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前篇回顧:

在上期中,我對華為Mate 30 Pro的拍攝模式有了新的認識,相較於傳統的相機拍攝,如今智能手機依靠強大的運算能力玩出了很多與傳統相機拍攝不同的花樣。而今天這篇文章,是一篇硬核的專業對比文,去除AI智能拍攝和強大的運算能力對Mate 30 Pro的加持,在專業攝影師們所關注的RAW文件拍攝領域,Mate 30 Pro究竟會有怎樣的表現

一、前言

在第一篇中,我們探討了Mate 30 Pro拍照的一些新特性和初次使用的感受。在這篇中,我將要帶大家探討一下Mate 30 Pro拍攝的原始RAW格式圖片的特性。所以本篇是面向希望能夠深入瞭解Mate 30 Pro的攝影師的,如果是一般用戶可以略過這篇,但如果你希望更加全面瞭解Mate 30 Pro的拍照能力、那麼不妨讀一下此篇。

如果你是普通用戶或者攝影初學者,不瞭解RAW格式是什麼東西,建議你去詳細百度一下。這裡只給RAW格式做一個基本的解說。

RAW格式是相機感光元件成像後所獲得的最原始的照片。我們最後所得到的JPG照片是在RAW格式的基礎上處理而來。這種處理包括了對色彩、白平衡、鏡頭暗角等等的修飾。相機拍攝的JPG格式照片是被相機自動處理過的,如果你選擇拍攝並自己處理RAW格式照片,那麼就可以對色彩、白平衡、鏡頭暗角等進行手動調整、而不是交由相機來自動調整。

並不是所有手機都支持拍攝RAW格式的照片,Mate 30 Pro提供RAW照片的支持。Mate 30 Pro的RAW照片後綴是DNG,RAW文件會放在\\DCIM\\Camera\\RAW文件夾下。使用.DNG這種通用RAW格式的好處是不需要專用的插件、也不需要對程序進行更新,可以被所有支持DNG格式的程序所讀取處理。

二、測試方法

在上一篇中我提到了Mate 30 Pro的每個鏡頭都擁有自己的感光元件和分辨率,所以對Mate 30 Pro的測試需要針對每個鏡頭做不同的解析。這樣就增加了測試的複雜度:在同樣的場景下,不同的鏡頭拍攝會有不同的色彩、銳度表現。所以在此篇的測試中,我依舊需要不怕麻煩,針對每個鏡頭在相同的場景下做不同的測試。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同時在相同的場景下,我使用SONY A7R3作為參照組就行測試。但由於雙方的水平過於懸殊(手機 VS 專業級相機,小感光元件 vs 全畫幅感光元件),這種測試結果只作為給專業攝影師進行比較參考使用,不構成對Mate 30 Pro成像結論的判定

以往的評測一般都會把RAW這種硬貨放到最後,而我卻把RAW放到前面,並不是隨便的決定。因為我考慮到現在手機攝影的硬件玩法往往是依託高速處理器然後做AI處理,和傳統的相機直出的照片有很大不同。只有我們在瞭解了RAW這種最專業的格式能給傳統的職業攝影師帶來怎樣的效果,再來看看機內AI智能處理直出的照片,我們就會發現現今的手機攝影對傳統攝影硬件的顛覆究竟在哪裡——當然,這只是我初步的設想,需要通過後期嚴謹的拍攝對比去驗證。

雖然說現今的不少相機也會有一些機內合成的功能,比如自動HDR、自動全景拼接等。但相對於手機的高速CPU、專用的AI處理芯片來說,相機內置的處理功能還只能用弱雞來形容。正是手機運算能力的優勢,玩出了相機沒法玩、或者玩起來很費勁(比如SONY A7R3的像素轉換多重拍攝,需要在使用三腳架固定機位的情況下拍4張RAW照片,再到電腦上用專用軟件合成;而華為Mate 30 Pro只需要在機內用不到2秒的時間處理)的功能,這是我需要通過Mate 30 Pro一系列的評測文章去驗證的。

在測試時我不會過於糾結一些測試中常見的銳度、色彩等因素,這是因為:

1) Mate 30 Pro本身就不是一部相機,而且感光元件相對於專業攝影師來說太小,在專業攝影領域具有天生的劣勢,糾結這些基本沒有意義。

2) Mate 30 Pro的照片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用來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而社交媒體不需要超高分辨率的照片,大多數人只是對照片的整體觀感在意。

