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雷的道歉,暴露了德雲社的命門

張雲雷的道歉,暴露了德雲社的命門

繼調侃國難事件之後,幾大官媒集體開炮,張雲雷再次成為眾矢之的,“口無遮攔”“學藝先學德”等罵名紛至沓來。

張雲雷的道歉,暴露了德雲社的命門

11月23日,張雲雷和楊九郎在表演中用充滿性暗示的臺詞,調侃了兩位京劇表演藝術家。

在官媒的攻訐下,張雲雷在微博上公開致歉:“向梅葆玖、李世濟、張火丁三位京劇表演藝術家、您的家人以及所有的粉絲說聲對不起。由於我在之前的相聲表演中口不擇言,以致給您造成這樣的傷害和困擾,我深感自責,我誠摯地在這裡道歉,對不起!”

張雲雷的道歉,暴露了德雲社的命門

圍繞著這場對相聲界頂級流量的責難,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已經數百年的傳統行業,在當下語境中的尷尬狀態。

1、砸掛=低俗?

“砸掛”是相聲行業的術語,指的是相聲演員之間彼此戲謔取笑的一種手段,用以製造笑點,營造氣氛。

如果拋去道德因素,僅從技術角度來看,張雲雷對京劇大師的調侃只是相聲的一種技術手段,其目的在於抖包袱熱場,這也是德雲社演員的主要演繹方式之一。例如,岳雲鵬在表演過程中經常拿郭德綱砸掛,稱“師父在我心中是個‘巨人’——一個鋸了腿的人”。

當然,這也成為了張雲雷粉絲為其辯解的盾牌之一。事件爆發不久,“二奶奶”(張雲雷粉絲總稱)就立即奔赴現場,用“懂行”的語氣指責那些批評張雲雷的人“不懂相聲”,為“二爺”打響保衛戰。

專業人士指出,砸掛不能隨便亂用,對長者忌。對於長輩的砸掛應掌握好分寸,避免失尊傷雅。

實際上,對於京劇前輩的砸掛也是一種慣用技術手段。在與于謙形成固定搭檔之前,郭德綱早期的捧哏演員常常是王文林、張文順等相聲前輩,在表演過程中也常常模仿前輩的語氣和神態等,甚至還以已逝的相聲前輩為包袱。

實際上,這些都沒有問題。而張雲雷的問題就在於砸掛的語言過於粗俗。將張火丁稱作“丁丁”,李世濟稱作“濟濟”,這種飽含著“性暗示”的字眼是極其粗劣的語言形式,已經超越了砸掛本身的意義,這種相聲作品也很難稱得上有什麼藝術水平。

當然,這並非張雲雷一人之過。從德雲社的整個發展過程來看,目前德雲社的作品質量遠遠不及其早期作品。郭德綱在2010年之前的“我”字系列《我是黑社會》《我要鬧緋聞》等作品,塑造的混跡郊縣之間的小混混形象深入人心,以此引發觀眾共鳴,這才稱得上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張雲雷的道歉,暴露了德雲社的命門

如今德雲社的聲名遠播,作品質量卻每況愈下。如果說“倫理哏”是相聲的傳統本無可厚非的話,那麼如今德雲社作品中遍佈的網絡梗、屎尿屁梗以及各種帶有性暗示的語言,就毫無藝術性可言了。

儘管郭德綱多次用“俗雅之辨”掩飾德雲社匱乏的作品生產能力,但不容混淆的一點是,“俗”指的是“通俗”,而不是充斥著色情與屎尿屁之流的粗俗。這一點,恰好可以解釋郭德綱早期作品與如今作品的區別。

一味地故作高雅當然不妥,但沉浸在粗俗的包袱裡同樣可惡。作為一家商業化機構,德雲社迎合大部分觀眾的口味在情在理,但是當相聲前輩將這種形式帶入了主流視野之中,就勢必要在主流的意識形態下進行創作。

