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高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面對高考做為考試主體的高考生應放下一切與高考沒關係的事情,不利於高考的事情都要放下。那麼具體都要放下什麼呢?

可以分為這樣三類:

一類是人際關係方面的:比如同學恩怨、師生矛盾、親子糾葛等。

一類是學業方面的:過去的成敗得失,對考試結果的擔憂和關注,不良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的科目等。

一類是習慣方面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自律習慣等。

按照時間和空間來劃分,也是三類:

一類是過去:過去的成敗得失,學習好的有包袱,想要保持優勢。學習差的也有包袱,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都會心事重重。

一類是未來:關注考試的結果,總在權衡和擔心中。

一類是他人:同學之間的關係、老師的態度、父母的期待和要求等。

我們可以仔細看看幾乎每個考生都有這些牽掛,只是多少而已。有的考生能夠合理處理就可以輕裝前進;有的考生難以放下就會,步履維艱。

那麼做為家長就要抓住每一個考前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時間,儘可能幫助孩子清除他們的情緒灰塵,助力孩子們平穩走過高中,去迎接他們的未來。

本群的家長面對高中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都要保持冷靜,冷靜的思索能夠幫助你準確的分析判斷出現問題的根源,然後科學的做出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切忌對高中孩子“講道理”“耍脾氣”“訴苦難”,這些東西太空了,有許多他們知道但沒有經歷所以並不能真正體會感悟到其中的內涵,還有許多離他的又太久遠他們根本無法體會,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你的表率作用,讓孩子在你的身上看到未來,當你問孩子為何不去拼搏缺乏必要的學習動力時,你應該想想你拼了沒有?你又努力了多少?

當下高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當下高中孩子出現的問題主要有:

①學習方法不到位,高中與初中、小學的被動學習為主己轉為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相互支撐階段,到了大學將基本是自我主動學習階段,而自我主動學習最基本的就是自學,教育的本質就是教授學習方法的過程,而大多數孩子的成績差異其實就是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的差異。

②抗挫能力差,這是當下社會由貧困過渡到小康社會每個家長的一個共病:溺愛。

③人生觀的缺失,對未來沒有目標和方向,這都是家長功課不到位的結果。

④方向的迷茫,這個是中國當前社會過於功利性的結果,一個沒有精神的人是很難走的太遠的,這些社會問題都落在一直為了生活奔波的父母身上,這也是當下許多家長煩惱的地方。

當下高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關健詞是——責任

現在的家長和孩子對學習都過於功利性了,把學習只做為上一所好大學一個好專業,然後明天找一個高收入環境好的好工作,並沒有看到人是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依靠精神信仰生存的高級動物,並不是只為了一頓豐富的晚餐,而是為了實現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的一種價值,這才是我們家長陪伴孩子、管理孩子時要的事,那就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方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職業規劃,一個有了自己的方向的人,然後在尊守一定的規矩和規則下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鬥,這時孩子把學習就當成了自己的責任,而只是為了單一物質追求時(無論孩子是否適合都要去努力,這就是好比一個非常喜歡吃青淡的食品的孩子你卻非要他去吃一頓豐富的大餐,雖然他不喜歡,但是別人都這樣媽媽也要我這樣,所以我必須這樣,這樣孩子久而久之就會無法承受時出現各種問題),所以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學習就成了為了完成爸媽任務的一種義務,而是追求個人價值的責任。

教育最大的事情是什麼?成才?成功?都不是。教育最大的事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那時遇到一個孩子,情況很特殊——聽不了課,上課要麼睡覺,要麼逃課,有時候幾天找不到,說了不聽,罵也沒用。家長也不管,無論怎麼說,就是不帶孩子去找找專家研究一下,到底給怎麼做,後來找了幾次,著急了說“我們哪裡會管?教育不就教給你們學校嗎?現在想起來,感覺很後怕,因為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這個孩子的教育上,幾乎全部錯了。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教育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不是成績,不是成就,不是成功……教育最重要的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第一,從老師的角度來看,這個孩子在教室內學不來了,要帶回家看專家。這是對的。但是不是孩子看看專家就會變好了呢?還有沒有更好的措施?——對老師而言,教育孩子不是教育好他們要考多少分,考到什麼大學,教育孩子就是陪著孩子讀書,做事,交往,成長……

第二,從家長的角度來看,這個孩子管不了了,是不是要丟到學校不管了呢?學校就是孩子最好的歸宿嗎?我這樣做是最好的方法看嗎?

