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 新站的“新一站”

編者按:初心不改方能使命必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吹響了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區為民服務的“集結號”。主題教育如何推進?如何走深走心走實?人民網安徽頻道今起連續報道,聚焦新站高新區產城融合、民生保障、環境整治、政務服務等先進做法,推進主題教育走深、入心、落實。

人民網合肥12月4日電(周坤)從平板顯示基地到如今的“芯屏器合”四大文章;從當時的偏遠之地到如今的“四縱四橫”路網;從“合肥市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範園區”到現在“全國首批產城融合示範區”……今日新站,可以用“一天一個樣,一月不一樣,一年大變樣”來形容城市建設。

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來,合肥新站高新區在廣闊天地以產促城,深耕項目,在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方面下足了“繡花功夫”,傾力打造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產城融合示範區。

产城融合 新站的“新一站”

綠水繞城,張行知攝

“快”“慢”結合打造立體交通體系

再過20多天,市民們就可以乘坐軌道交通從未來合肥新站高新區的城市公共中心穿過,在空中看新站高新區的靚麗風景,將是一番別樣的感受。

即將開通的3號線、正在建設的4號線,未來幾年,百姓乘坐軌道交通1、3、4號線可直達市中心,新站高新區將成為合肥市軌道交通線路最為發達的片區之一。除了軌道交通,新站高新區全年新建、續建市級投資道路13條、約48.6公里,已通車放行5條、約21.5公里,構建起“四縱四橫”城市快速路網體系。如今,這裡的綜合交通已經四通八達。

但檢驗一個城區的交通能力,不僅僅只有“快”,更體現在“慢”。今年以來,新站高新區還大力實施道路慢行系統改造,開展智能交通和慢行系統建設,道路總長度約11.85公里,進一步規範轄區道路行車秩序,保障居民出行。

新站高新區通過構建骨架、暢通微循環,交通建設的“快”與“慢”同時推進,綠色、智能、舒適的交通路網正在一步步成形,不斷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承載能力。

未來,地上地下一條條通衢大道,與毛細血管一樣的條條慢行道路縱橫交接,快慢相宜、暢通八方的立體交通體系,將引領新站高新區一步步走近和諧、宜居、高品質的綠色生態城區。

产城融合 新站的“新一站”

瑤海公園,鄭成功攝

提速安置建安居樂業好家園

林立的安置樓間,綠化成景,地下車庫、幼兒園、商業街配套完善,室內廚衛地磚、櫥櫃安裝一步到位,回遷安置房越來越“精而美”。今年6月27至29日,隨著新站高新區磨店社區2877戶居民參與“光明之家”回遷安置小區的公開摸號,群眾們將陸續搬入久違的新房,踏實安家更安心。

一個城區的發展,最終結果是為了讓人民生活越來越好,而安置房建設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今年以來,新站高新區不斷強化安置房建設用地指標保障,加快新開工項目建設步伐,嚴控在建項目品質、進度和質量。全年新建、續建安置房項目12個、建築面積約358.9萬平方、25437套,安置房建設實現了“安居工程”向“宜居精品”的華麗轉變。

來到光明之家,小區門口便是人聲鼎沸的黌街美食文化街;集休閒、觀景、活動於一體的相山公園,吸引著附近居民散步;不遠處的京東方醫院為周邊居民提供的堅實健康後盾……縱觀新站高新區,幾乎每一個安置小區都擁有各自的特色生活圈,有的緊鄰城市快速幹道,有的毗鄰都市商圈,有的教育、醫療、衣食住行等完善的生活配套更讓群眾住的舒適方便。

產城融合以產促城以城興產

合肥新站高新區作為全國首批產城融合示範區,以產促城,以城興產是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一直以來,新站高新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撐,重點打造新型平板顯示和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能源、新材料四大產業集群,做好“芯、屏、器、合”四篇大文章。今年上半年,新站高新區累計科技指出14.3億元,是上年同期的4.1倍。

除此以外,今年上半年全區新簽約項目54個、竣工項目9個,位居全市第一;維信諾、清溢光電等一批重大項目快速建設;京東方10.5代線、康寧10.5代線等重大項目產能持續釋放,有效拉動全區工業增長。重大項目作為新站區產業發展的“火車頭”,正在源源不斷釋放強勁動力。

厚積而薄發,如今在這片土地上,新型顯示產業熱潮奔湧;集成電路產業穩步向前;智能製造生機勃發;中法(合肥)科技創新中心、合肥城市產業創新中心等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已陸續落地,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產城融合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