從未有過真正的尊嚴感,時常一邊演出,一邊跳出劇情暗自嘲笑對白的荒唐和膚淺。

“我在這個領域裡佔據著一席之地,然而我到底貢獻了什麼?我能為我的演藝夥伴們做些什麼呢?演員這份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到底是什麼?”她開始正視這些問題。

胡因夢:從內心尋找力量

李敖眼中的新女性

胡因夢前半生是著名演員,寶島美女;後半生致力於研究工作,成為著名的心靈導師。她的一生可以分作截然不同的兩半,而中間的分水嶺可能就是與大名鼎鼎的李敖那短暫的婚姻。

1979年9月,胡因夢與李敖相識。在那之前“李敖”兩個字對她而言早已不陌生,那個文壇奇才是她崇拜的偶像。而桀驁不馴的李敖也在遇到美麗聰慧的胡因夢之後被徹底收服了。這段“才子佳人”的婚姻曾一度轟動臺灣,卻最終還是分道揚鑣。正像胡因夢所說:偶像是隻適合遠觀的,一旦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所有瑣碎的真相都會曝光,因此,在同居者的眼中既沒有偉人,也沒有美人。

離婚後的他們,成為一對曠日持久的“敵人”。個性極強的李敖,常常在各種場合批判前妻,或在媒體上大肆攻擊,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數落她的種種不是。但他又忘不了她的美、她的好,2007年李安導演的《色戒》上映,李敖公開表示:湯唯有什麼好看的,我前妻胡因夢那才叫美,是那種“在屋子裡一群人中,一眼就會立刻注意到的美女”。

離婚23年後,胡因夢50歲生日時,李敖送給她50朵玫瑰,“我要提醒你,你再美,也已經50歲了!”然而,又過了10年,胡因夢60歲生日時,李敖卻在微博上感嘆,“10年過去,多少人非、多少物故,再送60朵嗎……驀然回首,眾裡不再尋她,雲深不知處。”

這些愛恨交織的細節,也許正說明了胡因夢的魅力。哪怕過了這麼多年,她仍然讓李敖耿耿於懷,讓他放不下。

對於李敖的非難,胡因夢很寬容,她似乎更願意記住那些有愛的瞬間。比如,她經常提起一件往事——兩人分開多年後,有一次,她坐在咖啡廳和朋友喝茶,瞥見窗外有個穿著紅色夾克的男子,很疲憊的樣子,好像是李敖,她起身追出去,那個男人也突然掉轉頭,朝她走過來,正是李敖。“我看見他的第一眼,心就軟了。”她說,“儘管他罵我已不下幾十次,但他見我的第一個表情騙不了人——他是很高興看到我的,孩子似的。那一刻,我覺得我們之間還是有愛的。就像跟我離婚時,他牽著我的手,我握出他手裡的溫度,發現愛還在,當時摸著他的後頸稀里嘩啦哭個不停。他望了一下四周說,小心被記者看到……”

儘管李敖曾經如此“恨”這個女人,但他還是這樣評價她:“如果有一個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優遊又優秀,又傷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別人,是胡因夢。”

儘管30多年前那段婚姻只維持了一百多天,卻足以影響胡因夢的一生。她說:“李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跟李敖的婚姻讓我從憤世嫉俗慢慢轉向自省。同時從過度崇拜有才華的人、對人類社會有影響的人,也轉為找到自己內在的創造力。我不崇拜外在的人,我希望活出自己的價值。”

從那時起,胡因夢對於感情有了深刻的認識,也能更從容地解決情感上的困擾。她的母親曾經很怕她在感情上再受傷,但漸漸發現自己的擔心有些多餘。因為結束一段關係的時候,胡因夢的第一個感覺是重回“自由”,而並不是“失去”。對此,她解釋說,“我想就是自我價值的認同吧,我的自我價值不是建構在男人身上的,所以沒有失去的感覺。自己的圓滿性太重要了,自己一定是一個完整的人,才能夠從一個關係裡全身而退。”

胡因夢沒有再結婚,42歲那年,她做了單親媽媽。20年間,她給了女兒一個非常健康、平等、自由的成長環境。女兒高挑秀氣,成績優秀。她也在與女兒的相處中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有些女人覺得帶孩子很幸福,有些女人覺得依偎在男人身邊很幸福,這不好定義,但有一點,身心不健康絕對不會有幸福感。女性習慣把價值建構在丈夫和孩子身上,事實上她更需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建構價值。”

