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文|阿木

魯豫在《豫見後來》裡說:“有些故事,還沒講完。”

姜思達在《僅三天可見》裡說:“看懂一個人才能決定LOVE or HATE。”

在2019年的最後,以《豫見後來》和《僅三天可見》為代表的訪談類節目,衝出了層層重圍,出現在了觀眾眼前。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魯豫做《魯豫有約》已經18年,採訪過眾多一線大咖,但是近兩年來,網友時常吐槽她情商低;姜思達從《奇葩說》出道5年,最先用短視頻方式承載訪談,在年輕人中引領一次又一次思想狂潮。

兩個不同性格的主持人,兩種不同風格的訪談節目,但是他們相通的點在於,都把訪談節目帶向了視頻網站,並且為這一類型節目找到了新的出口?那繽紛繁雜的網生內容中,傳統的訪談節目是怎麼生存下來的,它們又該如何立足?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沒個性的訪談節目

頻遭質疑逐漸式微

近幾年來,國內綜藝市場色彩斑斕、花樣百出,在各種全新類型爆款的背後,一大傳統類別的綜藝節目逐漸喪失了關注度,那便是訪談節目。

國內最早的訪談節目是崔永元的《實話實說》,很多年輕人知道這檔節目是因為99年春晚上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十年後,這檔節目由於收視率不理想正式停播。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隨後的幾年裡,《楊瀾訪談錄》《超級訪問》《康熙來了》《金星秀》等兩岸三地的訪談節目都陸續停播,《可凡傾聽》《非常靜距離》等倖存節目也收視下滑嚴重。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當面對真人秀的席捲而來,訪談節目完全沒有招架得住,被打得落荒而逃。單一的訪談場景,老套的形式環節,觀眾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更為多元的內容,這也將訪談節目推向了一大深淵。

作為國內訪談節目的集大成者,《魯豫有約》依然在堅挺著,這兩年來,魯豫也進軍了真人秀領域,先後與旅遊衛視、北京衛視打造了明星夫妻旅行真人秀《魯豫的禮物》、與東南衛視打造了真人秀式訪談節目《魯豫有約一日行》等,王健林在節目裡“定個小目標,先掙他一個億”正是從這樣的情境下流傳開來。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但是近幾個月來,《魯豫有約》常規節目的播出已經成了“翻舊賬”,基本上沒有全新內容,都是此前2016年的其他節目作為特別企劃播出,情況不容樂觀。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而《魯豫有約》的製作公司能量傳播這兩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根據其2019年三季報表顯示,能量傳播今年前9個月的虧損達到了2460萬元。

傳統的電視訪談節目市場正在逐漸消失,一大批諸如《十三邀》《奇遇人生》《僅三天可見》的新形式訪談節目更受歡迎,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魯豫帶著新節目《豫見後來》在互聯網平臺再戰江湖。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增加真人秀內容後

風格特色油然而生

相比於傳統訪談節目,網生訪談節目不再強制規定棚內對話的模式,相反增加了大量的生活場景,如果說電視訪談節目是一場脫口秀,那麼網生訪談節目便是一場真人秀。

增加真人秀內容後,訪談節目開始注重自身觀點的表達,逐漸養成了獨有的氣質,開始走向個性化與風格化。

首先,網生訪談節目最大的特點是主持人角色“加戲”。以前的對話節目最重要的是嘉賓的故事,主持人更多的是提問和引導的身份,而現在的對話節目更多把重點偏向於主持人的感受,嘉賓的故事只是來烘托主持人的性格。

比如說,許知遠在《十三邀》裡,有大量的單獨出鏡畫面,他會採訪嘉賓,同時他也會被導演組後採,並且他會根據主題單獨參加一些活動,像是採訪陳沖前他獨自去了夜店,這樣的表達方式在以往的訪談節目裡是不可能呈現出來的。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主咖變成節目的靈魂,這對於訪談節目來說這是一方“治本良藥”。從前的訪談節目有很大一個通病,觀眾會根據對當期節目嘉賓的好感程度來選擇觀看與否,而強化採訪者、弱化被採訪者後,越來越多的觀眾會為主持人的魅力所吸引。

其次,當節目中充分展現主持人的魅力後,節目不由自主地開始變得極具有個性化,換言之,主持人把自己的風格,變成了節目的風格,也同樣把自己的喜惡變成了節目的喜惡。

像是姜思達在《僅三天可見》裡,旗幟鮮明地喜歡或討厭嘉賓,在上一期節目裡,面對與於正的說話方式,姜思達坦言覺得他很煩,不想繼續採訪。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這種感受的出現,其實將訪談類節目從單一輸出變成了雙向輸出,不再僅僅是嘉賓談自己的故事,也有了很多主持人對於這場訪談的感受。

再者,網生訪談節目對於真人秀內容的處理十分巧妙,從呈現上來看,與散文式敘事風格相近,尤其是自成一派的剪輯風格,把真人秀片段碎片化的穿插在訪談的對話之間,起到輔佐內容、烘托氣氛的作用。

《僅三天可見》所強調的點在於姜思達要與訪談嘉賓進行為期三天的相處;《豫見後來》所關注的點是聚焦在曾備受關注的焦點人物在風波後的內心起伏;與這兩種相比,走過四季的《十三邀》的更為碎片,採訪對象和採訪場景都具有隨機性靈動性。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憑藉話題迴歸大眾

留給觀眾思考空間

為了能夠在短視頻的風口中站穩腳跟,網生訪談節目必須要兼顧好內容的話題性和思想的深入性兩個方面。

在話題性上,受訪談節目自身限制,話題很難由自身創造,所以需要依靠嘉賓來表現,這樣一來,嘉賓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極具有話題性的人物,是訪談類節目吸引觀眾眼球的最佳利器。

訪談節目中的話題性,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型:

一種是冷門嘉賓,給人以意想不到的人選。魯豫在《豫見未來》裡的訪問嘉賓基本上屬於這一類型,像是十多年前引起軒然大波的劉德華粉絲楊麗娟,多年後感慨重來不會那樣;也有像87版《紅樓夢》中晴雯的扮演者安雯,戲如人生,為夫還債1100萬。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另一種是熱門嘉賓,呈現他們與眾不同的一面。姜思達的《僅三天可見》走的是這一路線,從已播出的三期來看,謝娜在節目裡談論網絡暴力,池子首次節目中談論母親生病,辯證看待於正工作時的狀態等。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在深入性上,伴隨越來越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進軍此類節目,眾多訪談節目演變成為文化節目,另有一些新聞從業者開闢專題訪談節目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這些節目基本上憑藉著對內容質量的保證,收穫了不俗的口碑。

越來越多帶有個性化標籤的訪談節目在互聯網平臺煥發新生,像竇文濤的《圓桌派》、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馬未都的《博物奇妙夜》、易立競的《立場》、白巖松的《對白》等都是其中代表。

魯豫VS姜思達,誰才能成為網生訪談節目的NO.1?

他們藉助訪談節目的形式,完成自身價值觀的輸出,同時,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讓國產網綜出現一股文化“清流”。

這些網生訪談節目無論是從內容形式,還是主題立意上,都如同散文詩一般,在詞藻華美的背後,也給予了觀眾進行思考的空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