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我們的動物鄰居》帶領我們窺見北京城裡動物“鄰居”們是如何生存的,在敘事場景的轉換下、在暖心有趣的講述中,發現自然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動物“鄰居”們,都值得我們關注。

說起北京,你會想到什麼?

天安門、故宮、長城、頤和園、北京烤鴨、三里屯、國貿……如果願意的話,這一連串的印象符號可以長長地列下去,但有一點怕是沒人會提及,那就是北京的野生動物。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近日,由北京五星傳奇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4集紀錄片《我們的動物鄰居》,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並在央視網等同步播出,整部作品共分為“立足之地 鬧市”、“進退之法 園林”、“來去之間古城”、“共存之道 郊野”四集,每集時長約50分鐘。

這是第一部關於北京的另一個次元——野生動物世界的自然類紀錄片,大約有50種生活在北京的野生動物作為主角在片中亮相。這是一次頗為有趣的嘗試,在溫暖生動地展現城市中野生動物生存狀況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暖心體驗,啟發著人們展開關於人與動物、城市與自然的思考。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別樣視角,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其實,在北京討生活的除了人,還有另一群特殊生物——同樣“北漂”的野生動物。這或許超出了很多人的認知,一方面,我們本能地認為野生動物應該生活在人跡罕至的野外才對,畢竟城市是高度現代化的人造空間;另一方面,對於城市環境,我們再熟悉不過了,或許正是這份熟悉,讓我們很多時候忽略了身邊還生活著這麼一群野生“鄰居”。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CBD,北京地平線上最壯觀的凸起,人們穿梭忙碌,忽略了一場火藥味十足的“空中大戰”正在進行:兇猛的紅隼為了爭奪 “地盤”與喜鵲開戰了。懸殊的實力本應預示出結局,但劇情反轉,喜鵲叫來好朋友烏鴉一同迎戰,這場“群架”以紅隼失敗告終。這隻原本厲害的傢伙只能去找新的居住地。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北京雨燕在北京生活了700多年,在急速變化的時代中也面臨著難題。極其弱小的爪子,讓它們無法落地。無論幹什麼一旦落地就無法再次起飛。高大的城樓和古建築,是它們最適宜的棲息地。但建築上的防護網讓雨燕難以落腳。為了讓雨燕安家,正陽門的管理者們正在探索讓古建築和雨燕共存的方法。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生活在頤和園的松鼠家族早已學會利用人類的影響,解決每日溫飽。吃飽喝足後,赤腹松鼠女士應對著慕名而來的男士們,可惜感情的事還是勉強不來。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鴛鴦近幾年卻頻繁在北京越冬。因為溫暖的城市可以融化水面,給水鳥們提供一片棲息地。甚至有一些即使到了春天也沒離開,成了在北京繁殖的留鳥。公園裡的樹洞不夠,一個少年打算給鴛鴦解決住房問題。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北京地區有五萬公頃溼地,是500多種鳥類的家園。為了領地和繁殖,它們有不同的策略。一隻喜鵲不顧生命危險和猛禽之王金雕搏鬥,這場對比懸殊的戰鬥,結果卻出人意料。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長城腳下的一座烽火臺,成了縱紋腹小鴞的家。一天深夜,四隻萌鳥終於按耐不住,成功出飛。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這些事就發生在北京,但即使是長在皇城根兒腳下的老北京,也怕是講不出兩三分。

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這一次《我們的動物鄰居》用各種鏡頭在技術上延伸了人類的視覺感官,讓我們得以窺見北京另一個世界裡的生活常態。

不僅如此,影片在創作手法上,也嘗試用更加生動的故事化手法,去講述動物們在城市中各自求生的曲折故事,在傳播新知的同時,也使得這種表達更具打動人心的情感力量。

情感相通,人與動物的和諧共生

城市,對動物來說並不友好,因為這裡的一切都依照著人類的意志運行,這和人類難以在野外正常生活同理,是普遍的規律。但好在,總有那麼一群人,選擇默默守護這些在北京鋼筋水泥森林見求生存的野生動物們,珍惜與它們為鄰的每一瞬間。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北京市民李翔一家剛剛搬遷到新家,一對紅隼飛到他們的空調機位上,產下了三隻褐色的蛋。覺得它在這裡能安家,那真的是找不到地方了。”在李翔看來,這樣的奇遇讓她回想起了自己初到北京“找家”的經歷,“沒有家的那種感覺,我覺得鳥應該也會有吧,兩者應該是同樣的。”最後的結局也如解說詞般溫馨——“和幾千萬生活在北京的人們一樣,在鬧市之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一個幾十只黑鸛組成的大家族世代生活在北京拒馬河畔,今年冬天它們遭遇了食物緊缺的致命危機。為了幫助黑鸛家族熬過寒冬,它們的鄰居老蔡和志願者們悄悄把計劃提上了日程。

