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大家好,我是看電影愛較真兒的廖宇。

我的女神&男神

我是名影迷,也是懸疑片迷,更加是一名推理小說迷。中學時代,同學們看金庸古龍如痴如醉時我看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高中時代別人《飄》著,我卻《懸》著(《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到了大學時代大家各有所好,而我只專情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柯南·道爾/希區柯克/阿加莎

工作後,幾乎沒有什麼富餘時間看小說,偷得浮生半日閒時就選擇根據推理小說改編的電影過癮,首當其衝的自然是70、80年代一系列改編自阿加莎“大偵探波洛”的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無人生還》《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等等。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1974年《東方快車謀殺案》《無人生還》1978年《尼羅河上的慘案》1982年《陽光下的罪惡》

作為一個偵探推理破案的故事,這些電影在大眾完全熟知人物關係,情節和結局的情況下,多年來卻一次又一次的被多個國家翻拍成劇集或電影,而觀眾們也依然樂此不疲。這不得不說阿加莎的故事的確有一種令人著迷的魔力。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上:英劇《無人生還》/日劇《無人生還》下:2010版電影《東謀》/日劇《東謀》

記得2017年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在國內上映時,我便慫恿女友猜兇手,作為當年的奧數小公主,理科學霸一枚的她表現出一副捨我其誰的自信,我則笑而不語。在觀看過程中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問我:

是他?是他?就是他!

我只好忍不住的小聲兒唱到:我們的朋友小哪吒。也因此差點捱了一巴掌。

直到電影結束,她終於放棄,並且一臉的瞠目結舌。這也許就是阿加莎的“魔力”吧,總是不斷的拋出線索,讓觀眾們無一不是躍躍欲試的去推理真相,找尋兇手。但往往都是無功而返,到最後你又會發現其實她早已給出“遍地可見的線索”,在她抽絲剝繭,絲絲入扣的推理後,除了兇手謀殺和掩蓋罪行的詭計讓人驚奇外,其動機也常常令人唏噓不已,所有案件的“真相”總是那麼複雜離奇,讓人難料。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2017年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我想,阿加莎也許早就洞悉了一個真理:人生無常,世事難料,這也讓她成為了我最敬仰的女神。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我的女神,阿加莎·克里斯蒂

神分兩位,各表一尊,除了推理類型的電影,懸疑片也是我的摯愛。

自從以擅長製造懸念拍攝手法的大導演希區柯克,在50、60年代風靡好萊塢乃至世界影壇後,他不僅留下了《後窗》《西北偏北》《驚魂記》等許多的傳世佳作,還開創了希區柯克式電影風格的一個典型模式:無辜的主角,陰錯陽差地被人追殺或冤枉,在逃脫和洗清罪名的同時發現自己被捲入一起陰謀。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1954年《後窗》1959年《西北偏北》1960年《驚魂記》

這種類型和風格被之後的眾多影片模仿和傳承,以至於對很多人來說“希區柯克”不僅僅是一個名字,而成了“懸疑”的代名詞。因為在我看來,在希區柯克的精神世界裡,對於這個平凡而真實的世界毫無興趣,他唯一的興趣或許就是編創出一個懸念迭生的“懸疑“世界。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我的男神,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他與阿加莎同樣的有一種魔力,可以讓故事中的人物與銀幕外的觀眾產生互動。說到這兒肯定會有人質疑,你說相聲、話劇等劇場形式的演出中演員能與觀眾互動我相信,但這電影裡的“人”怎麼可能與觀眾互動呢?

這正是他與阿加莎相反的魔力,從影片的一開始他就告訴觀眾們,在某個地方發生了一起什麼樣的案件,誰是兇手或壞人,誰是偵探人或好人,並讓這兩個對立的人物展開對話。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1954年《電話謀殺案》

此時觀眾們的心裡就會出現大致這幾種方向,一種是趨近於好人的,他們會為好人的不夠睿智被壞人騙了而著急,併為片中的角色捏一把汗;另一種是趨近於壞人的,他們會不斷的提著心吊著膽,就好像自己是片中的兇手一樣,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翼翼的說著謊言,生怕被對方抓住破綻。當然,一定也會有不把自己代入到任何一方的人,而他們往往會在心裡反覆掂量著,最後是兇手逃脫了?還是偵探勝利了?其實無論是哪一種,觀眾都在不自覺中“著魔”了。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1960年《驚魂記》

