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戲曲進校園,柳琴戲到清華大學展演,拉魂腔引燃觀眾熱情


河南省永城市,柳琴戲走進清華大學展演,“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結合。

2019年11月29日晚,河南省永城市柳琴劇團的傳統劇目《王三善與蘇三》“蘇三起解”一折,在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展演,為首都觀眾奉上一席藝術盛宴。

這是河南省稀有劇種第二次走進清華大學展演。中國非遺戲曲進校園—2019清華大學校園戲曲節河南稀有劇種展演在清華大學舉行。

據悉,本次展演活動自11月27日—29日,連續三天在清華大學進行,演出河南稀有劇種——太康道情、延津二夾弦、商丘四平調、永城柳琴戲、濮陽大平調、安陽淮調、沁陽懷梆等七個稀有劇種的摺子戲。

永城市柳琴劇團的傳統劇目《王三善與蘇三》“蘇三起解”一折,由演員陳淑雲飾演蘇三,李傑飾演崇公道。該劇講述的是明萬曆年間,永城公子王三善與麗春院歌妓蘇三婉約悽美的愛情故事。

柳琴戲是豫東地區的稀有劇種之一,人稱“河南一枝花”,它分佈在豫東地區沱河、澮河兩岸,主要流行於永城、夏邑、虞城、商丘一帶,柳琴戲可分為東、西、南、北四路,永城屬西路流派。

據傳,柳琴戲起源大約在清乾隆年間,有200多年的歷史。柳琴戲初期的說唱形式以民歌、小調為基礎,咸豐同治年間,出現簡單的班子,使用“土琵琶”(柳琴)來作伴奏,因柳琴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形狀像柳葉的柳琴,故而得名柳琴戲。

在沒有被稱為柳琴戲之前,又稱“拉魂腔”,通常稱作“拉魂腔”。由民間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結合而形成。據傳,該地區在清朝之後的道士和尚為了生計,下山化緣幫人除魔消災,演繹出拉魂腔這類唱腔。

柳琴戲的音樂唱腔基本上屬於板腔體,男腔尾音多帶“嗷”字,女腔尾音常以悠聲突然翻高八度“拉腔”。其特點是:柔潤婉轉、高亢圓脆、爽朗歡快、鄉土氣息濃厚,具有迷人的魅力,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拉魂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