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市“脫貧榜樣”事蹟

為充分展示我市思想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凝聚全社會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組織開展了尚志市“道德模範”、“扶貧尖兵”和“脫貧榜樣”評選表彰活動。按照從嚴把關、優中選優的原則,經過嚴格規範的評選程序,授予於海龍等8位同志尚志市道德模範榮譽稱號,授予汪國傑等9位同志尚志市扶貧尖兵榮譽稱號,授予程金生等10位同志尚志市脫貧榜樣榮譽稱號。廣大黨員幹部要以先進典型為榜樣,追求先進、崇尚先進、學習先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促進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為打造活力尚志、法治尚志、幸福尚志、清廉尚志貢獻力量。《雪都尚志》微信公眾平臺分期推送“道德模範”、“扶貧尖兵”和“脫貧榜樣”先進事蹟,敬請關注。


程金生事蹟


程金生,男,亞布力鎮尚禮村永勝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前幾年種地、做菌接連受災,欠下幾十萬的外債,夫妻二人身體單薄,不能從事其他勞動,生活十分困難,曾經放棄過生活下去的信心,在幫扶責任人楊連平的指導和幫助下,程金生用借來的一萬元錢種植黑木耳三萬袋,在楊連平的鼓勵和支持下,程金生又找回生活的勇氣,一家三口人共同努力,其種植的黑木耳當年就淨剩三萬多元。

程金生看到別人丟棄的做木耳的雜菌袋扔的可惜,就撿了回來,重新蒸鍋接種上平菇、榆黃蘑菌,做了一萬袋的蘑菇,楊連平找來了食用菌專家來給程金生講解做蘑菇的經驗,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當年這一萬袋蘑菇獲得豐收,由於成本小,蘑菇淨剩兩萬多元。2017年程金生家淨剩六萬餘元,看著賣蘑菇、木耳的錢,程金生激動的說:“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多虧了我的幫扶責任人楊連平,讓我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讓我們家對日後的幸福生活有了盼頭。”

馬東事蹟


馬東,男,慶陽鎮慶陽村人。妻子曲才英體弱多病,常年吃藥調理,一年中大半時間需要住院治療,家中缺少土地,生活十分困難。2015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馬東夫婦一年到頭在地裡辛苦操持,所得還不夠愛人的醫藥費,日子過得緊巴巴,無法擺脫貧困的影子。為了增加收入,馬東一邊種地一邊打零工。2016年慶陽環衛招工,馬東第一個報名參加,工資雖然不高,但也讓一家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隨著慶陽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步伐的加快,環衛的工作量也在逐月增加,馬東仍像小夥子一樣,和他的團隊穿梭在慶陽的大街小巷。日出東方人們剛剛起床,馬東和同事們已經工作了近兩個小時,將頭一天的垃圾收集、轉運到垃圾場;日落西山炊煙裊裊,慶陽的大街上仍是他們忙碌的身影。他們的“工程”越做越多,越做越好,相應的工資福利待遇也越來越好,解決一家的溫飽已經不是問題。

2017年,馬東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新建30平方米磚房;2018年,馬東享受建檔立卡貧困戶小額貸款5萬元,帶資入企,每年分紅3000元;夫妻兩享受醫療保障政策,繳納了新農合與商業保險,愛人看病吃藥有了保障……沒有後顧之憂的馬東干勁更足,受到了鎮村領導、同事和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在2018年慶陽鎮首屆“最美人物”網絡評選中,獲得“慶陽最美環衛工人”稱號。

程嶠芝事蹟材料


程嶠芝,男,珍珠山鄉榆林村村民,家庭人口4人,勞動力2人,致貧主要原因是程嶠芝患病,次女程淑穎患先天性心臟病,醫療花銷大。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他申請到5萬元精準扶貧小額貸款,用於產業發展。參加政府定期舉辦的農業種養殖專業培訓班,農業專家教授送課下鄉,手把手的授予種養殖理論知識與操作經驗,大大提高了程嶠芝的養牛水平,增強了致富本領,堅定了脫貧信心與決心。2016年他決定發展黃牛養殖項目,借錢買了幾頭牛,通過母牛繁殖,賣牛,大大提高了家庭的整體收入,解決了生活問題,還讓家庭收入從以前一年四五千收入,變成了三萬多元,一舉擺脫了貧困狀態,光榮脫貧。2017年他又申請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現在有黃牛25頭,成了遠近有名的黃牛養殖戶。程嶠芝不滿足現在的發展現狀,覺得養牛太單一,在家人的同意支持下,2018年他又借錢發展平貝、木耳種植,目前平貝已發展到2畝。這些產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家庭的整體收入,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下一步計劃:穩牛增平貝。黃牛就是產銷結合,保持黃牛的數量在20頭,擴張牛圈面積,擴大養牛規模;平貝逐年發展,擴大種植面積。

