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文化藝術井噴的年代。電影、音樂、文學等等領域佳作頻繁,大師輩出,成就無數經典。這不到20年的時光,堪稱是藝術的黃金年代。音樂作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那個黃金年代中更是發展迅速,各種風格的音樂形式、歌手、曲目層出不窮。

而將這些呈現到大家面前的便是——唱片公司,它們挖掘歌手、製作歌曲,成就了一眾天王巨星,留下無數經典曲目。滾石、飛碟、寶麗金。。。。。這些唱片廠牌都是很多人繞不開的記憶,這篇我們先來淺談一下飛碟唱片。

之所以選擇先介紹飛碟唱片,是因為從其1982年成立開始,到1999年改稱華納唱片為止,所跨越的大概20年時間,正是我們所說的“黃金年代”。飛碟唱片從初創到輝煌,再到沒落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那個“黃金年代”演變過程的映射。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說起飛碟唱片的由來,絕對繞不開滾石。1976年,段鍾沂、段鍾潭兄弟創辦滾石雜誌,把西方搖滾音樂介紹到臺灣地區。雜誌初創時共有6人班底,除去段氏兄弟,還有吳楚楚、彭國華等人。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滾石雜誌創辦初期,吳楚楚是民歌宿將,與早期民歌手聯合出過3張《我們的歌》合輯。1980年,民歌拓展到商業領域,在這種風氣下滾石雜誌改弦易轍,變身“滾石有聲出版社”,進軍唱片市場。

1982年因為經營理念不同,吳楚楚與彭國華離開滾石唱片,與陳大力一起創辦飛碟唱片,是為飛碟三巨頭。

飛碟唱片正式成立於1982年12月1日。之所以取名“飛碟”,是為了映射滾石唱片——“地面有滾石,天上有飛碟”。兩家同出一脈的唱片公司就此結下姻緣,也由此開啟了多年的紛爭。(以後我會給大家介紹兩家唱片公司間的龍爭虎鬥。)

飛碟三巨頭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吳楚楚,滾石雜誌與滾石唱片的創辦人之一。1977年與其他民歌歌手發行了3張專輯《我們的歌》。1981年初創不久的滾石唱片推出的第一張專輯就是由吳楚楚、潘越雲、李麗芬共同錄製的《三人展》,其音樂功底可見一斑。專輯發行之後,吳楚楚開始轉向幕後,在音樂製作與行政方面發展。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彭國華,同是滾石唱片創辦人,是滾石唱片的開國元老之一,曾任滾石唱片副總經理。吳楚楚、李麗芬和潘越雲三個人合出的滾石創業專輯,就是他企劃的作品。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陳大力,為人非常低調,長於唱片策劃。曾任“飛碟唱片“副總經理。早期不參與歌曲創作,主要從事統籌、造型、包裝方面。後期參與創作,極具商業眼光的陳大力創作的的作品都比較商業化,適合當時市場的要求。有意思的是他不識譜。

開山之作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飛碟唱片成立之初,推出的首張專輯便奠定了其在唱片界的基業。其開山之作就是《陶大偉1983創作專輯》。吳楚楚和彭國華擔綱監製和製作人,林青霞在這張專輯中獻上了首開金口的歌曲。這張專輯是作為電影《迷你特工隊》的配唱專輯推出的,電影也是大碗雲集,成龍、林青霞、鄭少秋都是這部電影的主演。

陶大偉是誰?陶喆知道吧!陶喆他爸就是陶大偉。看來基因很重要啊~!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首張專輯的推出讓飛碟唱片具有了良好的口碑,但讓飛碟唱片攫取到第一桶金的則是其在同年推出的另一張專輯。1983年,飛碟唱片推出了蘇芮的《搭錯車原聲大碟》。專輯一出市場迴響驚人,專輯被推為華語流行音樂史上,電影原聲專輯的鼻祖。

二李五陳

飛碟唱片的幕後製作團隊也是天團級別。二李五陳便是其代表。二李是指李壽全與李子恆,五陳則代指陳志遠、陳大力、陳秀男、陳樂融、陳耀川。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李壽全,是華語樂壇上與李宗盛齊名的金牌製作人,他發掘過王傑、王力宏、張懸等歌手,李建復《龍的傳人》、潘越雲《天天天藍》、蘇芮《搭錯車》、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等諸多經典的製作人一欄,都是他的名字。

