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The party is over。

楊振寧張開左手向上抬起微微搖了搖,加重語氣補充翻譯: 什麼意思?盛宴已過。

雖然97歲高齡,楊振寧也只需一根柺杖就能走路,他坐在沙發上,柺杖斜放在腿邊。 臺下,坐滿了年輕大學生,一位男生站起來發問,臉上掛著憤懣、委屈與不解。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我的看法完全沒有改變。”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堅定的說明了他的態度。

這位高能所研一男生,從室友那聽到小道消息,現在楊振寧不反對建CEPC了,於是懷著激動的心情,搶到了一張楊振寧的國科大講座門票,想當面求證一下。 楊振寧第一句話,迎頭潑了他一盆涼水。 他不僅一如既往反對建超大對撞機,還勸這位男生儘早轉行,高能物理盛宴已過。

4年前就開始的“超大對撞機之爭”

4年前,針對CEPC該不該建,楊振寧,與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

前一陣子,任正非呼籲,要加強基礎教育,砸錢砸不出來科學家。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代最基礎的理論物理,恰恰把希望寄託在砸錢上面。 作為一個超級費錢的項目,CEPC環形周長100公里,保守估計就得

400億

第二期SppC(環形強子對撞機)耗資更是超千億。北京五環路全長98.58公里,這意味著,隧道可將整個北京主城區包在其中。

沒有理論預測,或者隨意調整預測,誰知道多大能級才撞得出來,花費成百上千億建造大型對撞機,只有0.001%的勝率,這還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的結果。

CEPC-SppC,這簡直就是物理學的三峽工程,高能所只是衝在前臺的馬前卒,背後強力推手,是國際超弦界。 從2014年開始,國際超弦界就組團來中國遊說超級對撞機項目,不幸的是,2016年他們遭到楊振寧的強勢阻擊,當年發改委十三五項目審批,CEPC只差一票未能通過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超大對撞機之爭“的劃重點

可能朋友們之前不瞭解“對撞機之爭”事件,在這裡可以暫且概括為4點。

1、對撞機耗資相當於一座三峽大壩,楊振寧是最堅定的反對者。作為一個超級費錢的項目,CEPC環形周長100公里,保守估計就得400億。第二期SppC(環形強子對撞機)耗資更是超千億。

2、國際超弦界與中國高能所是CEPC-SppC最主要的遊說力量。前者希望超級大型對撞機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如果項目不上馬,後者在剩下的歲月中將無事可幹。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3、縱觀全世界的對撞機,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已是強弩之末,別的對撞機能級太小,更加指望不上。全世界物理學家唯一的希望,都押在中國的CEPC-SppC的身上。

4、2015年6月3日,LHC將能量提升到接近設計峰值的13TeV,仍未發現超對稱粒子的跡象,99.999%的超對稱理論原始參數空間蕩然無存。即便中國花費成百上千億建造大型對撞機,只有0.001%的勝率。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2016年9月4日,楊振寧授權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署名發表他的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刷刷刷地連出七劍,劍劍穿心。

楊振寧列舉的7條反對理由,涵蓋了項目預算超支、影響民生經濟、擠壓其他科研經費、不能實現預期科學目標、即便有發現也無法實用、中國為歐美作嫁衣裳,以及展望物理學未來兩個發展方向。

第一個拿到諾貝爾獎的華人

大家都知道楊振寧是物理機的泰斗、巨匠,而楊振寧老先生的學術成就有多高呢?

楊振寧有十三項 “諾獎級別” 的成果: 2000年,《自然》評選人類千年最偉大的二十位物理學家,楊振寧位列其中。除他之外,其他人都是活在教科書裡的人: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 楊振寧是唯一在世的最偉大物理學家,沒有之一。

網上有一個比喻,物理學是這樣的:

阿基米德開鑿了一個山洞,可以住人。

伽利略覺得山洞太簡陋了,他挖了一個坑,想蓋房子。

牛頓包工頭,帶著開普勒胡克笛卡爾等一群小弟打下了地基。

後面幾百年,包括法拉第在內的一群物理學家蓋了一座看起來漂亮而完美的房子。 然後開爾文說房子蓋完了,大家都去住吧,已經完美了,物理學家沒事幹了,就是天怎麼不晴啊,頭上還有兩片烏雲? 結果烏雲的製造者麥克斯韋劈下兩道閃電,房子塌了。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麥克斯韋說,蓋尼瑪的房子,眼光能長遠點嗎?

「其實烏雲不是麥克斯韋製造的,但是麥克斯韋方程組預言了光速不變,作為物理學的老四,必須給他個霸氣的工作,也就是拆房子」

於是包工頭愛因斯坦出現了,他先帶領洛倫茲等小弟,蓋了一層樓「狹義相對論」,後來他小弟都不用了,自己往上一個人蓋了一整棟樓!這棟樓蓋好了沒裝修,後面的科學家,什麼史瓦西啊,霍金啊,都是在愛因斯坦這棟樓上搞裝修的,霍金大概裝了一面牆。

愛因斯坦同時代,普朗克,波爾,海森堡等人,哦,還有愛因斯坦,他們蓋了另一棟樓,也就是量子力學,這些人合力蓋的,沒有包工頭,這棟樓現在看起來似乎更牛逼。

而楊振寧,在這棟樓裡打了一個電梯井,用標準模型貫通了這棟樓。

這就是楊振寧先生在物理界的地位。他反對建造對撞機,當然有他專業考慮。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楊振寧曾吐露肺腑之言,國家強大,離不開青年人的強大

“我知道我的同行對我很不滿意,說我(的反對)是要把他們這行給關閉掉。可是這個對撞機要花中國200億美元,我沒辦法能夠接受這個事情。”楊振寧說。

作為第一位拿到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教授曾經說道:“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青年人的強大。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我國現狀:科技人才的嚴重缺失,而學生們卻少有科學課

對此中國科學院徐冠華說道:“當前,我國科技發展中最突出的是人才問題。人員總量雖然龐大,但世界級科學技術專家和戰略科學家嚴重缺乏。”

這也體現了我國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缺失,而我們都知道,現在很多學校開設過自然科學的課程,尤其在小學,經常會給孩子講述簡單的科學觀,和簡易的科學定律科學定理

等到了初中高中,科目的增加和作業的數量變多,科學知識早已被大家拋之腦後,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孩子對物理一竅不通。

當然也有小學的孩子對科學特別感興趣的,腦袋裡總是裝滿對世界的好奇,心中有十萬個疑問,奈何很少老師會耐心地解答,甚至還有不會教的科學老師。

給大家推薦這三本趣味科普的科學書,是非常適合孩子閱讀的科學系列叢書。生動有趣的故事,還有豐富好玩的遊戲,能夠無形地將科學知識轉換到孩子的腦海,讓他們知道科學無處不在。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字體大排版清晰,結合生活化場景,全綵插圖說故事,不會讓孩子感覺枯燥無味,利用瘦子和胖子同時落地的小故事,幽默又通俗易懂地表達自由落體定律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與學校課本不同的是,這3本書都是運用漫畫的形式來告訴孩子科學道理、定律,吸引孩子的目光,讓孩子從小就能打好科學、物理、化學的基礎,這就是起跑線上的理解性預習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89元3冊厚厚一摞的趣味科學書

,平均下來不到27元一本,這樣的科學知識,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不再為身邊最普遍的科學現象感到“無知”的震驚,家長們快來看看吧。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超大對撞機之爭”,完全沒改變4年前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