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和治理要提高“軟實力”

昨天,在由上海市住建委、解放日報社共同主辦的“2019上海-東京城市管理精細化研討會”上,中日專家學者聚焦城市更新、街面治理兩大議題開展討論,專家們表示,城市精細化管理不僅要更新硬件,更要轉變觀念、提升“軟實力”。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沙永傑發現,現代東京都市圈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城市再生和再開發的歷史。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地塊劃分、路網規劃、公共交通網絡與地下通道的格局從未變過,沒有推倒重建,有的只是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完善。

日本城市與環境發展研究所執行董事阿部和彥介紹,從2013年11月開始,日本實施了基礎設施長壽化的基本計劃。日本UR都市機構幾十年來一直負責公共租賃房的管理,機構海外業務拓展支援室技術負責人時田伸二表示,日本公共租賃房管理機構每3年會進行一箇中期計劃,“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新社區實際已經建造了40年。”

在上海,這種通過優化管理,確保基礎設施擁有長期生命力的理念也得到了應用。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說,在上海黃浦江兩岸的城市更新中,就考慮到了未來的發展。“現在黃浦江兩岸的貫通僅僅是第一步,未來改造還將向兩岸腹地輻射,不斷推動城市空間品質提升。”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表示,上海在推行生活垃圾分類中,形成了6條精細化管理經驗,分別是:立法先行、協同聯動、宣傳動員全覆蓋、技術創新、文化塑造和人文關懷。這6條經驗,對包括城市更新在內的其它管理領域,也具有參考價值。

城市街面治理,硬件升級是第一步。專家認為,未來更要提升軟實力,在精細化管理中引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東京Landscape研究所拓展部總監楊貴寶看來,以人為本要“三思而後行”,有大框架制約才能讓城市保持在規劃的發展軌道上。2004年,日本陸續出臺“景觀綠三法”,指導了至今15年中的城市景觀形態以及城市公園再生。由此催生出“大手町之森”這一都市空間新形態。

上海市政總院總裁張亮表示,以人為主更要為未來“留白”。從去年起,上海啟動新一輪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市民步行的安全感和舒適感得以提升。如今,虹口區一些綜合杆甚至已經陸續搭載了5G設備。

城市管理是一項永恆課題,需要社會各類主體共同參與。阪申土木技術諮詢(上海)有限公司技術顧問石川一美說,在道路養護中,東京建立了合作道路維繫體制,居民可以在道路從設計到維護全流程參與。設計師也會結合實際,將居民的部分設計思路落地,激發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