這裡有個有意思的八卦:曾有記著問及李壽全,是否知道飛碟唱片五陳二李的名頭,李壽全一臉茫然,記著將含義解釋給他聽後,李壽全霸氣回應,麻煩以後二李放在五陳前面。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李子恆,在歌壇上以詞曲雙絕聞名,輾轉到飛碟唱片之後,先是奠定了憂鬱王子姜育恆的地位,然後參與小虎隊和林志穎的打造,樹立起臺灣風靡一時的偶像和藝人標杆。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陳志遠,是整個華語樂壇最優秀的編曲家之一,幾乎飛碟所有的經典作品,都有他的烙印。他創造的一套嶄新的、實用的音樂編曲理論,為華語流行音樂奠定了一個全新的里程碑。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陳樂融,飛碟的御用填詞人,與陳志遠搭檔最為默契,雖然他自稱與陳志遠這輩子講話不超過十次。陳樂融的語境豐富、風格全面,幾乎當時所有的港臺紅星都唱過他的題詞作品,是影響華語流行樂壇的重要詞人。

陳大力,也是飛碟的三巨頭之一,之前做過介紹不再贅述,他與陳秀男的組合堪稱天作之和。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陳秀男,早期與李宗盛同為木吉他合唱團成員,在飛碟唱片與陳大力搭檔成為黃金組合稱雄於歌壇。倆人配合極度默契,陳大力作詞,在作曲上陳秀男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最盛時幾乎包攬飛碟唱片半數以上的專輯和主打歌。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陳耀川,是第一個以學生身份簽約飛碟的音樂人,所以他的創作更偏重明媚、朝氣的風格。90年代劉德華延請他為製作人,把華仔的演唱事業推向巔峰。

戰將如雲

80年代末90年代初,飛碟唱片對歌手的定位包裝進入偶像時代。以歌壇浪子王傑的崛起為起點,到飛碟被華納收購為止,飛碟建立的偶像帝國叱吒歌壇,罕逢敵手。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王傑,王傑在滾石李宗盛的門前吃了閉門羹,後被李壽全發掘,接連為他打造了《一場遊戲一場夢》、《忘了你忘了我》、《否我真的一無所有》,如同坐上火箭一樣躥紅整個華語歌壇。滾石為了化解自己釀下的苦果,不得不搬來齊秦壓住陣腳。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姜育恆,除了歌壇浪子,飛碟還打造出憂鬱王子姜育恆。用一張張動情的唱片,為姜育恆寫下孤獨、惆鬱、落寞的註腳,把一位憂傷漂泊者的形象描摹到淋漓盡致,深深撞擊著人們的脆弱心靈。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有了孤獨憂鬱、自然少不了陽光活力。張雨生的書卷氣、小虎隊的青少年偶像、林志穎的旋風小子,每一個形象都定位貼切,每一張專輯都熱賣。這也意味著飛碟的偶像包裝手法已經駕輕就熟。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飛碟唱片還承接香港歌手赴臺發行唱片,為林憶蓮製作《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打開市場後,帶動一大批港星赴臺發片,比較悲催的是後來林憶蓮被滾石李宗盛抄了後路。

四大天王中的劉德華和郭富城,在TW地區都掛靠飛碟唱片,再加上呂方、林子祥、葉倩文、鍾鎮濤、張衛健等人,飛碟唱片旗下戰將如雲,實力如日中天。

衰落與末路

90年代,國際唱片巨頭掀起一輪併購潮,華納、環球、BMG、百代、索尼五大國際唱片巨頭稱霸華語,除滾石之外,有影響力的唱片公司悉數淪陷,飛碟也沒有逃脫被收購的結局。

飛碟唱片與華納唱片歷來交好,相互幫襯互為對方歌手代理發片,1992年,華納控股飛碟,翌年完全收購。

飛碟被華納吞併之後,起初還保持飛碟的廠牌和製作團隊運營,此後改為華納飛碟。1995年,原飛碟三巨頭之一的彭國華帶領大部分骨幹出走,成立豐華唱片。為了安撫人心,華納飛碟打造群星曲目《相親相愛》,歌曲推出沒多久,這首歌的詞曲創作者陳樂融和陳耀川就跑到豐華投奔了彭國華。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在人事變動的混亂情況下,華納飛碟的經營業績及市場佔有率在1997年中期一度陷入低迷不振,所屬歌手約滿後紛紛跳槽或不再續約,旗下一度呈現僅有鄭秀文及郭富城兩位指標性知名歌手的窘境。

1997年1月1日,周建輝就職華納飛碟總經理,並開始進行華納飛碟的企業整頓。1999年1月1日,華納飛碟改名為“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納唱片”,並更改其企業標誌為華納音樂集團企業標誌,原飛碟企業標誌正式走入歷史。曾經兵強馬壯、叱吒樂壇的飛碟唱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記憶裡的黃金年代之唱片公司—飛碟唱片

飛碟唱片的消失不禁讓人扼腕,曾幾何時,王傑、姜育恆、林隆璇、張雨生、鄭智化、小虎隊、林志穎、蘇芮、蔡琴、歐陽菲菲、林憶蓮、伊能靜、陶晶瑩等一眾巨星唱將和他們的經典歌曲留給人們太多的美好回憶。回憶那個靜心製作、用心演唱的黃金年代。

下篇為大家介紹與飛碟唱片相愛相殺的另一華語唱片廠牌——滾石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