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中國經濟進入存量博弈時代

水皮:中國經濟進入存量博弈時代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7年過去了,我們峰會連續辦了十二屆。過去7年中國的經濟起起伏伏,我記得2014年7月28日,《人民日報》和《經濟日報》同時發表“中國經濟新常態”這篇文章的時候,大家對中國經濟新常態沒什麼感覺,當時權威人士提出中國經濟增速恐怕得告別10%,進入到7%這個區間,而且7%比10%好,因為是有品質的7%。當然這個7%也不是輕易就來的,還需要很多措施才能確保7%。我相信幾年過去之後,大家對當時這個論斷有了切身的感受。

前不久劉鶴副總理在《人民日報》上寫了署名文章,談的就是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他說是三種制度並存:一是國有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多種所有制並存;二是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三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是我們現在基本的制度框架。

這有什麼意義呢?就像我們做峰會上的沙龍的時候,有人概括的,基本上宏觀格局定下來了,或者頂層設計就是這個模樣,不要再琢磨來琢磨去、翻來覆去的,想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再來重新設計沒有必要。因為40年的成功經驗證明這套體制是行之有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核心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對中國政府來講主要是平衡好有形的手跟無形的手,讓市場主體激發自己的活力,這樣經濟才能持久。

我想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之下,政府強化逆週期調控也是必然的,也是政府的責任。但是趨勢會不會改變呢?恐怕趨勢不會改變。最近幾天高善文的演講大家傳得也比較多,主要的精神還是經濟下行的壓力比較大,未來恐怕是“保4爭5”。“保4爭5”這個說法比較樂觀,一個正面的描述,“保4爭5”感覺跟6沒有特別大的區別,實際上你去琢磨琢磨,保4,如果保不住就是破4,就是接近3。持有這樣觀點的人我估計會越來越多,經濟指標究竟落在哪裡?可能我們誰也說不準。我們借鑑發達國家走過的路,經驗主義告訴我們,經濟一旦進入一個長的調整,短則20年,長則30年,增長速度由10%到6%、7%,再到3%、4%,發達國家現在理想的也就3%,中國早晚會走到這一步。因為這麼大的體量以後很難一直保持6%,一直保持6%是一個很恐怖的現象。但是從10%一步到3%,我覺得也是不可思議的事。

之前我寫的水皮雜談是“下樓”還是“跳樓”的問題,寫文章時想起了巴克萊預言。2013年6月份,現在在北大國發院的黃益平,當時在巴克萊做亞洲首席,代表巴克萊提出了“李克強經濟學”。他當時總結中國政府可能的經濟對策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這屆政府不會搞強刺激,第二,中國政府會堅持去槓桿,第三,中國的出路還是在調結構。現在看來他總結的這三點都沒有錯。我們基本上體現了不刺激的定力,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堅決不動用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方向應該對。只是他提到的時間、路徑,現在看來多多少少有點偏差。因為他的結論是2013年之後中國經濟會用三年的時間GDP的增速降到3%,急速調整,然後才開始持續10年的6%到8%的增長。結論是比較光輝燦爛的,但是過程,當時提出由10%一下到3%,連我都覺得不能接受。與其說不能同意,不如說不能接受,從情感上不能接受,我們還是太習慣於高速增長,包括高速增長帶來的紅利。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現在將近6年過去了,GDP呈下降趨勢,但仍然還有6%,未來趨勢可能下一個臺階,就是3%到5%。經濟的調整有它的固有周期,時間長度現在肯定是不夠的,結構性的調整實際上是一個長週期的調整。當然,我們對於未來還是很有信心,原因就在於至少有兩個趨勢是相對確定的:

第一,中國的城鎮化還沒有見頂,還沒有碰到天花板。現在官方數據59%點多,實際上,據專家預測大概已經接近70%,還有空間,一般會到75%以上。

第二,我們要看到人口減少是一個趨勢,但是老齡化也是另外一個趨勢。從積極的角度來講,老齡化對於人口的減少有對沖的作用,而且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風口“康養”。健康也好、養生也好、體育也好、旅遊也好,這些行業都有可能因此成為風口。中國經濟有它的成長空間,這是我們最大的底氣。

我們這一次會議,除了關注宏觀話題外,還設有康養分論壇、消費升級分論壇。消費升級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至少今天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水準跟我們理想的生活水準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消費依然有增量。

未來新技術的應用也許會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投資機會,那就是5G帶來的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區塊鏈”三個字,由於政治局請專家上了一堂課,又一次引起全民熱議。我們《華夏時報》前兩年也辦過兩屆區塊鏈論壇,但這個東西技術上的確是有一定的難度,現象級的產品開發是需要過程的,到現在為止比特幣是最成功的現象級的應用,有沒有能跟比特幣比肩的技術?如果誰能做出這個突破誰就牛大了,也許就是下一個中國首富、世界首富。

總的來講,中國經濟進入一個存量博弈的時代,其實不光是中國,全球企業都是如此。

日子難過年年過,年年過得還不錯。馬上過去的一年,我們所處的傳媒行業的確是屋漏偏遇連陰雨,行業分佈倒數第一的虧損是汽車,第二依然是傳媒,汽車大家知道是去年出現拐點,所以今年下跌很正常。傳媒就這麼倒黴,持續N年下跌了,因為汽車行業是傳媒特別是傳統媒體的廣告大戶,今年廣告大戶出現了這麼大的負增長,所以對傳媒的衝擊非常嚴重。在這個氛圍之下,媒體怎麼尋找新的突破,我們的傳媒峰會每年都在討論,也一直沒有確定的結論或者答案,但是我每年邀請各位,各位還都是活蹦亂跳地、歡天喜地地跑來參加會議,說明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作為媒體,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地尋找“護城河”,或者新的方向。比如說我們增加活動的量,因為做資源整合,媒體是有優勢的,我們華夏時報也是這樣。除了開這樣的會,辦各種各樣的專業論壇之外,我們也組織財經大咖們,或者總編輯們,在座很多都跟我們合作過,走進上市公司、走進金融機構、走進開發商、走進優秀的企業。國外這個概念叫原生新聞。總而言之,就是提升我們對客戶服務的品質,讓客戶感受到比過去更多的服務。

我在這裡也再做個小廣告。我們今年為了提升服務能力,眼光又瞄向了全國主要城市的城市綜合體下面的地庫廣告,像萬達廣場,全國有300座,它下面的地庫廣告資源是一個待開發的富礦。你想想,開車進入地庫的,至少在消費人群中間都是強勢人群,而且地庫從下地庫到坐電梯這個過程中,有好幾個場景都是封閉、被動接受傳播的。我們下一步想做這一市場的開發,和在座的媒體、客戶,一起尋找到新的契合點。

總的來講,在媒體窘迫的情境之下,我們財經媒體的日子相對是好過的,我們今年有30%到40%的增長。最後的數字還沒出來,前11個月相比去年全年有30%的增長,我估計12月過完,大概有40%到50%的增長。據我瞭解,北京的幾個財經類媒體今年日子也是不錯的,都有所增長,至少完成預算是有保證的。所以我一個深切的體會就是,把我們自己能做的活做好,對於我們這些媒體來講就有空間。

如果我們對未來有所把握的話,如區塊鏈媒體形態,及時地插上一腳,我想未來的長期持續的增長,就多了一個增長點。希望我們今年的年會能給大家帶來腦力激盪,給各位帶來一點點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