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標備課、達標上課、超標研課”丨中小學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標準”引領意識

最近,筆者先後赴城鄉不同層次的中小學與一線教師們進行交流,其中,談論話題最多的便是老師們在課程改革和實施方面的迷茫與困惑。常聽到某些校長苦惱地說,有的老師不願意多幹工作時,總是用一句"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師,我只要把課上好就行了"來拒絕承擔更多的育人工作任務。每每談到這個問題,筆者總要問老師們一句話:"你們備課、上課和研課時,看不看課程標準的要求?"

由於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多中小學教師在教學中,不管是備課還是上課,或者教研活動中的說課研課,依然還只是注重對課堂教學中課本知識的教學,而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不斷要求的課程標準的引領作用則很少提及,同時也淡化和忽視了課程實踐的內容。於是,老師們備課直接參考網絡資源或相關教參材料而不聚焦課程標準的情況比較普遍,上課效果也不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進行檢驗,聽課評課意見表達更不用課程標準去衡量。有的教師雖然從教多年,但很少系統地閱讀課程標準,導致課程實施過程中都是隻片面重視課堂知識講授,片面強調挖掘課本知識,而弱化對課程標準要求的綜合實踐環節的落實,即只重視"聚焦課堂"而忽視"放眼課程",沒有樹立全面立體的課程觀。

無疑,那些說"我只要把課上好,別的都不要讓我幹"的老師,顯然沒有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形成正確的課程觀,而是想用"聚焦課堂"的"靚詞",刻意淡化或拒絕"放眼課程"的課程育人行動。

“依標備課、達標上課、超標研課”丨中小學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標準”引領意識

本文作者王越群在基層作報告時與學員互動(資料照片)

課程標準始終在引領

筆者認為,新時代發展帶給每一位教師的強烈信號是,近20年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發展人——使受教育的學生成為綜合素質過關、適應未來國際競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建設者與接班人,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課程標準"的引領作用,幾乎就成為極端重要的"方向盤"。"課程標準"就是橫在課程改革與實踐過程中必須翻越的大梁,教師一定要有強烈的"課程標準"引領意識。

早在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佈後,為了實現"六個改變",即: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的現狀,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等,就以"課程標準"取代了幾乎所有人都習慣了的"教學大綱",使課程實施的目標由原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更加強調重視人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傳授。

並且,老師們還應該清楚,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實施教學,學校從此再無"第二課堂"和"課外活動"之說了,學校和老師的一切教育教學與實踐、各種校園文化及校外實踐活動,皆納入課程範圍了,而課程教學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的概念和範圍了。

之後,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更加強調了"課程標準"的引領作用。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又頒佈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在繼續強調全面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加大"統籌"力度的同時,更加強化了"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

今年,在《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等重大部署中,更是越來越深化和強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努力使素質教育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得到越來越有效的落實。其中,對課程標準引領課程教學實施的價值,表達得更加清晰,那就是今後所有考試將完全以課程標準與課程設置方案作為各類考試命題的依據,傳遞了深化課程改革就是聚焦課標引領的強烈信號。

課程標準需"三標"

當今教師一定要有強烈的"課程標準"迴歸意識,力爭做到"依標備課、達標上課、超標研課"。

"依標備課"——就是在備課過程中,始終要先按照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內容,將課本中的相關內容與課程標準的內涵進行對接,反覆研讀課標,對課本知識要求和課本之外的相關課程資源予以整合,尤其是對課堂教學中的課程目標落實要進行科學設計和準備,同時還要特別注重對課程標準要求的課程實踐予以落實,也進行合理的設計與準備,讓課程實施前的準備與設計,儘量做到"聚焦課堂,放眼課程",在備課中以課標為依據,形成豐滿而正確的課前教學準備方案。

"達標上課"——就是教師要按照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不僅要將課堂教學的每一課教學任務準確落實到位,達到課程標準的底線,而且還要把課堂之外的各種實踐環節落實到位,不能再有所謂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之說,要將校內外所有的課程綜合實踐環節,納入課程實施的體系之中,對此,教師尤其要正確處理好課程、課標、課堂、課本之間的關係,不能只把課堂教學做好而拒絕或應付承擔德育、社團、校本、文化等多樣的課程實踐活動,並在課程標準引領下,將課程實施之"準確的目標、靈活的方法、豐滿的內容、豐富的資源、有效的實施、多元的評價"等元素落實到位,樹立真正立體的課程觀,而不僅僅只是追求課堂上的熱熱鬧鬧和複製那些千篇一律的所謂"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超標研課"——就是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研究過程中,特別是在圍繞如何"上好課"而開展的各種備課、研課、磨課、說課等教研活動中,要充分將課程標準的內涵挖掘到極致,讓教師在課程標準引領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課程標準內在要求的理解,不能僅僅滿足於國家課程的開齊開足,還要做到與特色化的地方課程及多樣化的校本課程相呼應,形成在課程標準引領下的各學校獨特的課程體系,並逐步做到一課一課、一節一節地全部變成優質課,而不只是做好那些具有觀賞性質的"示範課"或"觀摩課",使課程教學的育人目標得以真正實現。

總之,教師要努力做到:無標不備課、無標不聽課、無標不評課、無標不說課、無標不上課,要努力按照課程標準把課程的目標完成好,而不能只滿足於在三尺講臺上把課本知識講好,既要聚焦課堂,更要放眼課程。


作者:王越群(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區域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

“依標備課、達標上課、超標研課”丨中小學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標準”引領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