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定边看长城

到定边看长城

2015年12月,与摄影家李樯、画家郭庆丰、作家乔述祖以及《陕勤文苑》杂志社的几个年轻人,去定边走了一遭。

定边,地处陕西省西北角,榆林市最西端,属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明成化时置定边营,清雍正时设县,县名取“底定边疆”之意。与靖边及境内的安边合称“三边”。驱车过境,触目皆是风沙草滩,因时近隆冬,万木萧瑟,百草凋零,时见牛羊甩尾于盐碱道边。

到定边看长城

又有白芋山横贯东西,山南则别有洞天----当地人称“老南山”,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但见万山奔涌,状若层云,有陆游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之势。然而,定边最值得看的,还是长城。

五里墩,陕北长城第一墩

定边的长城总长170公里,途经13个乡镇、50多个村,为隋、明两代,分五次修筑而成。它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很有特点。陕北人到内蒙一带谋生之所以被称为“走西口”,是因为陕北的长城总体走向是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从方位上讲是往西走的。所谓“西口”,就是在长城上开的“口子”。但到了定边,你会发现,长城基本上是自东向西的,因而,对定边人来说,到口外谋生,就是“走北口”,而不是“走西口”。

到定边看长城

五里墩长城

安边镇东南五里,有一墩台,名唤“五里墩”,是陕北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土墩,被誉为“陕北长城第一墩”。墩旁有一豁口,就是这样一个名实相悖的“西口”。4日一大早,在当地长城研究专家李生程先生的陪同下,我们来到这座保存完好的土墩下。当大家纷纷在这个口子里照相,几个年轻人且唱起“哥哥走西口,妹妹泪长流”时,很快就发现他们是由南往北走的。

五里墩位于明嘉靖长城沿线上,但修建年代早于所在长城,可能是成化年间所建。此墩全由夯土构筑而成,墩台竖截面为梯形,底面近似正方形,南北宽48米,东西长45米,斜高24米。当时为报警所用。下面有一高1.2米的耳室,直通台顶。遇到敌情,人可以躬身进去点烽火,通知其他墩台的士兵警戒或驰援。

在一般人心中,长城只是一道边墙,主要是用来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马蹄的,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道单一的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台、堡垒、卫城、烽火台等多种工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通常四十里一营堡,十里一寨城,五里一大墩,一里一小墩。五里墩就是当时一个快速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马圈梁,一段打错的长城

由五里墩继续往南,距安边镇15公里处,有一村,名唤“马圈梁”。据李生程先生讲,当时长城沿线的许多村庄都是屯军的,马圈梁就是当时专门为部队养马的一个村庄,故名“马圈梁”。马圈梁的这段长城不仅保存十分完好,而且很有来头。

据当地百姓讲,这是一段打错的长城。从不知何年何月的祖先那里传下来的故事说,这段长城由宁夏向东修到安边镇时,按原来设计的意图,仍然是一路向东,直打到靖边的张家畔;但现在从地图上看,从安边到靖边的长城却是往南拐了一个大巴弯。

据说长城修到安边镇时,传令兵说,“照端打”,施工者听成“照南打”,“端”在陕北话里就是“直”的意思,“照端打”就是“照直打”,结果施工的人或者听不懂陕北话,或者那天恰好风大,没听清,引得一段长城在这里拐了一道弯。这一拐不要紧,工程量剧增不算,施工的将军被问责,人头落地,至今坟冢犹在,草木萋萋,似在诉说委屈。

到定边看长城

当我们来到这座传说中的“将军坟”前,我们发现,这座巨大的土冢就在长城边上,但长城到这儿有意绕了一个弯,恰似一个半圆将墓地拱卫起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先有墓,后有墙。如果这个传说不虚的话,我们还可以推断,当长城修到这里时,将军已被问斩,但筑墙的士兵为了纪念他们的指挥官,有意将长城修成一个月牙,以示他们对这位犯错将军的尊重。从高处看,整个墓地面西向汉,恰似一位仁慈的母亲张开双臂,迎接她负冤的孩子回家。

从墓地出来,长城一路向南,地势渐低,在白芋山区的崇山峻岭间迤逦穿行,一直通向远方。脚下的夯土清晰可见,台阶犹有人穿。纵目远眺,山南柳树涧的山头上还有积雪,烽火台次第相连。寒风中不知谁伸出头来,念了一句古诗:“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盐场堡,窑洞修在长城上

定边还有一段长城,沿墙挖了好多窑洞。它位于定边县城北15公里,盐场堡乡东北一公里处。

到定边看长城

定边的盐湖自秦汉以后就开始产盐了,盐与甘草、皮毛一起被誉为“定边三宝”。1936年6月,红军打下定边以后,盐湖即为共军接管。因而盐湖可以说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的“第一桶金”。但到了40年代初,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再加上根据地人数的激增,边区政府的财政越来越困难。

为摆脱日益严重的经济压力, 1940年秋,八路军120师359旅4支队两千多名指战员奉王震旅长命令,赴盐场堡一带打盐驻防。为解决住宿困难,自己动手在紧靠盐湖的明长城上挖了175孔窑洞,平均每孔住11人以上。

这些指战员平时割草铺地为床,垒土筑灶为炊,与当地百姓一起砍柴压坝,修田整畦,进行大规模的打盐活动。一直到1941年冬,离开定边赴南泥湾为止,这支部队在此共驻了一年多时间。定边民歌《运盐调》、米脂民歌《驮盐调》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到定边看长城

但这些窑洞现在已经全部废弃,有的里面还能看见烟火熏染的痕迹,有的已经完全洞穿,我们可以沿着破了的窑洞从长城的这头走到那头。我们去的时候,还见有的窑洞放着被褥毡毯,陪同我们的工作人员说,有些流浪汉住在里面。

窑洞外面的空地上,有碎砖垒成的坟堆四座,顶上的迎魂幡在寒风中招展。工作人员说,上个月来还没有看见,大概是听说政府要把这些窑洞填起来,沿长城打造旅游线路,当地百姓就闻风而动,先搞起几个墓堆,以便以后要钱。

看来人民群众还是满有智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