在本篇測試中,我的關注點是Mate 30 Pro 的RAW照片的後期調整潛力、以及調整後的整體觀感如何。因為長期的攝影工作帶來的經驗就是:

1) 除非你要輸出超大幅面照片或者做圖庫攝影,否則超過1200萬像素的分辨率幾乎沒什麼用。比如我們Getty Images的新聞圖片發稿標準就是600萬像素,而作為素材銷售的圖庫攝影照片對分辨率的最低要求是1200萬像素,但是圖庫攝影師也不會傻到拿Mate 30 Pro來作為主要的工作器材。

2) 色彩對於專業攝影師來說大多靠後期對RAW照片的調節獲得,Mate 30 Pro內置的萊卡色彩模式對於我來說基本不會用到。在後期針對普通用戶的評測文章中,我會針對內置的萊卡色彩模式進行更多評測,但在本篇文章中,我最主要關注的是RAW照片調整的潛力。

測試設備使用的是ASUS PA238Q顯示器,72% NTSC色域,LED背光+IPS硬屏。使用color munki display進行硬件校色。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與上一篇一樣,本篇的所有原始RAW照片均可通過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初曉璐走天下”後回覆“Mate30Pro照片”獲取下載鏈接。

三、RAW測試

在進行以下的RAW測試時,我會按照Mate 30 Pro的三支鏡頭分開講解。使用SONY A7R3+SONY FE 28-70/3.5-5.6 OSS鏡頭進行28mm和80mm端的對比,使用SONY A7R3+老蛙12mm/f2.8鏡頭進行18mm端的對比(採用APS模式等效18mm)。為了儘量公平,A7R3的所有照片均使用最大光圈進行拍攝。

Mate 30 Pro的RAW格式記錄功能只有在專業模式下才能使用,所以測試拍攝全部使用沒有任何AI增強功能介入的專業模式進行拍攝

1.Mate 30 Pro 4.4mm/f1.8鏡頭(等效18mm),RAW文件分辨率1000萬像素

這支鏡頭是Mate 30 Pro等效18mm的超廣角鏡頭。這支鏡頭採用1/1.54 英寸型傳感器,支持超高清夜攝,4K 超廣角超暗態延時攝影,超高速攝影等電影級攝影功能。這支鏡頭在拍照時有一個奇怪的問題,就是在專業模式下,無論是JPG還是RAW模式,都只能記錄1000萬像素的照片。而在AI智能拍攝模式下,才能開啟4000萬像素照片的記錄。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是不是很奇怪?三種模式竟然是三個不同的分辨率!在相機上,RAW照片的最大分辨率和JPG照片的最大分辨率應該是一致的,因為JPG照片每個像素都是RAW照片每個像素的精確映射,但是在Mate 30 Pro上,竟然會出現同在專業模式下,JPG照片比RAW照片像素要高的這種怪事,很令我不解。而且為什麼這個攝像頭在拍攝RAW照片時只能生成1000萬像素的RAW照片,也讓我摸不著頭腦。莫非這是一個bug?只有等華為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了。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由於RAW分辨率受到限制,這支鏡頭的RAW測試照片全部採用1000萬像素進行測試。

1) 秋天的樹林 IMG_20191103_123403.dngIMG_20191103_123403.dng

在正式放評測照片前,我必須說明一點,就是Mate 30 Pro取景時屏幕所顯示的曝光亮度,比真實的曝光亮度似乎要高+2EV左右。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在拍攝時以為曝光亮度是合適的,但是回來一看RAW照片,卻發現整體欠曝很多。通過仔細對比後我發現這應該是超廣角鏡頭的巨大暗角所造成的。Mate 30 Pro在專業模式下如果選中了記錄RAW照片,就會同時記錄JPG和RAW格式圖片,而在JPG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Mate 30 Pro已經對暗角進行了修正。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在這個場景中,我所關注的是讓整個畫面更加明快,黃色樹葉的層次更加豐富。為此,我做了以下調整: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基本調整
色溫:4700→5000,讓畫面更暖一些
曝光:+2.0,恢復正常的曝光
高光:-100,讓天空有層次不是一片死白
陰影:+75,提亮暗部細節
白色:+10,增加畫面明快感
清晰度:+25,增加細節對比度
去除薄霧:+30,增加整體對比度
自然飽和度:+25,讓整體顏色更加舒服

