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窮山溝”一步步走向“最美鄉村”

日前,市委印發了《關於開展向張繼學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張繼學同志生前系燕崖鎮朱家戶村黨支部書記,他24年如一日,紮根基層、奮戰一線,帶領群眾苦幹實幹,把遠近聞名的“要飯村”“光棍村”變成了“鄉村旅遊示範村”“鄉村振興樣板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擔當。

從今天起,《掌上沂源》推出系列報道,大力弘揚張繼學同志的“老黃牛”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形成學先進、做先進的濃厚氛圍,為推進全縣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今天推出第二期【他讓“窮山溝”一步步走向“最美鄉村”】。

走進朱家戶,猶如走進一幅畫。

大山環繞,小橋、流水、廣場,柿子樹、青石板、木棧道,掛著火紅燈籠的民宿、洋溢著時尚氣息的庭院……

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雕細琢。

今天的朱家戶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鄉村旅遊示範村”和“鄉村振興樣板村”,吸引了眾多遊客的到來。

他让“穷山沟”一步步走向“最美乡村”

以前可不是這樣。位於沂源縣燕崖鎮的朱家戶村,村民285戶,地處偏遠,“兩山加一溝”,缺地缺水,自然條件惡劣,曾經號稱“光棍子峪”,在歷史上是有名的“要飯村”“光棍村”。

今天朱家戶村的變化,十里八鄉沒有不羨慕的。熟悉的人都知道,這一切都離不開村支書張繼學。

“我們村能有今天,全虧了張書記。老天爺怎麼這麼狠心,讓一個好人走這麼早!”2個多月過去了,村裡的老人一提起張繼學,仍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1960年出生的張繼學因家庭貧窮早早出去闖蕩。九十年代初,靠著精明能幹、誠實守信,他已經闖出了一片天下。“那時我們在沂源縣城租了兩個門頭,還租了一個院子存貨。他到處跑,到沂水去收羊絨,到內蒙古等地去銷售……他人緣好、人脈廣,客戶都願意跟他打交道。”妻子李洪鳳說。

他让“穷山沟”一步步走向“最美乡村”

正當生意幹得風生水起的時候,看到依然貧困的父老鄉親,身為黨員的張繼學卻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回村,帶領老少爺們兒一起致富。

“改變朱家戶村的貧窮面貌,讓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成為張繼學決定回村的初心。

1995年,35歲的張繼學被推選為朱家戶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調整村裡的產業結構,由種糧食改為種果樹,他帶領村民修梯田、學技術、種果樹,逐漸在全村發展起了蘋果、櫻桃、葡萄、桃等林果產業,幾年下來,基本解決了村民的吃飯問題。

2009年,張繼學第一個響應燕崖鎮黨委、政府號召,在資金有缺口、其他村不願乾的情況下,引導村民發展有機林果業。由於果品品質好,鄉親們鼓起了“錢袋子”。

他让“穷山沟”一步步走向“最美乡村”

2013年起,他帶領黨員群眾開始發展鄉村旅遊。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建設打造美麗鄉村,讓村民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原來到處都是的柴堆、糞堆、土堆,雜草叢生、垃圾堆積、臭氣燻人的河道,變成了文化廣場、生態停車場、景觀河道。

2018年,朱家戶村成功申請了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鋪開了“五化”工程,石板路、瀝青路、路燈、景觀水系、沿河亮化夜景……一個接一個地建起來。

2019年,村裡發展起了“美食美宿”產業。遊客越來越多,村民收入越來越高。

從此,朱家戶村這個小山村變得亮起來了,美起來了,富起來了。

更為難得的是,周邊的姚南峪、石井河、碾砣等村,黨員、群眾代表爭先恐後地到朱家戶村示範區參觀學習。短短時間內,不僅朱家戶村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省級旅遊特色村的美麗蝶變,同一片區的其他8個村同樣實現了美麗鄉村鉅變。

他让“穷山沟”一步步走向“最美乡村”

在此基礎上,燕崖鎮探索推行“聯村黨建”工作模式,以區域鄉村旅遊、產業佈局等為依託,以朱家戶村為龍頭,成立了中共朱家戶聯村委員會,地緣相鄰、人文相親、產業相連、資源相融的8個聯建村真正成為了“一家人”。聯建村集中佈局打造了朱家戶美食美宿、石井河休閒採摘、姚南峪村落文化、計寶峪“曬秋”、碾砣傳統釀造、山水河觀光農業和王莊果蔬加工、西白峪櫻桃集市等特色產業鏈,成為全縣構建形成大黨委、大服務、大發展格局的先行“樣板區”。

就這樣,24年來,張繼學像一頭老黃牛一樣,埋頭苦幹,自覺擔當;像釘釘子一樣,一錘接著一錘打,一打就是24年,讓朱家戶村由窮而富,由富而美,用生命實現了當初的諾言。

他让“穷山沟”一步步走向“最美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