靳鳳君事蹟


靳鳳君,男,60歲,黑龍宮鎮永久村村民。家中兩口人均患有重病。本人患有冠心病、類風溼,老伴患有嚴重的心臟病。

在扶貧隊員的幫助下,靳鳳君開起了豆腐房,支起了炸麻花攤兒,在“黑龍宮鎮農副土特產品銷售群”這個扶貧產品售賣平臺上,營業當天就定出了240根麻花,通過扶貧隊員的宣傳和推廣,靳鳳君家的大麻花在一週左右的時間就銷售1000多根,並由此樹立了信心,在之後的經營中,選料上親自到糧油店選購,嚴格把關,不加任何添加劑。月淨收入達到了2000元以上;此外通過土地外包,年收入2000元;還養了17只雞、9只鵝、兩頭豬。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終於走上了“有奔頭”的日子了。

夏平謙事蹟


夏平謙,男,魚池鄉開道村村民。夏平謙兒子夏長春在上小學四年級時突發疾病,經醫院診斷為分裂症。幾年來,為兒子看病治療花費10多萬元,從此家庭陷入.現年53歲的夏平謙,一直在家務農。因為為兒子看病,還欠下了不少外債。

夏平謙家有土地8畝,全部是旱田,每年純收入2000多元,根本滿足不了家庭生活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他不等不靠積極學習黑木耳種植技術,並逐漸成為木耳菌包生產“土專家”,每年在冬、夏季在本村木耳菌包廠打工每年增收5000元左右。在有了一些收入後他又逐漸發展了木耳種植產業,現在每年種植2萬袋左右,每年純收入1萬多元。在農閒時,他儘可能的在周邊打工, 2018年春季在本村苗木種植大戶家打工,幫助採挖樹苗,增收3000多元。2018年12月末開始,在本村村民高蓮君帶領下到福建省廈門市地鐵施工工地打工,剛開始到工地時只能幹力工,通過刻苦學習,現在已經能做電工工作,成長為一名多面手,平均月工資在5000元左右。

劉春海事蹟


劉春海,男,河東鄉惠民村村民。3口人之家,因地少、女兒上學和建房子欠下債務而致貧,2015年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動態調整後為脫貧戶。

2016年駐村“第一書記”給村裡帶來的第一個項目是非轉基因黑玉米種植項目,劉春海積極參與,除了把自家的10畝地種上還承包了40畝,當年就拿到了每畝地1153元的純收入,共創收57650元,加之騰出收地時間打工又掙了1萬多元。有了資本金後,2017年劉春海又承包了100多畝旱田地,50多畝水田地,還養殖了3頭黃牛,年收入近7萬元,不但還清了債務還有結餘。2018年,劉春海擴大了水稻種植面積,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對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科軟股份有限公司,幫助解決QS認證和商品包裝及品牌問題,劉春海計劃將自產的稻花香加工成自己的品牌實現農產品電商化,帶頭將惠民村農產品帶上電商快車道,實現共同富裕。

郝振超事蹟


郝振超,男,亮河鎮福山村村民。2010年發生車禍,前後醫療費23多萬元,因找不到事故責任人,沒有獲得任何賠償,導致家中極度貧困。

郝振超有過養牛經歷,在扶貧工作隊的支持鼓勵下,2017年12月他獲得信用社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利用家裡有現成的房子進行簡單的改造,建成牛舍,購買了4頭成年母黃牛,每年都可以繁育出牛犢,按照現在的行情與發展情況,每年可以收入2萬元左右。有了啟動資金和收益,郝振超計劃在繁育牛犢基礎上再適當擴大規模,進行黃牛育肥,儘快把貸款換上。由於身體原因,大規模養殖黃牛飼草粉碎難度很大,無法完成。扶貧隊員在走訪時看到了這個情況,及時的溝通尚志市和亮河鎮的電業部門,按照相關政策給我接通了“三項動力電”,購買了半自動中型飼草粉碎機,解決了黃牛養殖擴大規模的最大障礙,使擴大養殖規模的計劃可以馬上實施。

