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我以前上大學的時候,暑假給3個五年級的孩子補習過一個月。一個非常調皮搗蛋的男生,兩個也算不上乖巧的女生,因為馬上要上六年級了,父母擔心第二年的小升初考試,於是邀請我去幫忙。

聽說他們之前也被請過家教,但效果並不太理想。並不是家教老師水平不行,而是熊孩子們平時在學校都不愛上課,哪還受得了暑假在家補課。所以第一堂課,我微笑著說:“今天我們課堂的主題是吐槽,你們遇見過這麼多老師,肯定有喜歡的老師,也有討厭的老師,現在來說說你們討厭的老師,還有為什麼討厭他們?”

他們具體的話語我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小男孩是第一個發言的,他非常激動地站到了桌子上列舉了一大堆他討厭的老師及理由。兩個女孩也不甘示弱地爬上椅子對不喜歡的老師狠狠地吐了一次槽。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就因為這次吐槽大會,他們對我的好感度和信任度大增,我取得了初步的勝利。晚上和他們散步的時候,我非常真誠地對他們說:“老師和父母其實都是為了我們好,儘管他們有時做的並不完美,我們可以吐吐槽,但還是要懷著感恩的心。如果吐槽能讓你們舒服,那以後每天晚上散步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繼續。”

從那天以後,我每天晚上都饒有興趣地聽著他們爭先恐後地和我吐槽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孩子們在學校和家裡壓抑的不滿情緒長期找不到宣洩口,逐漸演變成了對學習的厭惡和牴觸。所以不管他們父母平時給他們找再多家教,他們的成績始終徘徊在中等到中等偏上一點點。

現在他們的不良情緒得到了傾訴和宣洩,個人的精神需求也得到了重視。忽然發現學習其實也沒那麼討厭,於是他們跟著我幹勁十足的學了一個月。第二年暑假,他們在小升初的考試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的父母特意打電話來感謝我,還希望我再去教一個月。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其實這個故事就是我無意中運用了心理學中著名的“霍桑效應”,也叫“宣洩效應”。

“霍桑效應”是什麼?

1924年,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進駐了一家電氣公司,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工人勞動生產效率的途徑。然而,不管外在因素怎麼改變,試驗組的生產效率一直未上升。後來心理專家們改變策略,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餘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盡情地宣洩不良情緒。讓人驚奇的是,工人的工作效率竟然開始大大提高,這種奇妙的現象就被稱作“霍桑效應”。

在這個霍桑效應中我們得到了3點啟示:

1、職工是社會人

即職工除了必要的物質需求外,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同樣重要。也正是認識到職工這種“社會人”的特性,現在稍微大一點的企業,都非常重視自身企業文化的建設,目的就是給員工的社會和心理需求找一個歸屬地。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2、企業中存在非正式組織

企業中的非正式組織是企業成員在日常共同的工作過程中,因為自身的情感需求和態度傾向等形成的一種有共同的行為準則和慣例的非正式組織。因為該組織的規範都是職工自願、自發的制定,所以對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官方的正式組織一樣,都有著重大影響。

3、工作效率和職工的滿足度息息相關

職工對所在企業的社會因素和人際關係等內在因素越滿意,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越高,生產效率也隨之提升。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父母也可以運用“霍桑效應”來教育孩子

1、其實孩子也是社會人

在“霍桑效應”中,工人們除了物質需求等外在條件外,社會和心理需求也同樣重要。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也只注重滿足孩子的外在條件,比如給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上輔導班,找名校名師等。但大部分父母都忽略了孩子也是“社會人”,他對社會和心理的需求也同樣不可缺少。

“社會人”在社會學中是指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完整意義上的人,與“經濟人”相對。通過社會化,使自然人在適應社會環境、參與社會生活、學習社會規範、履行社會角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我,並獲得社會的認可,取得社會成員的資格。

孩子年齡雖小,但社會能力也是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幫助他在學校和家裡與人和諧相處,還能推動他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情緒情感調控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我國教育部頒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就特別強調,培養真正的社會人必須從孩子抓起。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2、孩子中間也有“非正式組織”

如果說孩子在學校的班級是正式組織的話,那孩子之間的友誼或某些他們自發組織的團體活動就是他們的“非正式組織”。我女兒就經常在班上組織一些團體活動,比如小型的辯論會或手工團體活動。她們自己制定了一些規定,並要求人人遵守。

一方面父母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這種友誼和團體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去交朋友。因為一個“壞朋友”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影響比大人更壞。

⑴首先要培養孩子正確的交友觀

我們要告訴孩子哪些朋友可以交,比如:誠實、善良、上進心強的孩子。哪些朋友我們要儘量遠離,比如:讓自己極端不舒服、暴力、心術不正、愛撒謊的孩子。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⑵其次要告訴孩子如何去交友

要培養孩子主動交友的意識,這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即使經過篩選還是有足夠的朋友交流和溝通;學會關心和理解朋友,交朋友其實就是真心換真心的一個過程,多讚賞朋友的優點,包容朋友一些非原則性的缺點;尊重朋友的想法和個性,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不可能有兩個性格完全一樣的人,所以教育孩子尊重和理解朋友不同的想法和個性也非常重要。