不同於阿加莎的電影總是讓觀眾通過人物的行為去琢磨,分析每個人的底細,進而推理出誰是兇手。希區柯克一開始就給告訴你誰是兇手和每個人的底細,這樣做的效果就是:當你知道了一件且只有你知道,而電影中的人物卻不知道的事情後,你就跟電影中的人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關係,便會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希區柯克正是用這樣的展現形式達成了銀幕內外的互動。這也讓他成為了我最敬仰的男神。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男神在“指導”獅子

說到這兒,我想可能會有不少朋友仍存在著一種疑惑:到底什麼是推理,什麼是懸疑?他們的具體區別又在哪?下面我會詳細舉例說明。

推理&懸疑的區別

如前文所說,我是一名推理與懸疑小說迷,如果非要分清楚這兩個類型的話,還是先從小說本身說起吧。這樣更便於大家加理解什麼是懸疑,什麼是推理,至於電影應該怎樣去區分,相信您看過下文後便會有自己的判斷。

首先,我個人感覺這兩種概念或類型的小說是有比較高的重合度的,比如福爾摩斯探案集中《巴斯克維爾的獵犬》這個中篇小說就兼具了這兩種特點,以至於有些讀者質疑這是一部最不像“福爾摩斯”的福爾摩斯故事,指的就是它過於著重於懸疑和離奇的案情而擠壓了福式精彩的“演繹推理”。類似的例子還很多,總之在通俗文學中,兩者的界限本身分的就不是那麼的清楚。尤其在書店中,你會發現一般它們都會與驚悚恐怖類的書籍擺放在一起,延伸到電影中後就更加不容易區分。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巴斯克維爾的獵犬》1959/1982/2000/2002

但如果非要較真兒的話(誰讓我是看電影愛較真兒的人呢)我認為兩者的本質區別也很簡單,意如其名:

推理小說注重的是“理”和“推”。偵探通過幫觀眾/讀者“理”出線索,進行縝密的邏輯分析後,而一步步的排除障礙,“推”著劇情發展,推著觀眾向前,最後終獲真相。觀眾們享受的就是這個 “理”和“推”的過程。

而懸疑小說注重的是“疑”和“懸”。創作者讓讀者身臨其境般的體驗到主角深陷迷團中的“疑”惑,而不斷的被吊著胃口,好奇接下來將要發生什麼,主角的命運會如何?觀眾們過的就是心裡一直“懸”著的癮。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阿加莎/希區柯克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下面再拿我的女神和男神分別舉例說明。

阿加莎的推理故事,大多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中進行,通常是在貴族莊園或者鄉間別墅,這種很符合英國特色的傳統莊園生活中,有錢先生,太太,小姐和親戚朋友中間發生的一起謀殺案。因此被稱之為“鄉間別墅派”推理小說。她的《馬普爾小姐探案系列》基本都屬於這一風格。簡單來說,兇手會被限定在封閉空間中幾個特定關係的人身上,而偵探只有依靠線索和邏輯推理出真相。日本有個長不大的小孩推理破案的故事,其實都是跟阿加莎學的。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英劇《馬普爾小姐探案系列》1至6季/美劇《馬普爾小姐探案系列》尚未播出

後來又進一步發展出“暴風雪山莊”模式,一般是由於某種不可抗力或者人為的造成一個封閉孤立的空間,有一定數量的角色被困,然後開始發生案件,一般會出現多名被害人。在案件發生後,外部干預(警察)短時間內無法介入,且封閉環境內的條件有限,沒有科學檢測技術,因此破案只能依靠純粹的推理。也稱作“孤島模式”。《無人生還》(島上)便是這一模式的開山之作,之後還有《陽光下的罪惡》(島上)《尼羅河上的慘案》(船上)和《東方快車謀殺案》(火車上)等。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2000年英劇《羅傑疑案》/2018年日劇《羅傑疑案》

除此之外,阿加莎的《羅傑疑案》還開創了“敘述性詭計”或稱敘詭小說的先河,就是作者利用自身的“優勢”(知道真相)通過調整文章的結構或利用文字的技巧,刻意地誤導讀者,一般到最後會讓讀者驚掉下巴。《羅傑疑案》這本書我十分的推薦,它是讓我一下跌入女神推理坑的作品。

實在沒時間的話也可以選擇影視作品,以上的這些作品都被翻拍無數,足以證明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如果你想弄懂什麼是推理,至少也要選一部看。對阿加莎本人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看一部《阿加莎與謀殺的真諦》,雖然評分只有6.1,但對於喜歡她的人來說還是特別好看的,更主要的是能滿足我對女神的幻想。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阿加莎與謀殺的真諦》

下面我們接著說關於希區柯克的懸疑故事。最著名的應該是他的“桌下炸彈理論”。假設有三個人圍著一張桌子打牌,你事先告訴觀眾桌子底下有炸彈,而且5分鐘後就會爆炸,如何展現這一場景才能發揮出“懸念”的最大作用?