解決的方法現在想起來真的簡單:接受孩子,改變家長,影響孩子。

對於孩子的學習,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關健是做為家長如何開發,找到孩子的學習能動力,怎麼樣才能驅動孩子內心能動學習?

21世紀的優質教學包含如下要素:第一,學習能力的養成。邏輯思維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切中要害的書面語言能力或是口頭髮表的能力。第二,學習動機的養成。通過參與討論、設計、見習、寫作,擁有刨根究底的鑽研精神與拓展興趣的機會,提升學習積極性。第三,達成度不是通過紙筆測驗,而是藉助真實性評價來鑑定。知易行難,真實性評價不同於紙筆測驗,並非輕易可得,需要探索可靠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技術。

可見,養成教育、學習動機和評價驅動才是能動學習的要害所在,方法有,能不能做,還有很多因素制約。

教育很難,難在牛鼻子找到了,牛不知道又跑哪裡去了!牛找到了,牽牛的人還沒培養好!教育需要牽動教育的一起互動才會有效才能前行!

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都太著急了,似乎孩子應該必須是一株開花的植物,我們必須馬上看到漂亮的花朵!其實孩子的發展有無限可能,我們不必都要求他們成為花朵。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他們能好好得成為自己就好!

當下高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各位家長放下你那顆焦慮的心,教育孩子最應該給他們的是一個健全的人格、一顆快樂面對生活的心。

學會超越自己的人才能成為高考中真正的贏家,各位家長要告訴孩子既要超越當下的自己,不要被一時的成績所制約,同時更懂得超越失敗,成就自己真正的人生。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你總是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你將永遠的生活在不如他人的陰影之中。不要去與他人相比,你只要不斷的努力去超越自我,追求自我的不斷完善,你就會在不斷的進步中成為一個卓越的人!如果你總是以他人的成績來衡量自己,你終生也不過只是一個‘追者’。

各位家長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成長離不開家長一言一行時時刻刻的正面引導,你有多遠的目光照亮他們,他們就會走的多遠。

考生的壓力源於社會、學校、家長、自身,其中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值是孩子的最大壓力源,所以改善孩子的壓力,必須調整家長的期望值,同時對於壓力應該不迴避一定不要期望完全減少而是要學會接納,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合理的壓力會推升孩子的學習動力,只有當孩子承受的壓力超過了其承受值時才會出現各類情緒問題,只要能積極接納和擁抱壓力,將壓力轉化為自身動力,其活動效率不但不會隨壓力增強產生負面影響,反而自身成績會更為出色。所以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關健是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找對自己的位置然後合理設定目標,這個目標是孩子努努力就能抅的到的,同時這個目標能夠激活孩子的內生動力。家長不應該把自己的焦慮傳染給孩子,而是讓孩子認識到努力學習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長期表揚會讓孩子尋求認可上癮,抗挫折能力差,而鼓勵能增加孩子的信心,勇氣,樂於接受挑戰的能力,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表揚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孩子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而鼓勵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孩子的一切問題的發生都和家長營造的家庭環境離不開,所以各位家長既然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願,那就首先要努力自我改變。

這些改變:只有家長的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看到希望,一個焦慮的孩子背後一定會有一個焦慮的家長,一個抑鬱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追求完美的家長,一個沒有沒有學習動力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缺乏上進心的家長,一個沒有拼搏精神的孩子背後一定有慾望太多的家長,一個出現嚴重戀愛傾向的孩子一定有一個不溫馨的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母親給孩子的希望和愛心,父親給孩子的是方向和力量,所以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背後一定有一個健康快樂、有方向、有激情的孩子。

