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幹部“靠邊”不應是駐村幹部扶貧的“後遺症”

時下,我國脫貧攻堅進入“最吃勁的時候”,如何聚集全部力量,確保長效脫貧、穩定脫貧,是扶貧工作面臨的緊迫問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打造一支“永不離開的工作隊”,無疑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制度設計和長效安排。

經過基層調研發現,有的地區駐村扶貧幹部和村幹部之間的關係走偏,駐村幹部乾得很辛苦,成效也很突出,但村幹部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在村莊事務中有邊緣化的趨勢。這樣的“角色錯位”並不利於攻堅脫貧長久發展,還會埋下諸多隱患,解決之策便在於幹部做好“角色定位”。

在“總格局”下,駐村幹部傳幫帶,村幹部主動作為。駐村幹部被委以重任紮根基層,集資源、經驗、能力於一身,同時面臨著時間緊、壓力大、任務重、考核嚴等問題,相比於村幹部有更多的決策權,以及更積極的行動力,甚至出現一些駐村幹部大包大攬的情況。在此之下,一些村幹部樂得清閒、靠邊站,而一些村幹部則因被邊緣化而感到委屈。在攻堅脫貧的“總格局”下,駐村幹部做好傳幫帶定位,在做決策的時候多與村幹部溝通,在引進項目的時候多聽村幹部與群眾的意見,村幹部也要做好主動作為定位,引導駐村幹部深入基層、瞭解群眾,為決策提意見,為項目做參考,共同推動扶貧事業發展。

在具體事務中,駐村幹部扶經濟,更要扶人才。駐村幹部要做好工作上的角色定位,在工作內容上不只要助力鄉村經濟發展,助力村民群眾脫貧致富,而且還要為鄉村的長久發展、可持續發展夯實後勁,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助力鄉村培養人才幹部,打造“永不離開的工作隊”。如此,鄉村產業才不會因為鄉村幹部的離開而難以為繼甚至沒落,也不會讓村民群眾只信駐村幹部而忽視村幹部的努力與能力。最終讓村幹部在能力上提升、經驗上豐富、資源鏈節上持續發力,推動鄉村發展持續向上向好發展。

駐村幹部、村幹部做好自身定位,就能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充分利用幫扶好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共同推動攻堅脫貧贏得勝利,並且為鄉村發展振興夯實人才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