有的人為了給綠頭鴨保留一塊可以覓食的水面,在冬日的清晨手動除冰。

還有人為了讓一窩燕子能順利遷徙離開北京,暫停了一條衚衕的施工,幫燕子進行了一次冒險的搬家,保住了燕巢。

在很多自然紀錄片中,創作者要麼專注於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解釋,要麼熱衷於對大自然奇妙場景的獵奇記錄,我們會因鏡頭的精彩刺激而有情緒上的波動,但卻難有生命體驗上的感情相通。

而在北京,在《我們的動物鄰居》裡,野生“鄰居”們的視點和需求成了出發點,在它們的生命故事裡,動物與人、動物與自然環境、甚至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被一一展現,人與動物開始相聚相知、互通冷暖,在移情共鳴的機制下,人與動物、動物與城市的緊密聯繫有了最真實的情感溫度。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不僅如此,通過紀錄片我們看到野生動物們的北京生活是怎樣的,但通過這些動物鄰居們的視野,我們又看到了另一維度的北京生活,城市與動物,就這麼奇妙地組合在一起,一幅立體生動的城市圖景也就緩緩地在眼前打開。

創作轉換,重新思考人與自然

稍微瞭解紀錄片的人大概都知道,自然類紀錄片一直是BBC的拿手好戲。《藍色星球》《地球脈動》《家園》《王朝》等等作品早已是標杆性的傑作,它們始終是難以逾越的豐碑。誠如總導演閻昭所說:“無論從哪方面看,《我們的動物鄰居》都無法和那些殿堂之上的神作相比。那位90多歲的英國老人帶領的隊伍,幾十年前就開闢了道路,並把我們遠遠甩在身後,我們還有什麼路可走呢?”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英國文藝評論家約翰•伯格在一篇名為《為何凝視動物》談到“被轉入景觀範疇的動物,已經以另一種方式消失了。”因為(動物)雖然對於鏡頭而言完全可見,觀眾卻無法親臨它們所在之處。所有的動物影像,就像是透過水族箱所看見的魚一樣。伴隨而來的是動物總是被觀看的對象。它們不過是人類永無止境追求知識的一個研究對象。

動物被完全客觀化為知識的對象,人與動物二元對立的框架已悄然建立。即使技術進步到今天,無論是影像(包括紀錄片),還是動物園,都難以重建人類和自然之間的聯繫和認知。這是一個不幸的事實:我們距離自然,越來越遠了。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而這一次,“二元對立”開始試著向“天人合一”轉換。《我們的動物鄰居》將敘事場景放到了北京,每個人生活的地方。更難得的是,它擺脫了以往自然類紀錄片常見的“生存記錄+旁白解說”的科普式架構,而是試圖在不同的動物之間、人與動物之間、城市與自然之間去重新架構一種相互融合的和諧關係,在鏡頭流轉和故事講述中,用東方“天人合一”的智慧,打破對立,確立起共享城市的價值觀念。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在美學體驗上,以偉大事物和絕對精神為表現對象的作品,往往帶來的是有著強烈道德批判,令人臣服的崇高之美;以生活中柔和舒適事物為對象的作品,則帶來單純愉悅的優美之感,激發起自主的情感意識。在自然類紀錄片中,以海洋、冰川、森林、極地乃至太空為對象,以氣候變化、生態保護、環境汙染等為主題的作品,讓我們感嘆於自然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臣服於偉岸的自然之力,因畏懼懲罰而選擇行動。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我們的動物鄰居》明顯不是這樣,貼近生活的敘事場景,暖心有趣的故事講述,雖然顯得更加和諧單純,但卻同樣能激發起我們的情感意識,實現從情感接受到理性反思的過程。正如導演閻昭在導演手記中所說,當BBC已經成為自然類紀錄片的標杆,我們的自然紀錄片該如何突圍?當科普類的自然紀錄片“前人之述備矣”,簡單的複製顯然無法滿足觀眾的新鮮感,另闢蹊徑,轉換敘事場景,關注身邊的動物們,也許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動物鄰居》發現北京城裡的動物生活

紀錄片《我們的動物鄰居》雖稱不上“完美”,也無法和前輩們比肩而立,它的意義更多的是帶給人們一種新的思考視角——自然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每個人都需要開始重新關注生活中的自然,關注每一個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動物“鄰居”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