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學習的影響遠比人們想像的要大,這種作用會從孩子小時一直持續到完成中等教育階段,諸如孩子的學習動機、主動性、自我約束力、完成作業和出勤情況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及老師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因而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教育,無疑會鼓勵和促進孩子的學習表現;與此同時,對孩子學業以外方面的影響,如誠實人品、情感穩定、社會表現等,來自同伴的影響則會高過父母和老師的。

對於高三孩子特別是複習生,突破可能比拼搏更重要,一些孩子會自貼標籤,隨著複習時間的深入,成績似乎己經進入一個瓶頸期,已經固化到某個區間,這時間家長如果不能幫助去打破一些思維慣性,這個孩子將很難改變目前的現狀。

還有一類孩子由於從小到大家長管理過多、在學習上插手太多等原因,使孩子學習中一些思維障礙,學習能力有平時考試也可以就是一到大考就出問題,還有一些孩子是在答題上總是偏離正確的思維方式,這些孩子做為家長應該嘗試使用特殊手段幫助孩子擺脫這些問題。

第三類孩子是家庭環境造成的孩子學習效率低下,這類孩子是當前最難轉變的,由於從小形成的思維模式在升入高中後沒有得到及時修正,造成當前現在成績不理想,但這些孩子初中、小學成績都非常不錯,為什麼會到高中出現巨大的反差,是思維方式的成長沒有跟上學習的成長。

其他還有孩子小時候成長過程中的遺留問題沒有及時得到糾正,到現在己經成為一個無法超越的障礙,必須幫助孩子把這個障礙搬掉,才能真正幫助這類孩子喚發新生。

綜上所述,孩子的當前所有問題都是家庭教育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應,所以改變孩子必須從改變家長開始,這也是在預約後一方面在調整孩子,更多的是引導家長做出改變。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於言傳。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因此在罵孩子的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當下高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真正的父母面對孩子成長要學會:傾聽、理解、包容、方向、原則。

高三孩子的情緒波動是有多種原因的,這時候家長一定要淡定,對孩子的情緒反應科學分析,不要簡單的講道理進行處理,更不要束手無策,孩子的情緒反應主要有:厭學、焦慮、抑鬱、易燥易怒、自我放棄、迴避考試、不願返校、身體的各種不適(頭疼、胸悶、眼疼、胃疼等)、麻木性學習等,出現這些情況主要和孩子性格、成長環境、家長管理溝通、學校環境等有關,一定要找到問題根源,從源頭解決,切莫大意更不要認為孩子的自己可以解決。

1.有些孩子 平時做題都會,卻在考試高考不出成績,這是因為什麼?

直接原因是孩子考試時心態失衡,導致發揮不出自己的水平所致。如,給自己過大壓力;心理承受性弱;心理過於緊張焦慮等。

2.孩子一進入考場,腦子一篇空白,考場做不出的題目,下了考場卻全會做,這又是為什麼呢?

考試時情緒過於緊張,導致思維狹隘,遲緩,甚至功能性記憶下降或失憶。走出考場,精神放鬆了。

3.考試時會做的題總是做錯,家長認為孩子太粗心,是這樣的嗎?

不一定,很多時候也是情緒過於緊張所致。

4.影響考試結果的因素是什麼?

考試是實力的較量,更是心理的較量。二者相比較,更大程度上心理因素決定著最後的結局如何。

5.影響考試的心理因素是什麼?

心態!心態是一個槓桿,好的心態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習效率,加速提升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可以優化應試策略,讓考生在考試中能夠更好的展示出自己已有的實力,甚至超常發揮。

6.很多家長臨近考試總是督促孩子,與其他孩子對比激勵激勵自家孩子,這樣做可取嗎?

嘮叨只能增加孩子的厭煩心理,盲目比較只能摧毀學生的自信心。

7.有些家長通過言行打擊孩子,如“我看你考重點是沒希望了”、“就你這樣,考個大專就不錯了等等,希望孩子知恥而後勇,這樣做會有效果嗎?

在這樣的打擊和挖苦下,孩子心如死灰,怎麼會有自信?怎麼會有心思學習?

8.一遇到重大考試,特別是中考、高考,就進入全家考試總動員。如:家裡所有的人都不能看電視,不能有一點聲響;孩子不能幹一點家務等等。這有做可取嗎?

