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自殺41天后,具荷拉家中死亡:被誤解的抑鬱症患者

“他們認為我瘋了”

“可我覺得我沒瘋,我只是一個想自殺的人”

01

前些天,韓國歌手具荷拉在家中身亡,經警方確認為自殺。

40多天前,雪梨自殺的消息震驚眾人,具荷拉在日本未能及時回去,開了直播哀悼,稱“會把雪莉那份一同活下去。”

那時多少有點擔心這姑娘,因為今年5月,具荷拉自殺未遂,被爆患有抑鬱症。

真有必要探討下抑鬱症。

早在雪莉事件的前幾天,我就偶然看到了一個數據:韓國抑鬱症患者發病率4.1%,190萬人;中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在5500萬人左右,僅次於印度,遠超過第三名美國。

抑鬱症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得多,人們自己也很難發現,對其認識和重視程度的不夠。它的成因很複雜,可能是生物層面的,也可能是心理層面的,還有社會文化帶來的。

《好吃的悲傷》一書講了一個有自殺傾向的心理醫生,一步步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耶魯大學,博士畢業,成為受人尊敬的心理學系教員。

她的名字叫做安妮塔·佩雷斯·索耶,成功走出抑鬱後把自己的故事寫了下來,給所有人上了一堂“抑鬱自救”課,也就有了《好吃的悲傷》這本書。

雪莉自殺41天后,具荷拉家中死亡:被誤解的抑鬱症患者

從她的故事中,領悟到了幾個重要問題。

01

長時間被外界誤解的人

索耶高中時被誤診為精神病。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醫學尚未發達,很多醫生經常快速確定病診,推薦最新藥物和療法,消除副作用引起的紊亂。

索耶被送入精神病院後,接受了89次電擊治療。89次電擊的細節已經忘了很多,但索耶印象深刻的是,“那是致命抽搐所懷有的巨大恐懼;當情況未得到改善,主治醫生給出的方案是加大電休克療法的頻率。”

結果,她在這家醫院呆了三年後,被安排轉院,轉院時的結果是:早髮型痴呆;治療狀態:未見改善。

電休克治療抹去了她的很多記憶,也造成了索耶成年後內心深處巨大的匱乏感。

你可能覺得很離譜,但也會感慨現代社會醫學手段日漸成熟,心理學人才日益增加,應該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但其實,比電擊治療更恐怖的東西,是無形的。

舉個很簡單例子,網絡暴力。雪莉之前好幾次直播都遭受了嚴重的網絡暴力,自殺前在某檔綜藝呼籲,“希望公眾朋友對我好點,溫柔點。”

這是她的吶喊,是求救,可我們當時聽不到,現在也永遠聽不到了。

人們現在對抑鬱症的認知度很低,外界環境不理解,對抑鬱症病人的不友好程度更嚴重。

02

陷入抑鬱的人如何放過自己

索耶轉院後,遇到了一位精神病醫生。

“我遇到了一位把我當普通人,而不是精神病人看待的醫生。當我開一些傻氣的雙關語玩笑時,他會大笑。我跟他說,垃圾應該被消滅,他說,某人能從垃圾中發現寶貝,甲之臭味,乙之香水。

他的話深深震撼了我,覺得自己在宇宙中不再是孤獨一人。我開始對我自身,以及我的思想、行為是如何運轉的產生了深深的好奇,對外部世界的興趣與日俱增。我開始慢慢康復了。”

索耶說的醫生,估測是赫勒醫生,因為她在書中最大篇幅描述了和赫勒醫生相處的細節。患病期間,索耶有強烈的自我厭惡感,覺得自己邪惡、噁心、垃圾,才有了結生命的心態。但在和赫勒的幫助中,慢慢建立自我認知,也開始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之前給大家分享過本書叫《走出孤獨》,裡面提到很多抑鬱症患者放棄生命,就是因為感受不到和社會的聯結。他們斷了工作、愛情、親情、友情等幾層關係,徹底斷了和社會的鏈接,就會感受到巨大孤獨,慢慢走向死亡。

抑鬱症患者走向康復很重要的一步 —— 感受人和人之間的聯結,再試著建立聯結。

建立聯結的前提,是建立自我認知。

今年年初,某95後笑話曾在知識欄目《對白》中問,“95後從一開始就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我們的青春是被注視著長大的,會聽到很多很多聲音,請問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聲音?”