HSL調整
黃色飽和度:+50,增加黃色的色彩對比
黃色明亮度:+30,增加黃色的亮度讓樹葉看上去更加明快

鏡頭校正
暈影:+50,修正暗角

讓我們來對比一下最後的效果。整體效果還是很不錯的,畫面的亮度和色彩層次都得到了恢復,並且感覺自然沒有明顯的偏色。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暗部提亮後的細節表現。在欠曝2EV的情況下,提亮暗部後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噪點,這個效果我覺得已經挺不錯了。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2) 長城日落 IMG_20191107_164502.dng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這是一個大光比場景的測試,我所要嘗試的是在保留天空亮部層次的同時,恢復暗部的層次,讓畫面的整體細節和層次更加豐富。為此我做了以下的調整: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基本調整
色溫:5600→6000,增加畫面中日落的暖調
色調:74→85,增加畫面中日落的紅色,糾正青色偏色


曝光:+0.3,增加畫面亮度
陰影:+100,提升暗部細節
白色:+20,增加畫面的明快感
清晰度:+20,增加細節對比度
去除薄霧:+20,增加畫面整體色彩對比

曲線
亮調:+20,增加畫面對比度
暗調:-15,增加畫面對比度

鏡頭校正
暈影:+50,修正畫面暗角

最後的效果整體上看還是不錯的,亮部層次得到了保留,暗部山坡上的植物和石頭的紋理細節豐富。左下角近處的長城城牆的細節展現了出來,遠處山頭上綿延的長城細節也出來了。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讓我們看一下細節的對比。不得不說,這個細節在一塊只有1/1.54英寸的感光元件上,已經算是表現不錯的。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在這個場景中,我們對比一下A7R3+老蛙12mm/f2.8以aps模式拍的圖片,光圈使用f2.8全開。兩張RAW原片的對比都差不多,Mate 30 Pro的天空偏青一些。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經過調整後兩張照片縮小到1600*1067的分辨率上(微信朋友圈照片的分辨率),看上去差別也不是很大,A7R3的山坡上灌木的細節對比度更好一些,畢竟A7R3感光元件尺寸是Mate 30 Pro 18mm等效鏡頭感光元件尺寸的將近18倍大小(全畫幅 vs 1/1.54英寸)。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讓我們再來做得極端一些,看看A7R3的1800萬像素照片(aps模式下,12mm正好等效18mm的視角)縮小到Mate 30 Pro的1000萬像素的尺寸,再和Mate 30 Pro的照片對比一下。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不得不說,我對這個結果還是蠻驚訝的。A7R3的照片可能清晰度比Mate 30 Pro高了三檔光圈(也就是f2.8到f8.0光圈的差別)、山坡上灌木的細節要更好(畢竟全幅的底在那放著),其他的差別並不大,這還是在A7R3的照片由1800萬像素縮小到1000萬像素時取得的!雖然Mate 30 Pro的長城城磚比較模糊,但還是能夠看得出每塊城磚的位置。

而Mate 30 Pro唯一無解的,可能就是大面積低對比度的灌木,在Mate 30 Pro的照片中基本是糊成了一片。而高對比度的物體,比如長城城牆上的樹枝,雖然模糊但還是能夠輕易分辨地出形狀的。這個和感光元件的尺寸有著直接的關係,在感光元件小了近18倍的情況下,Mate 30 Pro的RAW圖片能取得如此的成績,實在是讓我刮目相看。

3) 綜述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Mate 30 Pro的18mm等效鏡頭的RAW照片有一個數值很奇怪,就是基本調整裡的“色調”。一般相機的RAW照片中,這個數值不會和0偏差太大,至多也就十幾二十的偏差,用來糾正輕微的偏色,但是在Mate 30 Pro的RAW文件中,竟然能達到七八十之多!這不禁讓我好奇這是不是因為Mate 30 Pro獨特的RYYB傳感器所導致的?

