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胡雪巖和沈萬三賺錢的四個共同特徵,完美詮釋中華商人精神

概要:作為古代有名的大商人,范蠡、胡雪巖、沈萬三、喬致庸的經商故事為後世傳頌和學習,卓越的經商思維、敏銳的商機洞察力、篤定的經商抉擇,加之厚道仁義的經商理念,獲取了巨大的財富和世人讚許。仔細拜讀,很容易發現幾個共同點:

范蠡、胡雪巖和沈萬三賺錢的四個共同特徵,完美詮釋中華商人精神

想賺錢做生活必需品

供需關係失衡是商業存在的前提基礎,“東西”的最初含義就是講東邊多的物品送到西邊去,將西邊的物品送到東邊去,經過商人的運送後,以物易物、以物易錢便興盛起來,商業發展越快,商人牟利越多。

古代大商人所處年代基本都是改朝換代、兵荒馬亂之時,生產力低下、物資匱乏、工商業低下,人口波動導致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和供給嚴重失衡。范蠡處於春秋末端、吳越戰亂之時,沈萬三發跡於元末明初、兵荒馬亂之時,胡雪巖發跡則是清軍與太平軍戰爭之時,喬致庸也在清末之時崛起。大亂必有大治,危險必定蘊藏著機遇。

戰亂使得生活必需品供給不足,糧食、食鹽、衣物、藥品,價值茶葉、礦產,基本都是日常消耗品或軍備物資。亂世價格必高,只要有供應渠道必定賺錢。大商人們基本上都是以此起家,這是當時最重要的大商機,也是長期以來不變的主旋律。看看沃爾瑪、家樂福、蘇寧、國美……大商超的形態在發生變化,但做生活必需品所帶來的豐厚利潤依然存在。

范蠡、胡雪巖和沈萬三賺錢的四個共同特徵,完美詮釋中華商人精神

薄利多銷、不做囤貨

生活必需品很難有高端和低端之分,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基本的存量能保證已然不易,大規模的銷售絲綢、化妝品顯然不是大商人們的選擇。因此,我們看不到范蠡、胡雪巖因為做高端奢侈品而賺得盆滿缽滿。常規生活必需品的銷售只能選擇薄利多銷的理念,核算好成本、把控好開支、做好市場競爭分析,最好的時機、最快的速度將產品銷售一空。

胡雪巖第一桶金是倒賣良食,陰差陽錯變成官糧,跟左宗棠多次合作,受到庇佑、賺取金錢,從未敢於囤貨慢慢營銷。沈萬三第一筆錢財是賣螃蟹,從田間到餐廳,能賣多少賣多少,攢足第一桶金便收手,從來不會想著一定要從某一件商品中獲得過多利潤。

這跟現代商品經濟體制下的產品營銷策略完全不同。我們都知道,如今做生意,首先要確定的就是產品定位,即定位高端產品、中端產品還是低端產品,高端產品意味著價格高、利潤高、銷量少,中端產品意味著營銷模式和策略必須有所創新,低端產品則意味著價格低、銷量大方能獲得盈利。現代人都有這個意識,古代大商人們似乎並沒有這個意識,對他們而言,生活必需品採取薄利多銷的模式一定能獲得不菲的利潤。

也許是經過加工或者人為改動,書本、電視、電影中的大商人傳奇似乎都沒有考慮過太多的庫存問題,每一次的巔峰或者低谷都只是在短時間便能解決,長期經營所需要物流倉儲被渲染的並不太多。現實生活中,生活必需品對於儲藏、運輸和產品調度的能力要求極高,甚至到了嚴苛的程度。比如藍莓、樹莓等嬌貴水果,比如海鮮水產……

范蠡、胡雪巖和沈萬三賺錢的四個共同特徵,完美詮釋中華商人精神

仁義在心、樂善好施

經商是道家思想所倡導的,但商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比較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貧窮時或許得到貴人相助,牢記恩德、結草銜環。一旦成為有聲望、有名利的商賈,他們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樂善好施,在災禍發生之時賙濟百姓,在多災多難之秋為民請命,在風調雨順之時著書立說、修廟教學。

以范蠡最為典型,三散家財被後世銘記在心,也被譽為世界第一個慈善家,當年功勳也被朝堂、百姓謳歌讚頌。如今很多企業家在積極主動學習慈善、踐行慈善,也有部分企業家為了名利、為了獲得更多便利而捐款,已經違背了慈善的初心、慈善的本意。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商人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也省去了很多不避免的嫉妒、橫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財富的再分配。

胡雪巖免費贈藥三年,即便是往藥中放沙子,也不會有人相信是胡雪巖乾的,儘管胡雪巖不會這麼做。也憑藉著這一舉動,胡雪巖被抄家之時還有諸多民眾心痛不已、前來求情,到如今胡慶餘堂依然保留著當年的榮耀,很多百姓時不時還會想起胡雪巖的仁人義士。

范蠡、胡雪巖和沈萬三賺錢的四個共同特徵,完美詮釋中華商人精神

官商男斷、福禍兩別

官商勾結必然會導致腐敗,官場風氣會被敗壞,商場風氣同樣汙濁不堪。金錢和權力集中到一起,且只是為了單純的一己私慾,結果必然會遭受滅頂製造。所以,留給中國商人永恆的話題便是:如何與官場保持適當的距離。

儒家思想的通知造就了家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家的核心是人情,人情與法度是相違背的。人情社會的存在使得大家有事情時會優先選擇找關係、找靠山、找門路,而不是按照正常的商業規則或者市場規則去辦。跟官場的關係太近,必然會依附於人、成為官場權謀爭奪的工具,距離太遠,關鍵時刻又排不上用場,平日的維繫成本無法挽回。

大商人們也都有這個問題,有的意識到了,有的沒有意識到,有的適當保持距離能夠頤養天年,有的不知抽身、死得憋屈。范蠡散盡家財、攜手西施從商而去,沈萬三被朱元璋活活逼死,胡雪巖被卸磨殺驢、抄沒家產….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結局,感慨有時無法解決問題。好在如今社會風氣正盛,無需通過行賄來經商。

范蠡、胡雪巖和沈萬三賺錢的四個共同特徵,完美詮釋中華商人精神

勉德說:商人為利、又為義。如今我們更多的稱呼成功人士為企業家、老闆,很少有商人的稱呼了。而千年傳承下來的商人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