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湖科學及其礦業的奠基人——鄭綿平

鄭綿平,鹽湖學和地質礦床學學家。生於福建省漳州市。1956 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與熱水資源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國土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礦產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國際鹽湖協會副主席、主席,是我國鹽湖科學及其礦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鹽湖科學及其礦業的奠基人——鄭綿平

一片丹心奉獻鹽湖

1957年,鄭綿平作為化工部地礦局代表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成立的柴達木鹽湖科學調查隊。此後,鄭綿平幾乎以青海、西藏等艱苦地區為家,把青春和心血完全獻給了祖國大西北的鹽湖科學研究事業。

20世紀50年代後期,青藏高原某些碳酸鹽鹽湖微細的“淤泥”沉積中,即已發現其含鋰較高,但鋰在其中的賦存狀態多年未搞清,有些人將其歸因於粘土對鋰離子的吸附作用。鄭綿平在1965年初步研究發現,這種“淤泥”沉積中鋰與碳酸鹽的含量呈正相關,推定可能有含鋰碳酸鹽礦物存在。1980年,鄭綿平主持鹽湖隊在班戈湖和扎布耶湖打鑽取樣,終於先後查明該類微細含鋰沉積主要為:含鋰菱鎂礦(新礦物變種)、含鋰白雲石(新礦物變種)和扎布耶石(新礦物——天然原生碳酸鋰)。這些研究成果,使中國在該領域躍居世界領先水平。這項研究之突破,還意味著發現和確立了一種新型的、沉積潛在鋰礦床類型,其規模和品位都達到工業標準,且易於提煉,具有重大經濟意義。

鄭綿平曾數十次進入青藏高原考察。他首次全面劃分了高原湖成礦帶,提出了不同類型的鹽湖找礦方向,多次成功的找到了有經濟價值的硼酸鹽和硼、鉀、鋰、銫滷水礦床,特別是發現和帶隊勘探了有重要經濟意義的扎倉茶卡、基步茶卡新類型鎂硼礦床和加波錯等重要硼礦。此外,他還在西藏扎步耶湖主持建立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鹽湖科學觀測和提鋰試驗,取得了低成本提取碳酸鋰的技術突破,為中國重新佔領鋰鹽國際市場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持。

“位高”未曾忘憂國

鄭綿平院士從事礦床地質和鹽湖綜合資源及熱水礦床的研究領域60年,出版過200餘篇學術論文和6部中英文專著,培養博士後、博士生42 人,碩士生15人,曾先後主持完成國家重點科技項目10餘個。1986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89年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獲獎人)。199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研究獎。1992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與熱水資源研究發展中心主任。1994年當選為國際鹽湖學會副主席。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7年任地質礦產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1997年和2003年2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均為第一獲獎人)。2000年獲中國工程科技光華獎。2002年當選全國50名“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儘管榮譽加身,鄭綿平院士依然時刻關注著能源發展前沿,並時刻就關鍵問題及看法提出解決之道。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鄭綿平就已經注意到鋰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並預見鹽湖鋰礦最有開發利用前景。他指出,從長遠看來,我國最大的鋰寶庫在廣袤國土之下的深層滷水之中。一旦取得突破,將擁有足以支持我國數百年發展的鋰資源。為此,他積極呼籲構建我國鋰資源供應安全體系,建立世界級鋰綜合產業基地,攻克鋰資源大規模產業化的體制和技術難題。通過加強資源調查評價、攻克鋰鹽產業化難題、加大對保護和合理開發鋰資源的支持力、加快科技研發與科技創新等,推動我國鋰資源勘探、加工與利用的綜合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將我國打造成為鋰業強國,他還將竭盡餘力繼續奮鬥下去,為國家建設再創佳績。

參考資料:
中國工程院官網、中國工程院院士館
科學家之窗.一片丹心在鹽湖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