3、孩子精神上的滿足度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曾在書上看過一個小故事:

據說在二戰期間,一名最好的瑞士鐘錶匠被脅迫去給納粹製造一批高質量的鐘表,儘管他費了相當大的力氣,卻始終做不到戰爭前的水平。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來有心理學家分析,這是因為他製造鐘錶時的心境不一樣。

戰爭前,他是自己的主人,為自己製造鐘錶。按照“霍桑效應”來說,他對當時的社會因素和人際交往都滿意,精神上是滿足的。但戰爭後,他被脅迫去給納粹製造鐘錶,社會因素和人際交往都變壞,他精神上無法得到滿足,自然就無法真正靜下心來製造高質量的鐘表。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孩子的學習和製造高質量的鐘表一樣,都是高等的智力活動,很難被脅迫完成,尤其是長期的堅持。所以,如果我們要想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提升學習效率,就唯有儘量的滿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

我大學做的那份家教就是最好的例子,三個孩子,平時父母都忙於工作,陪伴和關愛都很少。最主要的是他們的不良情緒沒有得到宣洩,精神上的滿足感很低。這些因素不僅像一塊絆腳石一樣阻止他們在學習上前進,如果時間更長,還很有可能會導致他們出現叛逆的苗頭。

所以作為稱職的父母,我們一定要學會給孩子精神上的滿足感。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⑴給予高質量的陪伴和關注

很多父母都拿工作忙當藉口,對孩子缺少足夠的陪伴和關注。其實只要是自己在意的事,再忙都擠得出時間,想得出辦法。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她雖公務繁忙,平時都是以一副女強人的身份示人。但在教育兩個兒子的問題上,她也是一個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的好母親。為了陪伴孩子,她曾經還自請降職去倫敦辦事處工作。

在當上特首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時她說:

“我兩個小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請過一個工人,煮飯什麼事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照顧他們的。”

兩個孩子有如此高質量的陪伴和關注,難怪會雙雙考入英國劍橋大學。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⑵學會給孩子排解不良情緒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可能今天因為考試失利而自卑,明天挨老師批評而傷心,後天又因為同學的冤枉而憤怒。這些不良情緒如果積累的多了,積累的時間長了,就很有可能變成壓壞孩子積極向上的負擔。

最好的排解方式就是父母鼓勵孩子把心中的不良情緒說出來,自己做孩子最忠實的傾聽者。我曾經就和女兒說:“如果你有開心的事,請記得和爸爸媽媽分享,這樣三個人都能開心;如果你有傷心、不滿的事,更要記得和爸爸媽媽分享,傷心的事被分成三份,留在你那裡的就少了很多。”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只是我們在給孩子排解不良情緒時,一定要注意以下3點:

  • 要一心一意地聽孩子傾訴

孩子傾訴時,父母不能三心二意的做做這個、忙忙那個,我們一定要放下手中的事,認真地去聽孩子說。最好還和孩子有眼神的交流,讓他產生被尊重和重視的感覺,這樣更刺激孩子傾訴的慾望,也更利於孩子順暢、流利的傾訴。

  • 和孩子說話的距離要適中

孩子和父母傾訴時,父母一定要選擇一個良好的距離。如果是低齡的孩子,可以抱著他坐在自己的腿上近距離接觸。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可以坐在他身邊的合適距離內。並且注意和孩子保持在同一水平線,如果孩子說話時需要抬頭仰望我們,這會大大降低他們說話的意願。

  • 父母少說話但一定也要說話

我們在傾聽孩子的煩惱時,一定要少說話,但也不能一句話不說。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反饋,會讓溝通更加圓滿、順暢。但反饋的話語一定要拋開成人的思維和考量,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情緒和感受。並在合適的時機引導他,除了找人傾訴來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外,我們還可以用一場運動、聽一首歌甚至大哭一場等方式來排解。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⑶及時給孩子答疑解困

成長中的孩子一定會有滿肚子的困惑和疑問。

“為什麼同學們要譏笑我?”

“為什麼好朋友忽然不理我了?”

“為什麼我上課舉手,老師卻不叫我回答問題?”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學習成績還是提不高?”

“換牙這麼不舒服,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換牙?”

……

生活上的、學習上的、交際上的、身體上的、心理上的各種疑問,時刻都在折磨著孩子,也在刺激著孩子的好奇心。我們及時解困答疑的最大好處就是不但可以避免讓孩子因為無知產生害怕、恐懼等心理問題,還可以引導孩子利用疑問去積極地探索世界。

成績差的孩子大多不缺外在條件,缺的是“霍桑效應”的育兒理念

結束語

“霍桑效應”的實質就是把“人”放在首要位置。這個概念在企業中適用,它能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在教育孩子的情境中,也同樣適用。它教育我們父母不能光顧著改善孩子教育的外在條件,比如所謂的名校名師、課外輔導和物質滿足等。

我們更多的努力方向應該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滿足孩子的社會和心理需求。從而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這對孩子來說,也是受益一生的法寶。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關注@育兒有故事,每天將為您分享更多實用有效的育兒經驗、育兒知識,助力孩子全面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