如果我們同時把Mate 30 Pro和A7R3的“色調”歸零,色溫調成一致的5600k,就會獲得下面這樣的色彩效果。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但是我翻看了Mate 30 Pro的宣傳資料,裡邊只提到了等效27mm的主攝像頭使用的是獨特的RYYB傳感器,那麼等效18mm的超廣角攝像頭應該還是使用傳統的RGGB傳感器,那為什麼在色調中還要向洋紅色偏那麼多才能找回白平衡?莫非等效18mm的超廣角攝像頭也使用了RYYB傳感器?這點還需要等到以後華為透露更多的資料才能知道。

2.Mate 30 Pro 5.6mm/f1.6鏡頭(等效27mm),RAW文件分辨率4000萬像素

這支鏡頭是Mate 30 Pro的主攝像頭,採用特殊的RYYB傳感器,以兩個黃色像素替代一般感光元件中的兩個綠色像素,據說能獲得“令人驚歎的暗光表現”。關於RYYB傳感器和傳統的RGGB傳感器的區別在此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1) 樹林和民居 IMG_20191103_123803.dng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這個場景和等效18mm鏡頭的場景差不多,調整的思路也是讓整個畫面更加明快,黃色樹葉的層次更加豐富。為此,我做了以下調整: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基本調整
色溫:4900→5100,增加畫面中暖調的黃色
曝光:+1.5,恢復畫面亮度
高光:-30,不讓天空死白
陰影:+55,提升樹林的暗部細節


清晰度:+18,增加細節對比度
去除薄霧:+27,增加畫面整體色彩對比
自然飽和度:+35,增加畫面整體色彩飽和度

HSL調整
黃色飽和度:+50,增加樹葉黃色的飽和度
黃色亮度:+35,讓樹葉色調更加明快

分離色調
陰影色相:+36,去除陰影色調中的青色
飽和度:+14,去除陰影色調中的青色

鏡頭校正
暈影:+50,修正畫面暗角

在針對這張照片的調整中,我用到了“分離色調”,並將色調向洋紅色偏移,這是因為在等效27mm鏡頭拍的照片的暗調中,總有一股青色的色調在裡邊。這大概就是RYYB型傳感器所帶來的偏色吧。這個問題我將會在後面繼續談到。讓我們看一下調整前後的對比。

可以看出,經過調整後的RAW照片效果還是挺不錯的,畫面的色彩和層次都得到了恢復,雖然畫面的左右側依然有點微微偏青。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讓我們再看一下細節,由於等效28mm鏡頭的RAW文件可以以4000萬像素的全分辨率來拍攝,所以我們能夠一睹這塊4000萬像素傳感器全尺寸照片的真容。為此我特意做了兩個區域的100%剪裁,請參見下面的兩張圖。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2) 長城日落 IMG_20191107_163813.dng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這個場景是一個順光的日落場景,RAW原始照片比較偏灰,我們需要恢復暗部細節,並且提高畫面整體的層次感。為此我做了以下調整: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基本調整
曝光:+0.25,恢復畫面亮度
高光:-50,壓按長城牆體上的高光
陰影:+88,提升山坡陰影的暗部細節


清晰度:+18,增加細節對比度
白色:+29,讓畫面亮調變得明快
去除薄霧:+25,增加畫面整體色彩對比
自然飽和度:+20,增加畫面整體色彩飽和度

色調曲線
亮調:+9,增強畫面明暗對比
暗調:-22,增強畫面明暗對比

鏡頭校正
暈影:+50,修正畫面暗角

原片和修正後的照片對比如下,可以看出畫面整體的對比更加明快,亮部和暗部細節都得到了很好的還原。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在相同位置由A7R3+FE 28-70mm/F3.5-5.6在[email protected]最大光圈下拍的照片。下面這兩張是原圖,A7R3的原圖比Mate 30 Pro的原圖色彩飽和度要稍高一些。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下面兩張是Mate 30 Pro和A7R3修正後的照片,可以看出差別也不大,A7R3在山頭被夕陽照到的金色部分會更加明快一些,天空的藍調也更亮一些(Mate 30 Pro可以通過HSL調整的亮度和飽和度來匹配)。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接下來我們就來比一比兩個同為4000萬像素傳感器的100%細節。別忘記,A7R3使用的全畫幅感光元件尺寸是Mate 30 Pro的等效28mm鏡頭所使用的的1/1.7英寸的接近21倍大小。

