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梁德昌红薯粉条成了“金条”


近日,在豫北农村老家——滑县慈周寨的西连屯村,看到梁德昌的粉条加工作坊内,五个体格健壮的村民正在大瓷盆里和红薯粉芡面,用来加工粉条。那壮观的劳动场面让人无不佩服:庄稼人不光是农忙时在农田里出力流汗,为了挣钱奔小康农闲时候他们照样辛勤在劳作,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当然劳动最美!

生活中就知道纯红薯粉条筋道好吃、不易煮烂,却不知道它的制作过程如此复杂。5个漏粉条的师傅不到20分钟,一大瓷盆和好的红薯粉芡面被“消灭”完了,掌勺的师傅正在把漏勺刷得干干净净。

红薯粉条的制作大致有这几个步骤。第一是要把新鲜的红薯块用水冲洗淘净,用加工设备进行粉粹打成渣。图为农民钟点工正在德昌家庭农场红薯粉坊加工红薯,用于制作红薯芡粉条。

把鲜红薯打成渣儿后,要在粉浆池内用清水进行过滤,反复进行两三遍。图为德昌家庭农场主女主人伦玉真正在处理刚刚打出来的红薯渣,以便于下一道工序——浆水。

在浆水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把漂浮在粉浆池面上的泡沫与杂质清除完毕,以保证池内的粉芡自然沉淀。图为伦玉真正用专业工具净化粉浆池,以保证红薯粉芡的纯度和质量。

紧接下来就是对粉浆池内沉淀的红薯粉芡进行再处理。梁德昌是慈周寨镇较最早一批的科技示范户,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自己动手,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生产的小水泵,自动上料、粉粹机、打浆机等。图为梁师傅把加长水龙带用尼龙草固定起来,以便于下一道工序——“过二箩”。

第二步就是把红薯渣冲水沉淀后析出的粉芡制作成团或者蛋儿。图为伦玉真在室外自然光照下,定时抖动把粉芡蛋儿,让其中的水分、水气充分蒸发。

几天后,再把晾干的粉芡蛋儿“土崩瓦解”,用刃具把芡但儿劈开成小块儿,使其自然风化、自然晒干。

红薯粉芡由块儿变成面儿,距离红薯粉条儿就不是那么遥远了。图为梁德昌、伦玉真夫妇正在把晾晒好的芡粉装袋,制作粉条。

第三步:漏条。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慈周寨镇西连屯村德昌粉条做坊,在老梁的技术指导与监督下,几位漏条师傅默契配合,正在精心漏制粉条。

图为一位制条师傅正在把刚刚出锅的热粉条整理上杆,便于冷冻。冷冻之后,必须泼水;泼水之后再次冷冻,第二天放在室外自然晾晒。

经过上述这些步骤,梁德昌用传统的老土法制作的红薯粉条,能说不地道吗?图为伦玉真正在晾晒红薯粉条。

老梁的红薯粉条最大特点是:好吃、筋道、煮不烂、有嚼头,因从不使用任何化添加剂,所以粉条的色泽品相一般般。图为梁德昌、伦玉真夫妇正在把晒干的红薯粉条扎成捆,便于运售。

近几年,尝到了“种红薯”甜头的梁德昌通过土地流转,绿色种植优质红薯,开发薯叶、薯梗、薯块、薯干、粉芡、粉条、红薯面、红薯馍、红薯丸、红薯脯、红薯醋等一系列农产品,把一块儿小小的红薯做得风生水起。去年仅红薯粉条销售一项就占据“滑县慈周寨德昌家庭农场”收入的“半壁江山”。

要想富,种红薯。梁德昌带动了村里很多群众种植红薯,不少人由此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把“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句昔日在豫北农村流行的口头禅赋予了当今红薯新的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