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帶你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圓明園是什麼樣子,遠沒今天這麼破敗


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圓明園是著名的清朝皇家園林。在康熙年間建成的圓明園是賞給和碩雍親王的,在雍正繼位之後就擴建了圓明園。其實圓明園不只有一個園,還有長春園和萬春園,所以圓明園也叫圓明三園。它一共佔了五千二百多畝田地,裡面還有150多個景點,所以圓明園也是“萬園之園”。這張1872年的照片裡的是圓明園的方外觀。

皇帝每年都會在夏天來圓明園避暑,所以圓明園也叫“夏宮”。從雍正開始,每個皇帝都會修繕圓明園,但是這一切都被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英法聯軍毀了,一場大火使得幾代皇帝的努力都白費了。這張照片上的就是圓明園觀水法石屏風,雖然拍攝這張照片時圓明園已經被燒燬了十年了,但是整個建築主體還存在。

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闖入了圓明園,在園內瘋狂掠奪寶物,能拿走的都拿走了,拿不走的也被摔壞了。據統計英法聯軍光在圓明園就搶走了150多萬件寶物,其中還有秦朝的青銅器以及歷朝歷代的寶物。這張在1872年拍的照片記錄的就是圓明園的海晏堂。


這張照片上的是圓明園諧奇趣主樓的北邊。諧奇趣是乾隆十六年修的歐式水法大殿,這也是圓明園裡第一座水法大殿。主樓有三層,最上面一層有三個房間,其餘兩層樓各有七個房間。主樓前的左右九劍弧形走廊連著給皇帝演奏中西樂的八角樓廳。

這張那個照片上的就是諧奇趣的音樂亭,它的建築風格是比較西方化的。主樓和音樂亭是用一個弧形走廊連起來的,音樂亭就是一幢兩層的八角型建築,大門兩邊的立柱都是西式的,看起來非常豪華。諧奇趣的南北兩邊分別有一個噴泉,南邊的是大的,北邊的是小的。

這張花園門的照片就是德國攝影師恩斯特·奧爾末在1873年拍的。作為連接萬花陣的入口,通過花園門就能看到萬花陣入口的石柱和正中心的西式亭。花園門的建築風格也和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不一樣。

這張照片上的就是長春園北邊西洋樓之一的養雀籠,它其實就是一個西洋門。就因為它南北兩側的屋子裡養著孔雀,所以才叫“養雀籠”。在當時養雀籠的整體還號,但現在已經殘缺不全了。

在圓明園被燒之後,留下了幾處倖存的建築,這張照片裡的深柳讀書堂就是倖存處之一。康熙年間建成的深柳讀書堂在乾隆年間就被成了“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這張知過堂的全景照就是賽瑪耶伯爵在1882年拍的。知過堂原名叫雲香清勝室,在1781年山東巡撫就給乾隆獻了很多雕漆欞楹屏扇,所以乾隆就把這些都裝在雲香清勝室裡面了,還在1782年完工之後改名為了知過堂,還作了一首叫《題知過堂》的十詩表明自己不是有意想修繕的。當時正趕上山東巡撫貪汙被抓賜死,但是知過堂卻是用這個貪官進獻的東西修繕的,所以乾隆才會這麼自責吧。


這張照片上的就是倖存的圓明園廓然大公規月橋。這座石橋上有造型特別的遊廊,很有古典感。但是不幸的是它雖然逃過了英法聯軍,卻沒能逃過八國聯軍。在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毀了這座石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