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吉喆:理性看待6% 中國經濟活力來自七個方面

寧吉喆:理性看待6%  中國經濟活力來自七個方面

李曉丹/文“說到經濟增長6%,很多人都覺得低了一點,但是以13.9萬億美元的基數來算,6%的增量就是8000多億美元,這相當於世界第15大經濟體一年的總量。”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12月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2019年中國應用經濟學年會上表示。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GDP已經達到92萬億元,摺合13.9萬億美元,佔世界的16.2%,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速6.2%。

寧吉喆表示,這一增速的背後還有1000多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增長的居民收入,以及1.3萬多億斤的糧食產量。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在針對明年工作的要求中,強調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與去年的表述相比,在防風險後面特地加入了“保穩定”。

寧吉喆表示,這次中央政治會議指出要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運用好逆週期調節的工具,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下一步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開放,激發經濟活力,增強增長的動力,開拓發展的空間,促進經濟長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從今年來看,要趁勢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從明年看,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寧吉喆說。

中國經濟的活力從哪裡來?寧吉喆認為主要來自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中國的經濟活力來自持續深化的體制改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改革開放41年來,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局部到整體,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第二,中國的經濟活力來自於生生不息的市場主體。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的數據,截至2019年9月底,中國市場主體已達1.19萬億戶,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表明,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2178萬人,產業活動單位2455萬個,個體經營戶6296萬個,還有幾百萬農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群體。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這些市場主體自主決策,自主經營,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決定性力量,也是中國經濟活力所在。

第三,中國的經濟活力來自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明確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相互競爭,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已形成現代企業制度,民營企業的數量多,靈活性大,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和准入後的平等待遇。國家正在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保護的市場環境,這是經濟活力的重要保障。

第四,中國的經濟活力來自廣闊待發的市場空間。

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很快就會達到14億,也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近年來,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增長同步於經濟增長,有的時候還略快一些。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係數已降到30%左右,升級類的商品消費,服務消費增長明顯快於一般商品消費的增長,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帶動著產業結構、投資結構和整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這是中國轉型升級由過去的投資為主帶動結構變化。以消費為主帶動結構變化,這是很重大的經濟轉型。

第五,中國的經濟活力來自踴躍進取的創業創新。

近些年來,“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興起,激勵了創業,帶動了就業,推動了創新。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都明顯快於工業增長和GDP增長,今年以來仍然是這個趨勢。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把知識、技術、管理、數據與勞動、資本、土地一樣作為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不斷加強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建立健全有利於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的體制機制,這必將進一步激發銳意創新的活力和動力,這也是中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

第六,中國的經濟活力來自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開放也是改革,開放促進改革,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引進外資第二大國,對外投資第二大國。四中全會決定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新體制,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健全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也是首次提出。推動製造業、服務業、農業擴大開放,堅持互利共盈的開放戰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

第七,中國的經濟活力來自優化調節的宏觀調控。

微觀經濟搞活,宏觀調控把握住,這是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兩大支撐。實行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做法。只要把宏觀調控好,和微觀活力結合起來,就能夠戰勝新的困難和挑戰。在宏觀調控方法上,實行區域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努力保持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