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政策一窗通辦”成都高新區構建企業“最具獲得感”服務體系

“優惠政策一窗通辦”成都高新區構建企業“最具獲得感”服務體系

成都高新區彙集了眾多企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當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邁入深水區,如何再造優勢、下好深化改革的“先手棋”?

“企業強,城市才能強。我們要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打造國家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國際化營商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土壤。”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眼下,在這片聚集18萬餘市場主體的高密度產業核心區,一場全面而系統的營商環境優化“攻堅戰”正持續開展——《成都高新區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2019~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前不久發佈,對標世界銀行標準和國家發改委營商報告,成都高新區全面補短板、強弱項,立志要成為全國高新區的“標杆”。其中,一項涉及企業項目4000多個、各環節資金數億元的改革舉措,其涉及面之廣、難度之大,即便是創新改革走在全國前列的成都高新區,也面臨從施政理念到改革落地的極大考驗。

用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的話說,在《行動方案》明確的30餘項重點工作中,“優惠政策一窗通辦”這一項,“字最少,含金量卻最高”。

優惠政策一窗通辦,改革對象是涉企優惠政策,最終的收益者,是“一區四園”佈局體系下的18萬餘戶市場主體。改革能否順利推進、取得實效,直接考驗著成都高新區為企業謀求優惠與機會的能力。

讓惠企政策更精準地賦能企業成長

從“一站式”服務到“一窗式”政務服務平臺,從“三段式”服務體系到首次啟動項目報建並聯審批,從“僅跑一次”到“首證通”……成都高新區每一項政務服務改革的背後,都是對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

此前,為了解政策落地情況,成都高新區開展了一項調研。調研人員發現,儘管優惠政策已經覆蓋企業的全生命週期,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卻難以兌現——一方面,申辦程序繁雜、各項優惠政出多門,“碎片化”的組織結構影響了申辦效率;另一方面,企業對相關政策信息知曉度低,毫無頭緒地找政策、找部門往往成為落實惠企服務的“絆腳石”。

“原有申報流程複雜繁瑣、紙質材料層層留檔加重企業負擔、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系統孤島’……很多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不光讓企業頭痛,就連我們工作人員自己都覺得不能理解。”成都高新區經濟運行局相關負責人直言。

對於成都高新區來說,產業培育是“生命線工程”,要構建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落腳點就在於企業的健康高速發展。如何才能打破侷限,通過產業服務投入更多資源、釋放更多政策紅利,全力幫助企業發展?

為此,成都高新區相關人員先後赴上海、廣州等地學習取經,希望通過推行“優惠政策一窗通辦”改革,提高企業對涉企優惠政策的知曉度和獲得感,讓惠企政策更加精準地賦能企業成長。

然而,改革階段從“蜜月期”過渡到“瓶頸期”,留下的都是棘手的“疑難雜症”,不僅不易解決,背後牽連的利益關係也很難調和,又正好撞上部門磨合的“疲軟期”,為深化改革帶來極大壓力。

“根據初步統計,這次改革覆蓋的企業項目達4000多個,涉及兌現資金數億元,需要協作配合的部門超過全區半數以上。”面臨如此改革重任,高新區經濟運行局相關負責人坦言,僅初步方案的制定就幾經易稿、反覆推敲,因為“每一步都事關企業利益,馬虎不得”。

以信息化破解企業服務痛點

根據《行動方案》,成都高新區要在區級政務大廳設立涉企優惠政策辦理事項專窗,及時梳理發佈涉企優惠政策清單,建立以事項為基礎的政策歸類、發佈、查詢和受理機制,逐步實現涉企優惠政策相關事項“一口受理、一窗通辦、一網查詢”。高新區經濟運行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革的目的,是要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讓企業少跑路、數據多跑路、後臺多流轉。

從表面看,“一窗通辦”就是一個窗口可以辦理所有業務。但實際上,這“一口”“一窗”“一網”背後的基礎支撐工作,需要撬動幾乎所有職能部門的體制機制改革,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產業扶持、招商引資、勞動就業、人才和稅收……在產業聚集的成都高新區,涉企優惠政策多達10餘種,且每一種類別下還有諸多細分項。以優化產業服務和深化企業孵化為例,成都高新區經濟運行局經過前期摸底發現,僅這兩類政策辦理的核心部門就有7個、協助部門多達12個,不管是從部門協同還是企業申辦流程看,都十分龐雜。

化繁為簡的關鍵一步,在於釐清改革的內在邏輯,搭建全新的機制運轉框架。具體而言,就是要“動真格”,對現有的政策兌現流程進行改造。

信息化解決方案,是提高效率、打通壁壘的關鍵。目前,成都高新區已經著手打造產業政策兌現系統,簡化政策兌現審批環節、減少申報材料、縮短辦理時間,用安全可控的技術手段為體制機制改革保駕護航。

針對“找政策難”的問題,成都高新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現有政策細則基礎上,制定更詳盡的項目指南,分別對應每一類政策中的具體項目,同時,規劃設計智能解答系統、政策匹配系統等線上渠道,構建虛實結合的政策兌現服務體系,為企業獲得“優惠”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

“10餘種優惠政策、數百個政策細項,對應全區18萬餘潛在服務對象。每家企業可以匹配何種優惠、如何申報?所有企業不清楚的環節,我們不僅要搞清楚,還要想方設法落地落實。”成都高新區經濟運行局相關負責人說。

因“企”施策擘畫改革時間表

“一家位於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生物醫藥企業,要了解和申辦相關優惠政策,應該找誰?去哪裡找?”在改革之前,類似的企業發問時有發生,因為“不同行業、不同園區的優惠政策制定和受理部門都不一樣”,嚴重影響了惠企政策的兌現。

因此,把“窗口”開到離企業最近的地方,成為成都高新區此次改革的目標之一。

“目前,位於肖家河的試點企業服務站已經啟動籌建,預計在今年底正式掛牌。未來,還將有更多服務站入駐企業密集的產業園區、街道等,為企業就近提供‘一窗式’服務。”高新區經濟運行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試點工作將按照由簡至繁的思路有序推進,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完善,逐步實現從局部試點到全面鋪開。

因“企”施策,是成都高新區堅持多年的工作導向。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成都高新區新增市場主體37748戶,註冊資本(金)2488.68億元,均居全市第一。

市場主體聚集效應進一步凸顯,離不開惠企政策的高效落地。

今年以來,成都高新區快馬加鞭兌現企業扶持政策,相繼啟動實施了產業培育新政18條、促進生物產業發展、優化產業服務促進企業創新發展等政策的申報和兌現,累計支持企業超過2000家,支持項目超過3000個,擬兌現政策支持資金5.17億元;通過“1+7+N”企業服務體系聯動,已開展企業服務活動900餘次,服務企業1.7萬餘家次。

如中國公共政策學會理事、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史雲貴所說,成都高新區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一站式”服務,而是“一窗式”服務。“這種‘一窗式’服務能夠充分整合線上線下服務資源,建立‘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政務服務新模式。”

而相比廣泛意義上的政務服務“一窗式”,以惠企服務為側重點的“優惠政策一窗通辦”,則是更加貼近企業需求的升級版改革目標,有利於健全和優化產業扶持生態體系。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企業服務助力產業社區建設,將產業服務力量配置到企業門口,將產業服務政策送到企業最需要的地方。比如,根據不同社區特點開展‘一窗辦理’服務試點工作,結合高新區企業服務平臺(網站),增設彈性的‘政策兌現’窗口,推動窗口服務向各級企業服務單位延伸等。”成都高新區經濟運行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程曉玲/文)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