倘若只展現三人繼續“無知”的玩牌等著爆炸,這樣雖然也有揪心的效果,但卻會索然無味,因為觀眾只等著爆炸了;如果突然展現爆炸的場面呢,觀眾收穫的只有片刻的驚嚇;而希區柯克的做法是,著重刻畫三個玩牌人的反應,例如三人玩了三分鐘後準備離開(時間特寫),此時觀眾鬆了一口氣,但其中一個人說咱們再玩一會兒,這時觀眾心又提了起來。一分鐘後(時間特寫),三人再次準備離開時,又有另一個人提議,再喝杯酒吧……如此三番五次,觀眾的心必然會跟著劇情忽上忽下,不論炸彈爆不爆炸,都成功的牽動了觀眾的心,這就是“懸念”!它很大程度上與觀眾自身的慾望或期盼相關。說白了,就是讓觀眾自己嚇自己。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男神的側臉

比如《愛德華大夫》就採用了這樣的理論。一上來就讓觀眾知道精神病患者約翰冒名頂替愛德華大夫來到精神病院當院長,美麗的女心理醫生還與這位假冒的院長相愛了,試問誰不想知道美女醫生的命運會如何呢?看看這個“炸彈”有多帶勁,一個精神病當了精神病院的院長,還讓美女心理醫生愛上了他。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1945年《愛德華大夫》精神病患者約翰&女心理醫生

還有《後窗》,一名坐輪椅的攝影師“偷窺”鄰居,讓觀眾跟他一樣的看到鄰居夫妻之間的激烈爭吵,同樣看到丈夫在一個雨夜提著沉重的箱子外出數次,而後又看到丈夫用報紙包裹一把鋸和一把刀。這時觀眾的心裡也跟主角產生了一樣的疑惑:懷疑丈夫殺害了妻子!看,我們開始“疑”了!但我們並未目擊案發過程,也沒見到屍體。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1954年《後窗》

那麼真相究竟是一起兇殺還是我們的臆測?我們要跟主角如何一起尋找證據呢?看!我們的心開始“懸”了起來吧。我覺得《後窗》是懸疑片中非常極致的代表,讓觀眾們一口就吞下了希區柯克放下的“魚鉤”後就再也沒能鬆口,直到“真相”被釣出水面,所以隆重推薦!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1954年《後窗》的女主格蕾絲·凱利

後記

不知聽完我的分析,你知道推理和懸疑的區別了嗎? 最後我想簡短的說說我為什麼鍾情於“推理”和“懸疑”來作為本文的結尾。

通過上述內容大家應該不難發現,不論“推理”還是“懸疑”首先都建立在一個人物鮮明,衝突明顯,邏輯清晰,情節跌宕的故事之上。換句話講,無論小說和電影首先是要講好一個故事。這個道理就像我們小時候學習如何寫作文,先要列提綱,建立其文章的結構和核心矛盾,然後再往裡填內容。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寫有80部推理小說

而現在也不知道為什麼,有這麼一群人經常把講不明白故事,搞不清楚矛盾(衝突)的片子叫做“風格”,最可氣的是還有人追捧。致使現在有些創作者都沒什麼羅輯思維,根本不會表達,只把“風格”當作皇帝的新衣,只要一穿上“風格”這件衣服,自己都覺得漂亮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非常缺少好的國產推理懸疑電影的原因之一。

我想說的是,年輕人們少把那些臉蛋兒長得好看的人隨便奉為自己的男神和女神,因為你想成為那樣兒基本上只能在自己的臉上動刀。如果把有才華的人當作偶像崇拜,激勵自己去成為他們,這可能是個好的開始吧。

用阿加莎的鄉間別墅和希區柯克的桌下炸彈說清楚推理和懸疑的區別

看,我的女神不僅小說寫得好還多才多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