首先我們做一個靠近照片中心的100%截圖,通過兩張圖片可以看出,A7R3的解析度要比Mate 30 Pro的解析度領先1檔光圈左右,但低對比度的大片灌木細節依然是A7R3勝出。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接著再來做一個邊緣的100%截圖進行對比,這個結果就很有意思了,Mate 30 Pro的邊緣解析度竟然比A7R3要好!根據目測,領先程度應該在1.5檔光圈左右。我之前一直覺得手機上的萊卡鏡頭就是一個品牌噱頭,沒想到卻是真有實實在在的區別!當然這裡並不是說A7R3的邊緣畫質就比Mate 30 Pro要爛,畢竟A7R3用的是一個1000多塊的狗頭;而在上一個等效18mm鏡頭的測試中,使用12mm定焦鏡頭的A7R3的邊緣分辨率還是領先Mate 30 Pro兩檔光圈(但A7R3的等效18mm鏡頭視角的照片是由1800萬像素縮小到1000萬像素的,也會讓A7R3佔優勢)。但至少可以證明Mate 30 Pro使用的萊卡鏡頭並不僅僅是一個噱頭。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為了證明上述推斷,我又截取了照片左下角的一塊畫面,結果再次證明了這個推斷的正確。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石頭的紋理還是長城城磚的細節,Mate 30 Pro的解析度都要比A7R3的好。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3) 長城日出 IMG_20191108_071053.dng

接下來的這個場景是一個比較極端的大光比長城日出的照片,測試的是強吃寬容度的能力。A7R3使用的是FE 28-70mm/F3.5-5.6鏡頭,照片在[email protected]光圈下拍攝。先來看一下原片,兩張原片基本上都相同,除了Mate 30 Pro的原片天空依然有點偏青。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接著是修正後的照片對比。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極限光比強吃寬容度的情況下,Mate 30 Pro受限於感光元件尺寸只有A7R3的1/20的劣勢,根本沒有辦法和A7R3的照片進行比較。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在極端的強吃寬容度的情況下,Mate 30 Pro和A7R3的差別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色彩。我們可以看到使用RYYB傳感器的Mate 30 Pro的等效28mm鏡頭偏青色偏得厲害。而且這種偏色已經不可修正了:我已經把色調拖到了最大的150。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如果使用分離色調去針對陰影進行單獨修正,也是修正不過來,會獲得一個非常詭異的畫面色彩。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再來看一下細節。靠近畫面中心的部分Mate 30 Pro解析度已經完全不行了,只能大體上看出長城的形狀,山坡上除了噪點幾乎沒有任何細節。而A7R3雖然噪點也不少,但依然能夠分辨出烽火臺上的細節,山坡上植被與岩石也大體上可以分得清楚。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如果我們截取低對比度的樹林的細節,就會發現Mate 30 Pro在這裡基本上就只剩下噪點了,但是A7R3依然能夠準確地還原出樹林中樹木的細節。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3) 綜述

通過上面的測試我們可以看出Mate 30 Pro等效28mm的攝像頭在欠曝不是很多、不需要極端強吃寬容度的情況下,成像質量和A7R3已經非常接近了,這點是我在測試之前沒有想到的

——畢竟二者的價格和感光元件尺寸綜合差出40倍:A7R3價格是Mate 30 Pro的2倍,感光元件尺寸是Mate 30 Pro的20倍。但是排除掉極端的場景,Mate 30 Pro的4000萬像素RAW竟然能和A7R3差不多,我只能說華為幹得漂亮!

當然,A7R3可以通過縮光圈、換更好的鏡頭來獲得更好的解析度,但這也是價格和便攜程度上巨大的差距。Mate 30 Pro的4000萬像素照片完全可以進行商業使用,這是我在做這個測試之前完全沒想到的一點。

再來簡單談一下這塊RYYB傳感器,如果僅僅作為拍攝RAW使用,在非極端場景下完全夠用了。但是在極端場景下,比如要強吃寬容度,那麼色偏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知道華為今後會不會對其進行改進。

大家或許發現我並沒有做夜景拍攝的測試,這是因為第一我還沒空出去拍夜景,第二我認為華為宣稱的令人驚歎的暗光表現應該是基於AI拍攝進行堆棧合成所獲得的效果,我在上一篇測試中已經領教到了AI拍攝堆棧合成的威力。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對Mate 30 Pro的夜景拍攝能力進行詳細的測試。

