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教育空間會有什麼不同?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有著怎樣的變化?技術在教學中充當怎樣的角色?關於未來教育,拋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能激發起深思和熱議。在2019搜狐教育盛典期間,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蔣裡、楊東平、芬蘭駐華大使館教育參贊 Mari-Anna Suurmune、劉堅等教育大咖圍繞“未來教育”、“教育創新”、“人工智能與教育變革”等話題進行了分享。


1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談未來教育


顧明遠: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世界,也在改變著教育。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媒介獲得信息和知識。因此培養學生的目標要改變,21世紀學生必須掌握四方面的技能:思維方式: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決策和學習能力;工作方式:溝通和合作能力;工作工具: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能力;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職業以及個人和社會責任。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

此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而這些的基礎就是學生是教育的主體。

朱永新:只有當教師、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教育才能達到最好的狀態

學生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只有當教師、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教育才能達到最好的狀態。應該讓更多人拿起書來和最偉大的智慧對話,真正擁有閱讀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精神生活帶給他的寧靜和幸福。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

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開卷有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把有限的時間讀真正的好書。

其實教師最需要專業性,因為教育是人類最複雜的事業,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教師專業性不夠。

鍾秉林:辦好一所學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依靠金錢堆砌

現在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從過去的“上學難”轉變為“上好學校”難,要解決這個主要矛盾的唯一途徑是拓展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能夠辦好每一所學校。

但辦學校、發展教育,要遵循內在的規律辦好一所學校需要長期的積累,厚積薄發。辦一所好的學校,需要硬件條件、管理水平的改善是遠遠不夠的。辦理好一所學校的關鍵是需要精良的教師隊伍;需要教師堅持教學育人,學校要形成優良的辦學傳統、校園文化、校風學風。

一所學校鮮明辦學特色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用金錢、物質在短時間內堆砌出來,這些都需要一個長期積累、厚積薄發的過程。

我國教育今後的發展還要提高質量意識,把主要精力放在推進學校的內涵建設上,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所謂的內涵發展的核心就是要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發展更加公平、優質的教育。

2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談教育創新

楊東平:我們的“教育身體”還沉浸應試教育的迷霧中難以自拔

雖然我們已經生活在互聯網和智能機器人的時代,但是我們的“教育身體”還沉浸在一個世紀以前的科舉教育傳統之中,在應試教育的迷霧中難以自拔,這個矛盾非常深刻、非常尖銳。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

中國完成這種教育的更新比西方更為困難,中國教育有兩個西方教育所不具備的因素:一個是1300年曆史的科舉教育傳統,一個是具有70年曆史、移植蘇聯模式的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這正在成為我們走向明天最重要的障礙。

近幾年,在中國出現了許多創新型的小規模學校,學校系統的重組或者重建,只能按照互聯網文化的方向往去中心化、多樣化、分散、共享、自主的方向演變。

劉堅:好的、創新的教育成果需要有三個拒絕

什麼是好的、創新的教育成果,我認為需要提出了三個拒絕,第一,就是拒絕應試教育的成果,中國不缺應試教育,中國不缺用紙筆能夠表達學生成長的教育,紙筆成果表達之外才是我們所缺乏的;第二,要拒絕單純以儀器設備為主導的成果,不是不要儀器設備,而是儀器設備要服務於解決教育教學的內涵。第三,拒絕以寫書、寫文章、發表學術論文為標誌的成果,因為我們發現如果這樣,成果主要的創造者、主要的持有者就會更多關注於發表文章本身,而不是關注於教育實踐的改進。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

現在體制內的變革已經達到了天花板,沒有空間了,只能依靠體制外的力量來變革現在的教育。教育創新需要核心素養引領,社會力量參與,公益精神滋養。

Mari—Anna Suurmune:從小就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讓他們熱愛學習、終身學習

稍顯落後的PISA排名並不會引起芬蘭對教育政策、理念的改變。人工智能會影響教育行業,進而對所有人產生影響。而在目前一切都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學生也要學會“如何學習”。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芬蘭駐華大使館教育參贊 Mari—Anna Suurmune

對於只有550萬人口的芬蘭來說,人是最為重要的資源,所以需要為其提供最為優質的教育。目前,芬蘭也在對各個層級的教育進行改革,但是一些核心價值如為所有人提供優質、公平和免費的教育是要貫徹不變的。另外,我們要從小就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讓他們熱愛學習、終身學習。

3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談人工智能與教育變革

蔣裡:“AI+機器人技術”最終會改變教育

前一段有一個詞“996”被炒得比較火,“一個星期六天,一天9個小時”,然而機器上工作能做到的可能不是“996”,而是007,從第一天零點,到第二天零點,一週7天不休息。

