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學寫:小學閱讀教學,要細讀文本,以“怎樣寫”為重

陸生作:一篇作文,就像一條河,它一定有源頭,一定有主幹與支流。搞清楚主幹和支流,再恰當地種上花草樹木,養上魚蝦蟹蚌,招來鳥叫蟲鳴,建些亭臺樓閣,便有了生態,風光無限,賞心悅目。

從讀學寫:小學閱讀教學,要細讀文本,以“怎樣寫”為重

陸生作老師把新作《分析第22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發給我。我學習之後,說幾點心得:


鏈接:

1.新作具體分析了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可資教師學習、參考乃至選用這四個“寫作特點”(人物出場、問答、因果和時間),為本課的“小練筆”服務。

他是怎樣“分析”的呢,請老師們自己看“新作”,會有認同點的,會有收穫的。

那麼,這四個“寫作特點”“超標”了嗎?如果有老師問起這個問題,我可能會納一下悶?——我辛辛苦苦分析了寫作特點,沒幹其他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超什麼“標”啊?

超沒超“標”,得看你拿了這些“寫作特點”怎樣去指導孩子習作的——那請移目一閱“新作”的最後一部分內容“

第5點:習作”。沒什麼把柄吧?

老陸,我估計沒什麼人會“挑剔”你的,放心吧。

2.大家也許不太瞭解,福建中學語文界是很重視“細讀”文本的,這在全國都比較出名;它與福建師大博導、我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孫紹振教授的倡導,大有關係。(不細介紹了)

我們讀老陸的這篇文章,不覺得這就是在細讀文本嗎?

小學閱讀教學的實質,是以課文為範文,指導小學生怎樣閱讀,怎樣從讀學寫;所以,教學前認真備課是肯定的。

那閱讀教學的“備課”備什麼呢?可以這樣回答,也可以那樣回答;這裡,我想這樣說:備課就是看看作者“寫什麼,怎樣寫”;為此,我們須要“細讀文本”。

老師們,為教好每一篇課文,請像陸老師那樣“細讀文本”,並持之以恆,把它練成一項教學基本功。

3.從大的方面講,小學語文課程就是教小學生學“讀·寫”,對此我簡單說幾句話:

“聽、說、讀、寫”,我們曾經稱之為“小學生四大基本功”,也可以稱之為一個人的“四大語言能力”。

“聽、說”,這是口頭語言能力;“讀、寫”,這是書面語言能力。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相對而言,我們應以書面語言能力訓練與培養為主,口頭語言能力為次。(道理此略)

閱讀教學“寫什麼”與“怎樣寫”這兩大塊,有哪塊“為主”的嗎?

有!

請記住:閱讀教學必須以學習“怎樣寫”為重!(道理此略)

老朽黃浩生沒資格這麼大喊大叫。

原杭州大學朱作仁教授,曾這麼強調過;當前研究小語最知名的吳忠豪教授(上海),也這麼強調過。不信,你們自己查資料去!

——這也是我理直氣壯地,向老師們薦閱陸生作老師的這篇短文的理由之一。

總結語:要細讀文本,以“怎樣寫”為重。

拜拜!

福州老朽 黃浩生

2019年11月21日

學生習作《讀書故事

談到讀書,我會想到兩個人,一個是周恩來,一個是我們班的那位同學。

周恩來曾經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班的那位同學,也很熱愛讀書,可以說嗜書如命。無論什麼書,他都很喜歡看。數學、語文書他只要一看,一讀,就能都背下來。

記得有一次,他在上課看書,結果被老師發現了。但他雙手捧著書,緊緊地摟在懷裡,還哭著說:“不行,老師您不能拿走,我下次再也不看了。”因為他實在太愛看書了,所以老師就原諒了他。

轉眼間,到了三年級,他已經成為了我們班的學霸。他數學、語文都能考第一,但是他沒有驕傲,反而更加熱愛看書了。我有一次去他家玩,發現他的家裡都是書,比我家要多三四倍。而且,書架上還掛著一張有周恩來畫像的日曆,上面印著一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還說:“我們應該像周總理學習。”

現在,已經到了五年級,他在外得過特別多的獎,還得了杭州市作文大賽第三名。但他依然沒有驕傲。

他就是我們班的張三同學。

我覺得,我們要向他學習,努力讀書,不驕傲,心裡有一個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