3.Mate 30 Pro 7.5mm/f2.4鏡頭(等效80mm),RAW文件分辨率800萬像素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Mate 30 Pro等效80mm的長焦鏡頭的情況。這支鏡頭在華為網站上並沒有標明它的感光元件大小,我是通過計算等效焦距換算的比值(80mm/7.5mm≈10.67),進而換算出它的幅面應該是1/4英寸,它的面積大致是3.26mm*2.44mm,所以A7R3的幅面大致是它的108倍——這幾乎是一場必輸的比較。

1) 山峰 IMG_20191107_164108.dng

讓我們先看一下Mate 30 Pro和A7R3的原片對比,A7R3使用FE 28-70mm/F3.5-5.6鏡頭,在[email protected]拍攝。兩者都縮小到長邊1600這個尺寸上來看,似乎兩者的區別並不是很大,A7R3的植被細節要比Mate 30 Pro的更好一些。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二者經過修正的照片也比較接近,縮小到長邊1600這個尺度上來基本區別也不大。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如果把A7R3的4000萬像素照片縮小到800萬像素,再和Mate 30 Pro的原生800萬像素照片比較,未免對Mate 30 Pro也太不公平。不過為了展示效果,我還是做了一個對比。可以看出Mate 30 Pro的照片噪點多(這是必然的),但解析度差別似乎也並不差很多,大概就是2檔左右光圈。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2) 測試場景 山峰日落 原始RAW文件名:IMG_20191107_164223.dng

儘管Mate 30 Pro和A7R3的長焦端差距巨大,但為了不虎頭蛇尾,我還是選了一個極端的大光比測試場景。兩者的原片幾乎沒什麼差別,只是Mate 30 Pro的等效80mm焦距的攝像頭偏洋紅有些厲害。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對RAW文件進行修正後,兩者的差距非常明顯。這也難怪,Mate 30 Pro的等效80mm長焦攝像頭的感光元件只有1/4英寸,信噪比低得可憐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這種感光元件尺寸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A7R3勝之不武。真要看80mm端在暗光下的對決,還是應該要等我對Mate 30 Pro的AI拍攝模式的測試才知道。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最硬核評測「第二篇·RAW解析」

3) 綜述

這支鏡頭的成像效果可以說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是在小了A7R3感光元件108倍的情況下果然大光比照片基本保留不下來任何細節;出乎意料的是在光線還不錯的時候,依然能夠有著接近A7R3經過縮圖的照片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我上一篇評測中,等效80mm的照片似乎在AI拍攝模式下長焦端的照片應該是從4000萬像素的主攝中裁切出來的,而且主攝裁切的成像質量似乎要比使用這支鏡頭拍攝的要好一些(這個結論是初步的,還得在今後的測試中加以驗證)。所以現在還沒搞清楚這支鏡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四、總結

對Mate 30 Pro的RAW測試讓我看到了手機攝影器材硬件上所爆發出的潛力。沒想到4000萬像素這個級別,在光比不是很大情況下,Mate 30 Pro的RAW文件和A7R3竟然相差不多,這完全超乎了我之前的意料,我一直認為在感光元件面積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A7R3應該能夠大幅領先Mate 30 Pro,但是通過對比我發現兩者的差距竟然非常有限!

小尺寸的感光元件目前的短板還是在大光比場景,不僅是解析度還是色彩在相對極端的狀況下都會大幅度落後於大尺寸感光元件的相機。不過我之前強調過好幾遍,Mate 30 Pro的玩法並不在於影拼傳統的拍攝模式,而在於利用高速的處理器和AI算法實現實時的多張拍攝堆棧合成,在這點上,之後的測試還需要深入進行。

本篇測試已經讓我對Mate 30 Pro的拍攝能力有了很大的認識,那就是在傳統拍攝領域Mate 30 Pro的4000萬像素照片在光比不是非常大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符合商業使用的標準,今後在某些情況下完全可以不攜帶相機出門也是可以實現的!

測試真是很麻煩的一件事,特別是在北風凜冽的季節,爬一次野長城能把臉凍歪掉。在寒風中還要脫掉手套才能更好地操作觸屏,真是一件痛苦的事。在之後的測試中我決定跑到南方暖和一些的地方,不然還沒測試完人可能就撲街了。

有不少朋友建議我和iPhone11 Pro一起測試,我決定滿足你們這個願望。今後的測試將在Mate 30 Pro和iPhone11 Pro之間展開,兩強對決誰會獲勝呢?我也是很激動地等待今後的測試,歡迎大家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