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情懷”二字,國漫還剩什麼?

拋開“情懷”二字,國漫還剩什麼?

國漫每年都要崛起一次,從2015年的《大聖歸來》,到2016年的《大魚海棠》……

2017年《大護法》首映,人們猛然發現,國產動畫電影同樣可以傳達出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社會現象的反思;而隨後跨年上映的《白蛇·緣起》,更是憑藉精良的畫作,柔和的色調,將中國風的寫意之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國漫之光”

《哪吒》的出現為沉悶的暑期檔憑添了一抹亮色。

不管是史無前例的撤檔,還是轟轟烈烈的提檔,如果這個夏天註定令人難忘,那麼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看到了“國漫之光”。

抛开“情怀”二字,国漫还剩什么?

“13天28億元!超過了好萊塢《瘋狂動物城》!光我們一家企業就完成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簡稱《哪吒》)25分鐘預演製作!”邱家偉說得很興奮。

邱家偉是蘇州十月猛獁動畫製作有限公司當家人。事實上,在哪吒神力加身、笑傲天庭的1318個特效鏡頭中,除了邱家偉的十月猛獁,蘇州企業製作完成的就有400個。在約70家參與制作《哪吒》的團隊中,蘇州企業便佔了一成,任務涉及特效、 動畫和後期合成等。

長達93天的上映時間,全國密鑰經歷兩次延期,《哪吒》的票房最終定格在了49.74億元,位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名。

從業者們歡呼雀躍,感慨國產動漫的崛起。

“但我們並不賺錢啊!”說到這裡,邱家偉無奈地笑了笑。隨即他話鋒一轉,“不賺錢,還有情懷在嘛!”

情懷二字

笑容中夾雜著堅韌與苦澀,時隔多年,國漫終究離不開情懷二字。國漫是講情懷的,也可以說,整個動畫行業都是講情懷的。

即使是在今天,業內新人找起工作依然不那麼順遂。

不僅僅在我國,就連擁有龐大動畫商業帝國的日本和美國同樣如此。美國的幾大動畫公司近些年在錄用新人方面都有所收縮,小公司的發展極為緩慢。日本動畫則時常面臨江郎才盡的質疑,作品質量整體下降,惡俗的商業橋段盛行,人才普遍“用愛發電”,新人入行承受著競爭激烈、待遇低、工作量大的艱苦處境。

從業者如此,觀眾又何嘗不是呢?

《大魚海棠》上映背後,主創人員白手起家,電影甚至一度因為資金不足而幾近流產,只得發起觀眾眾籌,粉絲們一邊灑著眼淚一邊自掏腰包,最終電影獲得光線傳媒投資成功面世。

抛开“情怀”二字,国漫还剩什么?

拋開這部電影的情感與內涵不談,國漫本身,就是一種情懷,它足以吸引觀眾蜂擁而至,打著“支持國漫”的旗號,敏銳的眼光拼命尋找好處,找不到的時候,便說國漫精神永存,要陪著國漫一直走下去,裡面的感情都是對的......

我們無法指責這種情懷,因為市場趨勢,無關對錯。國漫擁有可愛的觀眾,他們在發覺作品進步的時候,總是無法抑制自己心中的使命感,不自覺地推薦給身邊的人。

然而情懷只是消耗品,“國漫崛起”的口號每年都喊,可我們終究是要直面一些問題。

真假繁榮

表面上看,國漫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平臺無法賺錢,而事實上,所謂商業化需要計算的不僅僅是數據,還有人心。

“每個人都喜歡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待問題,相信自己最願意相信且對自己最有利的一面。”有從業者這樣認為。

自網漫興起已經過了十個年頭,但這個行業至今沒有盈利,利益相關者會尋找各種理由,一年比一年燒更多的錢。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停止增加預算,行業引以為傲的各項數據就會狂跌,泡沫就會破滅。

如果只有極少數的投機者,更多人去踏實幹活,這種模式未必不能久存。

然而“國漫崛起”吸引了太多資本進場,動畫行業看似門檻不高,所以混亂來臨。

一些人發現了問題所在,無奈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解決。為了迎合市場,他們只好把眼前的一切拋諸腦後,尋找不解決這個問題也能畫出新餅的思路,久而久之,花更多的預算,用各種好看的數據,不斷麻木自己、安慰自己,幻想依靠低質作品也能繼續往前走。

過去我們很慢,所以現在很急。

放在其他行業,可能就走通了,但國漫不行,因為沒有品質就沒有商業價值。

平臺急功近利,內容創作者只會更加急功近利,大部分從業者都迷失在了國漫泡沫的虛假繁榮中,並沒有多少人反思:為什麼這麼好的環境,國漫卻僅此而已?

