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研究生,浙大學霸,人們眼中的精英,為何這樣脆弱?

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社會的精英呢?也許有人會說那些具有高學歷的人,也許有人會說那些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不管什麼樣的人,一旦被稱為了精英,往往就是令人羨慕的對象。這些社會的精英給人總是一種光鮮的感覺。然而也就是這些人們眼中的精英,脆弱起來的時候卻比普通人更加脆弱。


人大研究生,浙大學霸,人們眼中的精英,為何這樣脆弱?

最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人大了研究生王鈺敏失聯的新聞。在經過家屬幾番查找後,最後還是傳來不幸離世的消息。消息傳來,人們都為這位人大畢業的女生感到無比痛惜,同時也難以理解她為何會選擇輕生。在很多人看來,她目前的條件是很多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她不僅在北京有房,有北京戶口,而且還是人大的高材生。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能稱得上精英的人,卻選擇了輕生實在是讓人費解。

看到這位人大研究生的不幸離世,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位浙江大學的學霸。在今年的9月,年僅38歲的陳勤選擇了在美國臉書總部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的身上同樣也有著很多光環,陳勤是浙江大學99級的本科生,專業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網傳他是當年的高考狀元。2011年來到美國,在南加州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碩士,曾在互聯網設備供應商思科公司,外包諮詢公司Ryzlink工作過。然而即便是他已經足夠努力,同時也有著很高的學歷,但是他始終沒有拿到綠卡。最終在生活的重壓之下,選擇了離去。

人大研究生,浙大學霸,人們眼中的精英,為何這樣脆弱?

不管是人大的那位女研究生,還是浙大的這位學霸。他們所取得的成績,相信會令很多人羨慕。按照應有的軌跡,他們也應該有著更好的生活。可是為什麼他們都選擇了輕生呢?難道他們不夠優秀?顯然不是,他們都已足夠優秀。可是他們脆弱起來卻比普通人更加脆弱,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從某種角度上上講,越是普通的人,相應的煩惱就越少。普通的人在學習階段,即便是成績不理想,也不會受到太多的指責。因為再多的指責,成績也不會得到提高。到了工作階段,由於起步相對較低,能夠養家餬口便行。可是那些人們眼中的精英,看上去很優秀的人卻不一樣。他們打小都處在一個和別人比,和自己比的狀態。即便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還想著提高。然而卻忽視了再優秀的人,也會有能力的上限。久而久之,優秀反倒成為了他們身上的枷鎖。

人大研究生,浙大學霸,人們眼中的精英,為何這樣脆弱?

在子女的教育上,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學霸,成為優秀的人。這樣的希望並沒有錯,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不能一味的只注重學習,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培養,尤其是心理抗壓能力。每年不知道有多少小孩,因為自我的原因,出現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悲劇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時候的教育出了問題。

有一種現象很難解釋,但又確實存在。很多抗壓能力差的,容易抑鬱的孩子往往都是乖孩子類型。他們從小都不想給別人添麻煩,自律完美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然而這種習慣,經過長時期的壓抑卻會成為致命的習慣。反倒是一些看上去很頑劣的孩子,比起那些乖孩子更能抗壓。兩者之間巨大的反差,很難去解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些頑劣的孩子之所以更抗壓,是因為他們在頑劣的過程中往往釋放了壓力。因此,如果從小優秀又高度自律的孩子,父母在他們的教育上應更加註意。追求更高、更好沒有錯,但是卻不能進入死衚衕。小的時候,該耍還是要耍。工作了,也要懂得去釋放。

人大研究生,浙大學霸,人們眼中的精英,為何這樣脆弱?

人大的女研究生,浙大的學霸,他們的悲劇都很令人痛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要懂得明白,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屬於自己,別人的輿論和所作所為,真沒有必要放在心上。有的時候,該捨棄的還是要捨棄,即便你足夠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