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女子學院

專欄:每日一校推薦

山東女子學院

山東女子學院是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高校,全國3所女子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學校始建於1952年,1984年舉辦成人高等教育,1995年舉辦普通高等專科教育,2010年經教育部批准改建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並順利通過。

山東女子學院

學校有市中玉函校區和長清大學科技園校區。總佔地71.60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5.35萬平方米。建有實驗(訓)室73個,校外實習、就業“雙基地”289個。館藏紙質圖書126.21萬冊,電子圖書162.06萬冊。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4966人。教職工761人,其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648人,副教授以上職稱266人;有省級教學名師4人、省級優秀教師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人。學前教育教研室、旅遊管理教學團隊、市場營銷學教學團隊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工商管理學院教師團隊榮獲“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山東女子學院

學校圍繞高素質應用型女性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調整優化學科專業佈局。現有15個教學院部,36個普通本科專業和23個正在招生的專科專業,涉及教育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文學、工學、理學8個學科門類,面向全國16個省/自治區招生。學前教育專業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山東省特色專業、山東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專業,以工商管理和學前教育為核心的專業(群)獲批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群)。學校先後榮獲基礎教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4項;承擔教育部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改革計劃項目和山東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建有山東省幼兒教師校內外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立體化一站式連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近3年來,學生在全國數學建模、“互聯網+”、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創業大賽等大學生學科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198項、省部級獎277項。學校與省婦聯共同創辦的山東女子創業大學,先後培育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8項,學校被評為山東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範平臺。

學校堅持科研興校戰略,加強科研平臺和團隊建設,科研立項與成果逐年增加。“十二五”以來,學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教育科學規劃、藝術基金等國家級課題18項,省部級課題325項,獲省部級科研獎76項,出版學術著作117部、教材82部,授權國家專利227項。學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為指導,主動引領先進性別文化,婦女/性別理論與實踐研究特色日益突出,先後獲批全國婦聯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全國家庭教育實驗研究基地、山東省女性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基地、山東省教師教育基地、山東省家庭文化研究中心等,積極承擔並參與婦女兒童事業發展、婦女/性別研究、以及相關政策、法律的研究和制定等。《山東女子學院學報》堅持以深化婦女/性別研究、弘揚先進性別文化為宗旨,為全國三大婦女/性別理論研究刊物之一。

學校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戰略佈局”,對接服務全省“十強”現代優勢產業發展需求,加強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山東省“現代高效農業品牌產業鏈價值提升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健康養老研究中心、健康醫療大數據科技創新聯盟、“文旅產學研”首批促進基地等產學研合作平臺和培訓基地。成立服務地方發展的智庫和研究團隊,積極服務山東省農產品品牌研究、學前教育、鄉村旅遊、老年服務與管理等產業。其中,農業品牌研究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委書記劉家義為此專門做出批示。

山東女子學院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2011年加入世界女子教育聯盟,2014年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女子高校聯盟,與國內外女子高校共同致力於女性高等教育發展,已與48個國(境)外高校和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組織教師進修、學生交流學習400餘人次。

67年來,學校堅持“坤德含弘、至善尚美”的校訓,弘揚“團結進取、求實創新”的校風、“勤學慎思、求真敏行”的學風,秉承“自強不息、百折不撓、求實創新、不斷攀登”的女院精神,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和婦女兒童發展需要,強化女性綜合素質教育,培養專業基礎紮實、實踐應用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和社會性別意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先後培養畢業生7萬餘人,組織婦女幹部、幼兒骨幹教師和職業資格培訓20餘萬人次。畢業生以其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歡迎,升本以來總體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學校被評為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山東女子學院

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學校正按照第二次黨代會確定的建設應用型地方特色名校的發展目標和“12345”總體發展思路,圍繞“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確立的建設“坤德”“行知”“優雅”“綠色”“幸福”的“百年女大”戰略願景,不斷深化綜合改革,加強內涵建設,為加快建設應用型地方特色名校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