“泡沫之下”

近些年,批評國漫的聲音越來越少,不僅僅是因為作品本身在進步,還有一方面,從資本到平臺再到CP,各種狂歡盛宴,基本都是以吹為進的大場面。當初奧飛收購有妖氣,計劃打造一個“東方的迪士尼”,大角蟲轉型付費漫畫,明年就要成為行業第一……

抛开“情怀”二字,国漫还剩什么?

泡沫下的國漫,有多少人在尖叫,就有多少人奸笑。那些投機者為了眼前的個人利益,想要拖延這種扭曲的時代。然而填不掉的坑,終將崩塌。

細數國漫曾經挖下的坑,動畫化、遊戲化、算法推薦、動態漫畫……每年一個的新故事。

所有人都想著,只要走通規模化付費,過去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可是現實真能如此嗎?

要想走通規模化付費,需要一定質量以上的漫畫內容生產力以及生產規模。

質量需要,速度也需要,更新作品數量一樣需要,否則養不起平臺。

歸根結底,出路只有一個——精品化,因為現有模式下能培育出的作品質量,根本無法支撐那些看起來美好的商業化衍生品。

不做產品,難道是靠流量堆,亦或是靠吹?

我們的國漫,與其稱之為“崛起”,不如說“魂”一直都在,只是“皮囊”總是染上別的顏色。

題材與故事

如今優秀的國漫同樣不少,每每提及,難免有人會與日漫相比較,比作畫,比內涵……偶爾還會提到一個詞——故事性。

故事的好壞決定小說的生死,但漫畫未必。換句話說,我們的國漫還遠遠沒到大談故事的時候。

一部漫畫想要成功,最核心的要素是什麼?不是故事,而是題材;排在第二的也不是故事,而是人設;第三位的還不是故事,而是畫面,故事排在這些之後。

題材>人設>畫面>故事。當然,還需要一點小小的運氣。

國漫的題材,一直是80、90後心中永遠的痛。

2015年前後,國漫整體轉向低幼,此舉意味著之前的努力全部作廢,原因很簡單,為了數據,一些人選擇短期利益,放棄了行業的長遠利益。

可是不要忘了,“動漫都是小孩子喜歡看的。”這是動漫行業最致命的一句話,也是嚴重阻礙了國內動漫市場發展的主要原因。

轉向低幼以後,基本就是死局。我們不可能等到90後長大了,就去擁抱00後(拋棄90後),00後長大了再去擁抱10後(拋棄00後)。當前的動漫市場,80後和90才是人數最多的高質量可發展群體,而在網絡平臺上,他們也最具話語權,可以任意評價動漫作品的好壞。

一部優秀的動漫作品,實際上也是能夠伴隨用戶成長的成熟優質內容,比如絕大多數日漫,美漫,韓漫,這是成熟內容市場的共同方向。我們不希望看到,每當用戶長大,就會感慨曾經的自己如此幼稚,居然會看那種東西。

長大以後就拋棄平臺的用戶,能有多大價值呢?

抛开“情怀”二字,国漫还剩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嗶哩嗶哩在2019-2020國創動畫作品發佈會上,推出了40部動畫作品新內容,包括27部重磅新作,充分展現了過去一年國產動畫領域的豐碩成果。《三體》、《天官賜福》、《我為歌狂2》、《火鳳燎原》、《凡人修仙傳》等作品一一亮相。

根據艾瑞諮詢《2019年中國動畫行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動漫行業總產值達到了1712億元,預計今年將會上升至1941億。這樣的數據,希望能給迷茫中的從業者們更多信心。

知名日漫《浪客劍心》中有一句名言:舊時代的過錯,讓我們創建一個新時代來償還。

到今天,新時代的大門終於徐徐打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