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事件後,那些“拒絕疲勞”的藝人為何被罵?

高以翔錄製綜藝節目《追我吧》過程中意外猝死的事件發生後,在大家都為他感到痛惜之餘,輿論的走向卻讓我感到挺吃驚的。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一位自稱是現場目擊者的微博網友髮長文,其中提到“如果是按黃金四分鐘來算及時救治時間的話,那是絕對沒有的”;在澎湃新聞的採訪裡,另一位目擊者說,醫護人員趕到高以翔身邊是“五六分鐘”,而且提到“可能大家都覺得是劇本”。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事件的焦點落在高以翔是否得到及時救治、節目組的安全保障是否到位上面,並督促電視臺對此給出解釋。這都非常合理、且必要。

曾與高以翔合作過的徐崢發了一篇微博:“首先一定要自己愛護自己”“千萬不要拼命”,並點名節目組“安全防範意識也太差了,絕對要負責任”。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之後,幾位明星藝人開始在微博上發出倡議海報:工作不超過12小時、重返片場之間不少於12小時、兩餐之間不超過6小時、拒絕疲勞工作。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袁弘說:“從我入行到現在16年,目前也只是部分演員能與劇組或節目組簽約12或14小時工作時間,大部分演員和工作人員沒有保障。”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張雨綺的微博透露,藝人工作環境裡還存在著“甲醛汙染、各種不合理異想天開的危險拍攝方案”等因素。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楊天真的微博文章有點太長,我劃個重點:行業要有法可依、有標準可依、尊重專業,才會有安全感。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讓我沒想到的是,這些提出倡議的人,都被罵了。

這是楊天真微博下面的網友評論↓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楊天真昨晚再發長文回應網友↓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而這篇回應,再次被罵了,而且罵得更熱火朝天了。

楊天真也回覆了不少網友的評論↓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讓我們先拋開所有陰謀論,來討論一下:明星藝人在這個時候倡議“拒絕疲勞工作”,錯了嗎?

先不管高以翔在參加《追我吧》錄製之前是不是高強度工作,光是《追我吧》這個節目就已經讓人非常疲勞。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檔主打“都市夜跑”的戶外競技

真人秀,參與的藝人要進行各種高強度、高難度的競技。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此前參與錄製的嘉賓如鄒市明、李小鵬、陳偉霆等,都曾經表示強度過大,令身體不適。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鄒市明掉進海洋球裡大喊“我的腿已經沒有知覺了”

鍾楚曦說自己連吃了三天速效救心丸↓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其實,國內綜藝節目錄制時間過長已經成為常態,《追我吧》只是一個典型代表。因為主打“都市夜跑”,節目都在夜間開始錄製,陳偉霆在之前的採訪中就透露過經常要錄到早上六七點,基本就是通宵的節奏了。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除了追問高以翔倒下之後救治是否及時,我們是不是也要追問:

如此高強度的節目設置,是否合理?

這時候明星們提出“拒絕疲勞工作”的倡議,是模糊焦點嗎?

中山大學社會學博士、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胡慧認為,該倡議提出的訴求“已經是非常低的要求”。國家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已經規定了僱員的工作時間,每天不能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能超過44小時。

藝人與節目組之間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勞務派遣關係,節目組應該遵守勞動法。

但最近流出疑似浙江衛視同類節目與藝人簽定的合同上,並沒有列明工作時間,反而有一條條款:“節目競演存在激烈競爭之情形,可能會給乙方藝人造成生理、心理負擔。乙方藝人對此要有充分認知,完全自願參加並完全願意承擔由此可能帶來的一切後果。”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胡慧認為,在藝人與節目方簽署合同時,應該列明藝人的工作時長和報酬方式;相關部門也可以考慮介入,規範合同模板,才可以對演員形成基本的保障。

而網上還有一種聲音:哪個行業不累呢?消防員、警察、醫護人員、程序員,還有外來務工者都很累,而且賺得還沒明星多。

說得沒錯,但是有一點值得關注:明星藝人和影視行業的“累”,有多大程度是因為行業野蠻生長、缺少規範而導致的?如果綜藝節目的設置能更人性化而不是一味注重“節目效果”……悲劇是否就不會發生呢?

其實,演員之累不過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之下,是永遠在“爆肝”的導演、編劇、編導、後期工作人員……正如袁弘在微博裡說,“其實除了演員,有時候工作人員更辛苦”。

關注度的藝人群體,將行業亂象撕開一個口子暴露給大眾看,並沒有錯。

當然還是會有很多人覺得,藝人拿著豐厚的收入,就應該“食得鹹魚抵得渴”,承擔高風險也是理所應當。

“賺得多”,似乎成為明星藝人群體的原罪。在袁弘的微博底下,有不少人都在呼籲明星降薪。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明星薪酬合不合理,這是另一個話題了。只是,高收入和高風險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敬業不等於要用生命來承擔。

很多人認為,明星有名氣、有粉絲,應該是很有話事權的群體。有網友就說:“不想辛苦就可以不做,別賺那麼多錢啊!”

但實際上,大部分藝人在整個影視行業的鏈條裡,面對大平臺、面對資方,他們的議價能力並不高。尤其是隨著影視行業泡沫的消退,明星也面臨供大於求的狀況。

恰恰就在幾天前,袁弘談到自己為什麼要上綜藝:“現在整個環境就是這樣。你做藝人,如果沒有圈裡人說起來都覺得‘角色必須是他演’,你沒有這個能力的情況下,你就要有一定的曝光量。”上綜藝,就是為了曝光量,然後才有機會接演角色。

高以翔事件后,那些“拒绝疲劳”的艺人为何被骂?

明星面對的競爭壓力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當你站上了滾輪,就只能奮力奔跑。

呼籲關注行業亂象和演藝生態,與調查事件、追究責任並不矛盾。高以翔用生命做了代價,是否應該讓我們有更多反思?

我們都希望世界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