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消費力驚人,企業外匯風險問題怎麼辦?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又是環球旅客慕名的購物天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下,釋放出龐大的消費力,零售企業應如何迎接當中的機遇?

大灣區消費力驚人,企業外匯風險問題怎麼辦?

香港貿易發展局早前舉辦"大灣區的最新零售趨勢和預測"研討會,分別邀請了香港的銀行業、零售界及經濟範疇的專家,分析大灣區的最新形勢。他們指出,大灣區零售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企業開拓業務時,可按需要進行對沖以減低外匯風險,並運用科技提升客戶體驗。

大灣區消費力不容忽視

香港貿易發展局大中華區助理首席經濟師曾詩韻於研討會上,向與會者分享大灣區零售市場的最新形勢,包括零售數據、居民消費力、零售模式、營銷策略等。

大灣區涵蓋的"9+2城鎮",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及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共九個城市,總面積達到5.6萬平方公里,而截至2017年的總人口接近7,000萬人,城鎮的人口比例約87%,在城鎮發展的領域而言,業界絕對不容忽視大灣區的零售市場。

眾城市當中,曾詩韻指出,以廣州的零售市場規模最大,2017年零售總額達到9,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增長率約9%,但已初見放緩趨勢;深圳則排名第二,零售總額有近6,000億元人民幣;香港位列第三位,總零售額約近4,000億元人民幣,但增長率只有2%至3%,是11個城鎮之中最低,反映香港在大灣區內零售領域的增長空間較為遜色。反之,肇慶、珠海、江門、佛山等城市零售增長率維持10%以上,相信未來有望保持較快增長,零售業發展潛力巨大。

曾詩韻提到,在2017年,廣州及深圳的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每年約6萬元人民幣以上,肇慶、惠州、江門等城鎮化及工業化較少的地區,只有約2至3萬元人民幣,遠低於廣州及深圳,但這些地區居民每年的可支配收入,已增至3至4萬元人民幣,反映這些城鎮未來的零售增長空間會較大。

大灣區消費力驚人,企業外匯風險問題怎麼辦?

香港貿發局大中華區助理首席經濟師曾詩韻指粵港澳大灣區是個不容忽視的零售市場。

大灣區企業貸款警惕外匯風險

恆生銀行環球貿易及融資業務執行副總裁兼貿易客戶管理部主管許文傑表示,過去有不少中國內地客戶選擇在香港的銀行辦理借貸手續,因為這些銀行專業、正規、素質較高,加上香港銀行體系健全,中小企在開拓大灣區市場時,可使用香港銀行的服務,包括企業貸款、貿易融資、現金管理、財務規劃、外匯風險管理等。

不過,許文傑提醒有意進入大灣區的中小企業,有關業務將涉及港元及人民幣兩種貨幣,因此企業可按需要進行對沖,以抵銷貨幣貶值的外匯風險。他解釋,以往企業向銀行進行跨境企業貸款手續繁複,包括提供財務報表、以資產抵押、審批需時等;但隨著企業進入大灣區的意欲提升,有銀行在進出口貿易貸款方面,已提供較快捷的申請方法,例如接受企業以進出口貿易發票及貨運單據副本提出申請,以取代財務報表或抵押品等,而貸款期可長達90天,貸款額更可達發票總額。他又提醒中小企客戶,可先向香港銀行了解進入大灣區將面對的資金管理問題,方能在開展業務時更得心應手。

大灣區消費力驚人,企業外匯風險問題怎麼辦?

恆生銀行環球貿易及融資業務執行副總裁兼貿易客戶管理部主管許文傑提醒中小企業按需對沖。

科技打造零售新思維

踏入數碼時代,商戶尤其關注客戶的零售體驗。香港屈臣氏數碼創新及分析主管梁尚進以該公司為例指出,現在已不存在線上與線下競爭的情況,反而兩者能取長補短。

"顧客會透過互聯網或親身到實體店蒐集產品資料,至於是以線上還是線下形式購買,主要視乎商品類型。例如化妝品、電子產品等,客戶傾向在網上了解產品後,再到店鋪購買;其它產品如尿片、奶粉、食油等較重的產品,他們則傾向親自到店鋪了解商品,再透過網站作定期選購。"

他又提到,零售業界較重視顧客的體驗,他們會通過收集店鋪網站、社交媒體等數據,瞭解客戶對熱門產品的喜好,有助掌握潮流趨勢,分析產品銷售策略的優劣。

大灣區消費力驚人,企業外匯風險問題怎麼辦?

香港屈臣氏數碼創新及分析主管梁尚進表示,現在已不存在線上與線下競爭的情況,反而兩者能取長補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