張雲雷此次暴雷,可以說其根源在於德雲社匱乏的內容能力,錯把低級的趣味當作包袱,終於在主流價值觀下形成了一次集體爆發。

2、致敬流量

郭德綱大概早已意識到,僅靠一己之力,很難突破傳統相聲的天花板。於是,當曹雲金、何雲偉、李菁等一眾元老出走後,郭德綱痛定思痛,獨力扛起了德雲社的中興重任。

郭德綱雖自幼學藝,長期浸淫傳統曲藝行業,但是思維卻一點都不傳統,甚至可以說他是互聯網運營的高手。

張雲雷的道歉,暴露了德雲社的命門

傳統相聲演員最害怕的是大範圍曝光,因此以天津相聲演員為代表傳統群體,在如今的演出過程中依然禁止觀眾拍照、錄視頻等。而德雲社卻是最早擁抱電視和互聯網的相聲社團。

2016年,德雲社與優酷舉辦了一場戰略合作喜慶會。合一集團總裁楊偉東、優酷土豆高級副總裁王平、德雲社創始人郭德綱和搭檔于謙悉數亮相。活動現場,楊偉東、王平、郭德綱、于謙現場結拜,為“優德天下”牌匾揭幕後,郭德綱笑稱:“我們四個準備上梁山了,很開心,今天這個儀式就像登記結婚一樣,我們終於有證了!”

雙方約定,德雲社演員每年都會參加優酷的兩次演出,2016年全年,德雲社將會有23場演出在優酷上線,優酷會員可以擁有觀看德雲社視頻資源的專享福利。

此外,優酷還與德雲社聯手開創了喜劇演出、衍生品開發、影視劇製作等一系列深度合作模式。

實際上,早在2012年優酷就與德雲社展開了合作。據統計,僅“2016年德雲社成立20週年開幕慶典”,播放量就超4000萬。

郭德綱明白,對於傳統內容而言,離開原有熟悉的平臺,最好的選擇就是進入市場。

此時的德雲社,與其說是一個曲藝團體,不如說是一個明星經紀公司。郭德綱甚至放言:“我想讓誰紅就讓誰紅”“小嶽嶽的走紅模式是可以複製的”。

張雲雷的走紅就印證了郭德綱的預言。

臺下觀眾揮舞著熒光棒,與臺上的人齊聲合唱,這不是粉絲見面會,而是張雲雷的演出現場。論實力,張雲雷最多是“柳活兒”(唱功)比較出色,其餘方面幾乎無法與他的師兄弟相提並論,然而他的優勢在於俊朗的外表,以及一首迎合當下觀眾口味的北京小曲《探清水河》,正是這兩項,讓他頻頻在抖音等平臺上曝光,再加上《歡樂喜劇人》等綜藝節目的曝光,張雲雷順利躋身頂級流量的行列。

張雲雷的道歉,暴露了德雲社的命門

張雲雷的走紅並非意外,畢竟郭德綱有言在先:這種走紅可以複製。飯圈入侵相聲圈,可以說是德雲社運營方式的必然結果。

飯圈的入侵也給傳統相聲的表演方式帶來了巨大改變。為了和偶像產生互動,岳雲鵬和張雲雷的粉絲會通過“追商演”的方式,近距離接觸自己的“愛豆”。但由此也頻頻產生了相聲表演的大忌:刨活兒。

張雲雷的道歉,暴露了德雲社的命門

“刨活兒”是相聲的行話,指的是觀眾提前洩露懸念或包袱,從而大大削弱作品了感染力和舞臺效果。

岳雲鵬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粉絲刨活兒“特別尷尬,非常難受”,張雲雷也表示:“德雲社每個演員都會遇到(刨活兒)……說實話我有點生氣”。

但是,“刨活兒”幾乎可以確定是飯圈入侵的必然結果,也是由德雲社發展策略決定的。

現在展示在觀眾面前的德雲社,遠非過去格外注重表演本身的那個相聲團體了。現在德雲社重運營、輕作品的特徵尤其明顯,這對於一個曲藝行業的機構而言,顯然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在德雲社的發展軌跡中再次得到印證。郭德綱曾在表演中反覆提到“藝人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假設非要給德雲社找到一個式微的理由,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它一定衰於乏力的內容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