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人生中出現一些衝突和逆境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更有智慧的眼光

“果而勿矜”,能達到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不會因此而自負。所謂的自負,就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家長和孩子們一定要注意,就算實現了某個目標或夢想,也不要沾沾自喜,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在這裡,老子再一次強調了低調的重要性。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直接模仿家長的,家長必須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慈悲,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麼,要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世界。有些人就是不注意這一點,有一點小成果和小成績就沾沾自喜,非常輕狂自負,孩子會把這些都看在眼裡,將來也會這樣。如果你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將來他身邊的所有人都會把他當成對手,他的生存環境就會非常糟糕。沒有人會為他的成績感到開心,只會嫉妒他,尋找他的毛病。懷有同樣心理的人還會聚在一起,以他為話題,談論他的是非。總之,他不會有朋友,只會有很多看他笑話的人。這就是人性,很多人的內心深處都有這樣一種微妙的東西。談不上好或者不好,因為人就是這樣,尤其是那些對自己沒有要求的人。所以,不要做一個輕狂的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輕狂的人。

即使人生中出現一些衝突和逆境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更有智慧的眼光

果而勿伐”,前面說過,“伐”就是誇耀自己、炫耀自己,“果而勿伐”就是,即使取得了好成績,也不要驕傲自滿,不要自我炫耀。因為,你的成功已經讓人不舒服了,你還炫耀自己,就會讓人更加不舒服。世界上有沒有真心為別人感到高興的人?有,但不多。聖人的隨喜都是真心的,除了聖人之外,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這也是人性中非常微妙的東西。過去,我不知道人還有這種心理,慢慢地才發現這個秘密。那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人,身邊往往會有很多人在等著看他們的笑話。這些人的潛意識裡非常憤怒,因為,他們不覺得你有多麼了不起,但他們沒有成功,你卻成功了。所以,他們不會因為你的好而隨喜你,希望你更好,你越好,他們反而會越不開心。

不過,我從小就會隨喜別人,會為別人的進步由衷地感到開心。最初,我以為所有人都跟我一樣,就老是跟朋友分享我的成績,哪怕有一點小小的成績,也會告訴朋友,想讓他能分享我的喜悅。後來我慢慢地發現,我越是分享,他的臉色就越是難看,這時,我才知道他並不喜歡聽我談這些,甚至不希望我取得什麼成績,至少不會因此覺得高興。這時,我才慢慢了解了人性中的一些弱點。

即使人生中出現一些衝突和逆境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更有智慧的眼光

所以,我們在與人交往時,不要誇耀自己的成績——越有成績,越是不能沾沾自喜。我發現,我的同學中人際關係最好的人,永遠不誇耀自己,就算有個什麼成績,有人誇他,他也會說“這算什麼,都是我瞎碰的”。也許,他不是故作謙虛,而是真心實意地覺得自己沒什麼了不起。同時,他永遠都會覺得別人很了不起,永遠會讚美別人——這不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修養。所謂的修養,就是學了一種做人的道理之後,就踏踏實實地實踐,從心底深處消解自己的優越感,消解自己的自負,看到別人的閃光點,學會欣賞讚嘆,隨時向別人學習。

《道德經》與佛經最大的區別就在這裡,佛經幾乎不管世間法的謀略,只關注最根本的智慧,提倡看破世間虛幻的一切,不去在乎。這在解脫層面很好,必須這樣,但你只要不是躲在山洞裡不見人,還要在紅塵中做事、工作和生活,就要多懂一些《道德經》中的智慧。不要嫌它世故。很多時候,只要你不是為了私慾運用這些智慧,它就不是世故和機心,而是佛家所說的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也是佛家的隨緣和與時俱進,不要分別地看它,更不要抗拒它。多學一點東西,給身邊的人一份好心情,沒有壞處的。佛家提倡的利眾,除了傳播真理,讓更多的人也能明白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別人離苦得樂。那麼,何必要讓別人生起煩惱呢?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追求修行解脫的,面對那些不追求修行解脫的人,祝福他,給他一份好心情,會更好一些。從這個角度看《道德經》,你或許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即使人生中出現一些衝突和逆境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更有智慧的眼光