很不可取。如此大動干戈,把氛圍搞得很緊張,又把緊張感傳遞給了孩子,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動搖自信、增添愧疚心理,只會增大孩子的壓力。

9.家長應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孩子的考試,特別是中高考等重大考試?

家長的平常心,才能更好的守護孩子的良好心態。

10.家長如何有效展示自己的平常心?

一、把考試放下來,不要刻意照顧孩子;二、多與孩子溝通,和孩子忙裡偷閒多娛樂;三、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及心態變化,協助孩子化解不良情緒及學習中的困擾。

11.孩子成績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怎樣做比較好?

不發怒,不埋怨,不指責!

12.孩子考試成績很好,家長怎樣做比較好?

肯定孩子,但不誇耀,也不提出更高目標。

13.考試過後,家長需要注意什麼?

無論孩子考試成績如何,不過度關注分數,和孩子一起分析總結。成績只是對孩子學習狀況的一種檢驗,通過考試成績,總結合理經驗,優化下一步的學習比關注成績本身更重要。

14.為什麼有些孩子學習很努力,卻學不會,也考不出成績?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需要避免無效率或低效率的學習方法,如:高強度學習,疲勞作戰;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等

15.為什麼有些孩子想學學不進去?

面臨心理上的困擾不能化解或學習方法不當

16.如何更有效率和效果的學習呢?

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態及學習方法。

高中生心理壓力大怎麼辦?用好這十點自己調試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從日常生活現象中發現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一旦你去使用或者去嘗試的時候,它又顯得是那麼神奇。不信嗎?,以下十個心理學規律,你只要試試就知道了。

1、想要安慰一個哭泣的人,最好的方法不是說“不要哭”,而是要說“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這是“共情”。人類最高級別的安慰,就是理解別人的痛苦,並陪伴他。

2、如果你覺得世界充滿愛,生活很美好,那是因為你自己內心充滿愛和美好。如果有人對你說周圍的人都對他不好,是因為他內心有對別人的敵意。經過心理防禦機制的“化妝”,投射成是別人在恨他並且攻擊他。這種人內心的“自我評價”較低,因此自我防禦機制過強,影響了正常的人際關係。

3、當你想到一個人,只有喜悅的感覺,那並不是愛。因為當你愛上一個人,想念他而他不在身邊的時候,會產生抑鬱的內心體驗。

4、很多時候,我們的當下都被記憶或者幻想汙染了。如果一個人習慣於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侶以及身邊人,這種人往往是從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緊張環境中長大的。潛意識中,他要保持對過去的忠誠,不能“背叛”過去。當他將這種狀態傳遞給別人,就會讓他和身邊人都缺乏幸福感,這就是過去對現在的“汙染”。

5、有的人在人群中能談笑風生,用快樂和愉悅感染大家,讓人感到很有趣,這表示他的潛意識裡沒有壓抑自己。若他是一個很無趣、拘謹的人,很有可能他從小的生長環境是壓抑的。

6、在沒有宗教傳統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突然信仰宗教,是早年創傷的延遲性反應。但是相反,如果在有宗教傳統的家族中長大的孩子,身心會很健康,而且還比別的孩子更純淨,更舒服。

7、一切記憶都會尋求表達,哪怕是被深埋被壓抑的。愛過的會尋求再愛,恨過的會尋求再恨,被虐待過的會尋求再被虐待。如果實在被壓抑得太深,人體就會以疾病的方式來表達。心因性疾病,如胃潰瘍、神經性皮炎、口腔潰瘍,還有一切沒有原因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8、完美主義者是因為無法容忍自己的瑕疵,把壞的部分投射給別人,於是就可以指責別人了。

9、每個人都只對心中有的東西敏感。如對金錢吝嗇的人,會對別人“小氣”很敏感。

10、我們對一個人的態度、看法、情感和行為,部分地是被這個人“教會”的。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很倒黴的,表現在行為和態度上,那別人也會認為他是倒黴的。所以一個老師面對一個認為自己很差勁的學生,怎麼能被他教會呢?老師要堅定地認為他是好孩子有優秀的一面,那才能幫助他提高。否則老師就變成被“教會”的學生了。

舉報/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