在未來的10到20年,美國現有工作的47%會受影響被代替掉,中國這個數據是77%。現在上小學的孩子們等他們長大以後要從事的工作有65%現在還不存在,這給教育系統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原因是不知道靶子在哪兒。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裡

我們不應該與機器人在它擅長的領域競爭,做計算算得比計算機快仍然沒有意義,首先你不可能快過計算機。另外,不要把學生當成機器人訓練。

人工智能思維(AI THINKING),包含三方面:瞭解人工智能運行模式;把自己和人工智能機器人區別開來的能力;與人工智能機器人協作的能力。不管你做什麼,都得有人工智能思維。

我們有必要讓學生提前15—20年接觸到世界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設計思維,點燃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這樣他們才能成為面向未來的人才。只有用最先進的技術與內容才能夠點燃他們積極學習的火焰。

楊東平:教育技術是在顛覆應試教育,還是提供更加精緻的應試教育?

如何用人類智能駕馭人工智能是這個時代最嚴峻最現實的挑戰之一。在技術和教育的問題上,我們應該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強烈的人文主義的立場,追求“不被科技神話所支配的學校和社會”。

學校教育應當從知識傳授向知識社會的建構轉變,通過新技術構建新的學習方式、新的社會關係。互聯網是一種文化,它的開放性、互聯、共享、去中心化等等,這些價值真正可以用於改變教育。

賈積有:每個老師每個學生都在使人工智能技術

語言技術包括語音文本處理和語言教學結合已經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每個老師每個學生都在使人工智能技術,這就是信息技術對於教育的革命影響一個最重要的體現。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主任賈積有

人工智能有很多應用領域,搜索引擎是這個領域重要的體現,搜索引擎已經成為老師必備的工具,從早期基本能力的教學,到某個知識領域的搜索,這是人工智能對教育最重要的影響。

盧宇:人工智能結合腦科學研究會產生本質性的變革

近期來說,人工智能對教育的變革是對老師繁重的任務進行減輕,例如把老師圈在屋子裡批改考研試題,這是多麼無聊的事情,完全可以用機器方式的學習來做,而且做得比較準確。長遠來看,我們本質上對人的認知,對於大腦的認知,其實幾乎還是黑箱狀態,人工智能結合腦科學方面如果能在未來有成果,會產生本質性的變革。

4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談未來學校

夏青峰:未來學校需要“生長”而不是“重建”

對於未來學校,我特別喜歡“生長”這兩個字,我不喜歡“重建”,作為學校的實踐者,我不能天天喊重塑,一定是想生長,一定是不斷基於問題、基於目標不斷去改變。我們無法確定重建的方向就一定是對的,萬一失敗了,學校裡那麼多孩子誰來負責?學校的改革實踐,一定想方設法思考改革的方向到底對不對。所以我小心翼翼帶著孩子向前走,心中想創新,但是我不會說要創新。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

此外,作為校長和老師,我們一定要幹自己最專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技術和教育中間最缺的是什麼?在孩子的人文、價值觀、情感、思考力、創作力方面實現“平衡”,這是教育工作者擅長的。

馬駿:在使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也要“留一塊黑板”

十年前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中西合璧揚長避短,現在我認為一定是體制內和體制外聯起手,共同推動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因為兩者各有各的優勢。

信息技術、大數據讓學校的管理更加科學,給我們帶來很多幫助,但是也給老師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而且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在信息技術引進學校過程中,不是所有的課堂都能適用。現在年輕老師對信息技術過分依賴,所以我們也提出要“留一塊黑板”。

聽顧明遠、朱永新、鍾秉林暢談未來教育是一種什麼體驗?

北京市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

去年我們做PDC項目時,孩子們提出來“未來可能有這樣一所學校”,沒有圍牆,沒有固定的教室,我們可以跨越空間自由地學習,沒有固定的課本,沒有老師,我們自己來當老師,我們的創意是最好的學習的題材。我覺得這才是孩子們想要的未來學校。

王熙喬:教育的發展需要提供優秀的教育者能夠發育起來的環境

探月學院將教育分成三個類型,對象是學科的“學科學習”、對象是問題的“項目式學習”以及核心素養和哲學的學習。教育的發展需要提供優秀的教育者能夠發育起來的環境。

韓東:孩子的生長需要養分和環境,也要進行“光合作用”

孩子的生長和植物的生長是很相似的,需要養分和環境,也要進行“光合作用”,自我生長。所以一土的課程體系就像“樹”,根基是核心素養的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