白巖松老師回答,“如果你是沒有主見的人,那什麼都能影響你。時代給我們的課題是,學會和這些聲音共存,包括噪聲。你有自己的主見,就能和它們共存。”

所謂主見,就是自我認知。

沒有誰能影響外部環境,你能做的一定是建立自我認知,知道自己是誰,能做什麼。

抑鬱症患者之所以抑鬱,大都是因為認知系統紊亂,和社會無法進行正常交流,慢慢覺得孤獨,產生自我厭惡感,走上極端路。

要想幫助他們,幫助建立自我認知,感受人的聯結,是很重要的一步。

03

心理從業者如何對待抑鬱症患者

作者在接受治療期間遇到過形形色色的醫生,第一位叫做瑞恩。

這位醫生很早就放棄了索耶,有段治療記錄是這樣的:

“患者大多獨自待在房間裡,要求她出來活動時常找最邊緣的位置,在那裡看書。她對醫院的各項治療方案也很少參與,稱自己嚴重缺乏能力。心理治療中,她消極抵抗。患者非常聰明,但她明顯帶有散漫,和故意的不溝通、不合作。她在心理治療中的參與度,不過是一點“渣兒”。

—— 瑞恩醫生

據作者回憶,當年20多歲的她剛進醫院,充滿了恐懼和慌張,說話困難,詞不達意。瑞恩醫生反倒誤解成不配合治療、消極抵抗,在索耶未到20歲就放棄了她。

60多歲的索耶重新看回檔案,感受到了深深的誤解。那時她已具備相當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依舊會被這些文字帶來的蔑視感影響。

反面教材還不只是瑞恩醫生,還有很多案例,那些醫生們都是不理解、急著下定義、只憑借自己的經驗去做裁決,沒有耐心去挖掘患者背後每個行為的理由。

比如在醫院裡的行為,是十幾歲的索耶努力傳達的緊急信息。那些信息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傳遞,只能通過撞牆、割脈等隱喻的方式表達。

醫生們不明白這點,只能根據熟悉的東西進行診斷。他們只看到索耶不斷地自我厭惡,抑鬱得想自殺,以及在解離狀態下說出的抽象語言,所以斷定她有精神病。

任何一個看到心理報告的人都知道索耶自殘,卻沒有誰去關心索耶那些動作背後的信息。

索耶在書中最後呼籲心理學界,“關注你的病人,關注每一個動作,每個時刻。人類內心想表達的東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不粗暴下定義,給足夠的耐性,多去根據病人的動作感受她想傳達出來的信息,或許就是索耶最大的感觸。

04

悲傷泛起甜甜的味道

很喜歡書裡的一段話:

“成長的代價是經歷苦難。太過敏感的心靈,會在苦難中經歷扭曲和破碎。你有幸熬過去,靈魂終將散發出破碎重生的味道,清香而醇厚。你所經歷過的悲傷,會成為你生命中美味的滋養。”

我很欣慰的是,作者沒有被苦難和悲傷吃掉,而是她“吃掉了悲傷”,還能感覺好吃。她親身經歷了這些,最後把自己的故事傳播出去,鼓勵更多抑鬱症患者走出來,早就將悲傷化為了人間美味,不只滋養了她自己,還有他人。

這也很像是每個人在經歷的“成長”。

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階段,自我認知不足,某些事情上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但你怎麼看待呢?

書裡作者說了句話:“悲傷和抑鬱,是生命賜予的禮物。我們可以一邊嚼著悲傷,一邊戰勝抑鬱。”

你是一邊嚼著悲傷,一邊戰勝自卑,還是被悲傷、抑鬱等情緒吃掉?

全文完,喜歡這篇文章可點個“在看”!

作者:小狼女,商業觀察者,狼性成長博主,每年100篇青年成長文,陪你度過不安時光。關注易簡讀書(yijiandushu),用閱讀對抗無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