因為,《道德經》其實就是在告訴你如何提升自己的修養,如何與世界溝通,如何尊重別人、給別人一份好心情。老子非常尊重人性。他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法,在教人如何帶兵的外相之下,講出了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比如如何溝通、如何交流、如何應對各種衝突等等。你無論是處理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還是家與家之間的衝突,抑或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包括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父親與母親之間的衝突——都可以運用這些智慧,在這些智慧之中尋找你需要的答案。因此,德國人會給自己的孩子送《道德經》,讓他們以《道德經》作為人生的嚮導,祝願他們有一個更加成功、幸福和順利的人生,即使人生中出現一些衝突和逆境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更有智慧的眼光看待它們,而不會感到痛苦,更不會一蹶不振。除了以身作則之外,這是家長對孩子最好的祝福和最大的幫助。

果而勿驕”,即使取得了成績也不要驕傲,驕傲的人沒有出息。涼州人如果發現誰很驕傲,就會用“青稞秸子壓不實”來形容他。青稞是一種糧食,跟小麥非常像,摘掉麥粒子之後,剩下的就是青稞秸子,你不管怎麼壓它,你的手一放它都會彈起來,顯得非常蓬鬆。“青稞秸子壓不實”的意思是,某人就像青稞秸子一樣,不實在,比較輕狂浮誇。涼州人認為這種人是不會有出息的。這個觀點很有道理。涼州話中有很多方言都很形象,非常有畫面感,你可以去看看我的“大漠三部曲”,裡面有很多涼州方言,非常鮮活有趣,很有智慧。

即使人生中出現一些衝突和逆境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更有智慧的眼光

老祖宗一直提倡“厚德載物”,教育我們要厚道一些,寬厚待人,但有些人偏偏很薄。什麼叫薄呢?就是刻薄。刻薄跟厚愛相對,形容一個人冷酷無情,不為別人著想,喜歡給別人帶來煩惱和痛苦。這樣的人是沒有福報的,他會非常孤獨。

看一個人有沒有福報,有沒有出息,你就要看他取得成績之後怎麼樣。如果他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誇誇其談、不可一世,就不會有什麼出息,除非他改變自己的心。如果他不在乎自己取得了什麼成績,非常謙虛,不斷精益求精,他就必然是一個有出息的人。換句話說,一個人面對成功的態度,可以說明他的福報和發展潛力。

果而不得已”,戰爭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哪怕取得勝利,也不值得高興。比如抗日戰爭。中國人想跟日本人打仗嗎?不想。中國人只想發展自己的國家,只想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享受一種久違的和平。但日本人覺得中國地大物博,能夠彌補日本遲早會來臨的資源危機,想要將中國的資源和土地據為己有,於是發動了侵華戰爭。當時的日本盛行軍國主義,他們看不起中國人,就像一些諸侯國的國君看不起其他諸侯國的國君,想發動戰爭,把他的國土奪過來一樣——中國人更是不得已,日本人打過來了,殺我們的同胞,我們只能反抗,不反抗就會遭到屠殺,失去尊嚴、生命、財產和家園。所以,中國人是被逼抗日的,如果有其他的選擇,中國人肯定不會打仗。家庭也是這樣,衝突是不得已的,如果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就絕對不要發生衝突,不要有意地挑釁,更不要沒事找事。即使取得了勝利,也不要沾沾自喜、自我誇耀,因為一方的勝利就意味著另一方的失敗,意味著對方會承受痛苦。如果有選擇的話,誰也不會挑起這樣的紛爭,無論是人際交往方面,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有意挑起爭端、引發戰爭的人都不明智。因為,不管戰爭是贏是輸,自己都必然會承受一定的損失,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是真正的贏家。所以,紛爭也好,戰爭也好,都是各種條件組成之下自然出現的結果,就算取得了勝利,也沒什麼值得炫耀的。

果而勿強”,就算有好的結果,也不要逞強,不要在氣勢上咄咄逼人。

即使人生中出現一些衝突和逆境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更有智慧的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