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墓地考古發掘現場:難以想象的寒酸,圖9遺骸僅剩兩顆牙齒


【隋煬帝影視形象】大業十四年三月十一丙辰日,即公元618年4月11日,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縊殺,時年49歲。隋煬帝死後,關於他的墓地一直是一個謎,各地的墓地也是衣冠冢。直到2013年3月,人們才意外發現了隋煬帝的墓地。

【隋煬帝和蕭後墓地航拍】2013年3月,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現場,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兩座古墓。經過對墓誌銘的解讀、墓誌銘的解讀以及墓地風格,最終得出了兩座墓地就是隋煬帝和蕭後墓地。

【發掘現場】隋煬帝墓地作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從被發現的那一刻,就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隋煬帝墓地非常寒酸,真正詮釋了何為成王敗寇。該墓地是隋唐時期的風格,分為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個部分。除了墓誌外,墓中還出土了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珍貴文物100餘件。


【發掘現場】千年以來,很多人提到隋煬帝時,腦海中最先想到的詞語就是“暴君”,這是一個最大的誤解。隋煬帝是真正意義上的千古一帝,比如大運河的開鑿就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件。晚唐詩人皮日休盛讚大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並且還寫詩稱讚道,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考古人員對墓地進行測繪】隋煬帝是被突然殺掉的,自古成王敗寇,他不可能進行盛大葬禮。史書記載,隋煬帝被殺後,“蕭後與宮人撤漆床板為小棺,與趙王杲同殯於西院流珠堂。”再後來,“蕭後令宮人撤床簀為棺以埋之。化及發後,右御衛將軍陳稜奉梓宮於成象殿,葬吳公臺下。發斂之始,容貌若生,眾鹹異之。大唐平江南之後,改葬雷塘。”

【墓磚】就是說,隋煬帝最初葬在江都宮西院的流珠堂。至於為何草葬於此,實為情勢所逼,頗為無奈。當時,叛軍騷亂,大家要誅殺煬帝。危急時刻,蕭後命人匆匆將隋煬帝與幼子楊杲的遺體入殮,以漆床板為棺,草草掩埋。


【蕭後墓地】隋煬帝死後,蕭後並沒有被殺掉,而是輾轉多個地方。先是寄居宇文化及、竇建德之處,之後是跟隨義成公主前往東突厥。貞觀四年,李靖攻滅東突厥後,迎接蕭後迴歸長安,居於興道里。貞觀二十一年,蕭後以81歲的高齡去世,李世民以皇后之禮將其送到揚州跟隋煬帝合葬。

【陪葬品陶牛】也就是說,隋煬帝最終的墓地是李世民修繕的。筆者查閱資料後發現,清嘉慶十二年,大學士阮元為隋煬帝墓地立碑建石,並請時任揚州知府的大書法家伊秉綬題字,伊遂以隸書題“隋煬帝陵”於碑心,在墓碑的右側為“大清嘉慶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左側為“揚州府知府伊秉綬題”。此後,因時局動盪,墓碑丟失,隋煬帝墓地成謎。

【隋煬帝的兩顆牙齒】隋煬帝死後多次遷葬,考古人員在墓室中僅發現了兩顆牙齒。據專家檢測,這兩顆牙齒髮現於墓內靠近東耳室處,屬於同一個體,一顆為右側上頜第三臼齒,一顆為右側下頜第二臼齒。根據牙齒磨耗程度來判斷,其齒齡為50歲左右,這與隋煬帝被殺的年齡相符合。


【蕭後的鳳冠】如此寒酸的墓地,實在難以想象就是千古一帝最終的安眠之地。據出土的墓誌銘顯示,這座墓地確實是隋煬帝墓地無疑。從僅存的墓誌中我們能看到這些文字,“隨故煬帝墓誌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於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