姜慶明事蹟



姜慶明,男, 1960年6月出生,石頭河子鎮寶山村村民。因患有長期慢性病,無法外出打工,只有在家務農,加之耕地有限,缺乏相應的農業技術,家庭經濟收入微薄。

駐村工作隊走訪姜慶明時,他表示自己缺少技術,不敢冒險去發展產業經濟。針對劉慶明的實際情況,幫扶責任人和駐村工作隊定期上門看望慰問,談心,聊家常、談產業發展。在經過分析研究後,駐村工作隊幫助姜慶明確定了採取養豬途徑脫貧致富的思路,鼓勵他勤勞實幹,並幫助他改造危房新建40平方米,解決通戶路等問題。看到很多人關心和幫助自己,姜慶明堅定了勤勞致富的信心。隨後,駐村工作隊組織姜慶明出去參觀養豬大戶,讓他與養豬能手交流,學習養殖經驗,使自己具備致富技能。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姜慶明申請小額扶貧貸款3萬元發展養豬,年產業收入33800元。

依靠勤勞的雙手,在多方的幫扶支持下,姜慶明脫貧致富的幹勁越來越足,信心越來越高。他全身心投入到養殖產業中去,認真鑽研養豬技術,併成為當地的“土專家”。同時,姜慶明帶領其他貧困戶養豬,一起實現脫貧致富。去年,姜慶明年收入達到5萬餘元,而其他貧困戶通過養豬增加收入2000餘元。

張玉貴事蹟


張玉貴,男,69歲,帽兒山鎮紅布村劉喚溝村農民。全家4口人,夫妻2人,一個患腦血栓後遺症的兒子,一個品學兼優的孫女,現就讀於帽兒山鎮中學,今年參加中考。

2016年8月,帽兒山鎮政府紀委書記武笑宇與其對接,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經過細緻分析,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規劃了產業項目,選擇了養蜂產業。張玉貴本人也下定決心要在駐村工作隊和鎮幹部的幫扶下,振奮精神,堅定信心,爭取儘快走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有了精準扶貧系列好的政策,張玉貴本人決定紮實開展產業脫貧致富的道路,針對資金短缺情況,在幫扶責任人的幫助下,2017年11月在信用社申請辦理了小額貸款30000元,用於發展養蜂產業。先期購置蜂10箱,由於知識和技術的欠缺,加上年紀大,使得張玉貴脫貧的這條路走的異常艱辛,來來回回穿梭在蜂箱之間,無數次身上盯滿了包,本就彎著的腰更加彎了。在幫扶責任人和駐村工作隊的鼓舞下,張玉貴認真的跟著幫扶責任人請來的專業技術人員學習養蜂技術,通過自身的專研,一步步的熟練技術並取得了成果,當分箱擴大養殖範圍時候,張玉貴的幸福溢於言表。初步達產達效後,幫扶責任人和駐村工作隊再幫助其出主意想辦法,聯繫購買適應市場需求的包裝瓶進行精包裝來增加產品附加值,聯繫網絡平臺及市場、小型商超等,幫助其拓寬銷售渠道,現在張玉貴一家已經脫貧,正在腳踏實地的走向一條富裕之路。

馮長河事蹟


馮長河,男,馬延鄉榮安村村民。家中4口人,其中1人為在校中學生,1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因經商做買賣破產,2014年將自家所有耕地賣掉還債,家庭由此陷入貧困。

馬延鄉榮安村有養牛的歷史,該村養牛經驗豐富,目前該屯仍有一半的農戶搞養殖業,收益一直很好。馮長河也看準了黃牛育肥養殖是發家致富的好途徑。在鄉村共同幫扶下,馮長河從2015年開始搞養殖業,發展黃牛育肥。榮安村幫助馮長河購買了松木杆,幫扶責任人幫助協調貸款,2017年馮長河貸了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他利用家裡的園子,蓋起了塑料大棚作為牛棚,擴大了養殖規模,每年出欄黃牛20頭以上。通過近幾年的黃牛育肥養殖看,養1頭黃牛可純收入3000元以上,按照這樣計算,年出欄20頭黃牛,馮長河家庭收入養殖收入60000以上,當兵孩子的工資性收入40000元以上,家庭總收入在100000以上,家人均純收入在25000以上,而且收入穩定。在鄉村共同幫助下,在馮長河的自身努力下,馮長河家成為了馬延鄉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