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引领旌旗飘 党员冲锋带脱贫

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是由原始社会末期一跃千年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地。

作为边疆阿佤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战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沧源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战斗堡垒,以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凝聚了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强大合力,通过找准抓手、主动作为,以敢于担当的态度,滚石上山的精神,着力在边境“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赢得跨越发展的艰辛历程中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针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不足等问题,沧源创新实施党建扶贫“双推进”,按照“一个规划统领、五双联动推进、十项工程托底”的思路,采取目标融合、项目融合的方式,统筹推进党建、扶贫各项工作落实。目前全县农村65%以上的党支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村级“两委”班子更有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为破解农村治理机制不健全,农村党组织、党员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能力不足等问题,沧源自治县委组织部创新实施了“123”党建模式,即:完善“一套机制”(以村规民约为核心的农村治理机制),完成了对全县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依托活动场所、村史室等阵地开展活动,使广大群众牢记贫困历史,凝聚了“身在边疆,心向党中央”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高度共识。着力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的号召力,全面发动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建强三支队伍(关爱老党员、培养年轻党员、扶持“带头人”),实现村组干部人人带头发展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新常态。

同时,沧源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破解基层党组织“无钱办事”难题,着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通过出台《沧源佤族自治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收益纳入村组干部绩效的分配办法(试行)》,鼓励从集体的经营性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作为村干部、村“两委”委员、组干部和村各大员的绩效,有效调动了村组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采取盘活山林土地等集体资源增收一批、用活结余资本入股分红一批、整合项目资金与专业合作社或大户合作分享收益一批、以每个建制村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为依托发展实体产业增收一批等方式抓好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县93个建制村(社区)成功实施集体经济合作项目185个,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通过建强村组活动场所解决群众“无处议事”难题,沧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作用发挥明显的活动室创新管理路子。当地以打造党员活动“主阵地”、构筑休闲娱乐“大舞台”、建成特殊时期“临时据点”、办起生产生活“便民中心”等工作的开展为契机,充分发挥基层活动阵地“红色”引领功能,使红色活动阵地遍布边境一线。目前,沧源共建成697个村组活动场所,覆盖917个村(居)民小组,6144名党员和13.4万名群众,实现10名以上党员、200名以上群众的村(居)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

沧源按照“贫困村100%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贫困村党组织100%选派第一书记”要求,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8年,全县共下派驻村工作队93支,选派驻村工作队员288名。采取“全员动员”所有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假期教师、公安干警等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采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摆放家具、叠被子、挂衣服等小事做起,“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的方式,带着群众整治个人卫生、家庭环境、私搭乱建等乡村“脏乱差”现象,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锻造了一支带领佤山沧源百姓摆脱绝对贫困的“沧源铁军”。

组织实施了“百名党员带千户群众创业致富”行动计划,通过贷款贴息“帮”、政策项目“提”、技能培训“育”、帮带结对“扶”等方式,采取党员+群众“1+X”的帮带模式,培养一批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育一批农村经济产业实体,带动一批党员群众脱贫,涌现了一批带头创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党员队伍,呈现出了党群合力共创、决战脱贫攻坚的新景象。

云南网记者 黄翘楚 李春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