胡因夢:從內心尋找力量

胡因夢

人生只需向自己交代

當年,如果不是和李敖失敗的婚姻,可能胡因夢不會去美國“療傷”,也就不會看到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也許就不會有後來充滿理性的胡因夢了。

她第一次看到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是在紐約一間小書店裡。從克氏的傳記裡胡因夢看到了包括環境問題、人類心靈的困境。每一句話都打動到她的內心深處,她決定翻譯他的著作。

息影的決定引起軒然大波。誰能理解呢?連她的母親也不能體諒。因為當演員收入非常豐厚,名利雙收。可是胡因夢覺得做演員根本不能滿足她的創造潛能和價值感,自己不想再自欺欺人,繼續過那種靠年輕與美貌賺錢的“懶惰生活”了。於是她告訴母親,從此之後我不再為金錢工作,我要做我真正想做的事。

從那時開始,她過上了一種苦行生活,近30年的時間,她翻譯了三十本書,每一個字、每一本書她都起碼要脩潤十遍左右才能出版,這是一個非常孤獨、寂寞、辛苦的工作。

她渴望去了解人性深刻的陰暗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想要透過這種瞭解來幫助其他的人。她知道,這個過程一定要下苦功夫不可,所以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一點都不能懶。胡因夢是先天腎氣不足的人,很容易感到累,她一直克服這些問題,抱定決心去達成設定的那個目標。後來她發現,當她一直在朝著真正想要走的那個方向,生命力就能夠被激發出來。

在研究過程中,胡因夢發現,很多女性在心理層面上,沒有建構好一個正確的生命觀,內心總是在向外求,希望在別人身上得到溫暖和慰藉,得到一種永恆不變的安全。她希望能通過她的努力,幫助女性們從內心尋找力量,更多地去感受自我的價值,“當一個人安靜了,沉澱了,她的潛能才可以開發出來。”網上流傳很廣的“胡因夢送給女兒的十大錦囊”,曾被很多女性作為對照自己的寶典,裡面就有一條:情感上要自給自足,而這通常是女人最欠缺的能力。

在尋找、實現女性自我價值的路上,她是一個另類的踐行者。翻譯,演講,辦讀書會,做公益活動……她覺得自己後來選擇的這份工作比演戲更有意義。她幫助很多人重新認識了自己,她覺得這一生值得了。

不久前,胡因夢與林青霞1977年在意大利拍攝的幾張合影在網上被熱傳。網友們不禁感嘆,年輕時候的胡因夢美豔不可方物。如今的胡因夢,已經63歲,沒有了那種耀眼的美,知性的氣質卻由內而外散發出來。她洗盡鉛華,清淡簡約,十幾年來一直自己修剪頭髮,讓頭髮保持在寸長,與多年前人們眼中那個長髮飄飄的夢幻美女有了極大的反差。她說,早期是為了工作而保持美,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內心其實很男人。“那時候的那種長髮,我差不多每分鐘都要撥一次,很累贅。如今的短髮,很利落,比較像我一點。”胡因夢經常到全國各地講學,與女性分享自己對“現代女性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感受和看法。出現在眾人面前的她裝扮樸素,通常是身著一套麻質素衣,戴一副小巧的黑框眼鏡,氣場卻超出那些精心裝扮的女人們一大截。她說:“打扮越花哨,越能說明一個女人的自卑。當你對自己的感知足夠多,也足夠自信時,就不會去跟風。”

自然,她也不介意自己在變老,“每個年齡都要有那個年齡的樣子。你已經到了一個年齡,卻非要花很多工夫讓自己維持在30幾、40幾這種凍齡的狀態,也未必有真正的美感。每到一個年齡,會有這個年齡的智慧體現在臉上。你的年紀越大,你的慈悲會表現出來,而這個慈悲是要建構在下垂的雙眼上面的,當你把你的眼睛美容到又往上吊的時候,你那個應有的慈悲的容貌就不見了。”

這個曾經在年輕時看遍繁華的女人,如今活出了另一種滋味,不再以外在的一切求得認同和讚美,而是將焦點集中於內心。這是另外一種強大:我的人生,不是給你們看上去的完美,它只需要向我自己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