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定增方案出爐!中央匯金擬認購600億股“馳援”恆豐銀行

繼今年8月恆豐銀行市場化改革取得進展之後,該行“脫困”之路更進一步。12月18日,恆豐銀行官網發佈公告顯示,該行擬非公開發行1000億股普通股股份。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央匯金”)擬出手認購600億股。中央匯金入股之後,將重塑恆豐銀行的股權結構,該行的股東座次也面臨著洗牌。

千億股增資方案出爐

公告顯示,恆豐銀行當日召開201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恆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方案》等議案。根據方案,中央匯金擬認購600億股,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金融資產”)擬認購360億股,新加坡大華銀行和其他股東擬認購40億股。相關方案尚待銀保監會核准。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這三家戰略投資者中,中央匯金和山東金融資產均為首次投資恆豐銀行,新加坡大華銀行持有14.75億股股份。

同日稍晚時間,新加坡大華銀行宣佈其於當天簽訂認購協議,並且透露了增資定價信息。公告顯示,新加坡大華銀行以每股1元的價格認購恆豐銀行18.614億股,在增資和該認購完成之後將持有恆豐銀行約33.36億股。新加坡大華銀行表示,此次認購是恆豐銀行1000億股增資行動的一部分。增資、認繳等事項需經過中國銀保監會批准。

股東座次將洗牌

資料顯示,恆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其前身為1987年成立的煙臺住房儲蓄銀行,於2003年改製為恆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18年11月末,該行在13個省市設立一級分行16家,直屬分行2家,二級分行32家,共有分支機構339家。

此次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後,恆豐銀行的股權結構將發生鉅變。由於恆豐銀行暫未披露2018年年報,根據該行今年1月3日在中國貨幣網披露的2019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恆豐銀行股本金總額約112.09億股。

若此次增資擴股方案得以順利進行,恆豐銀行股東座次也將發生重要變革。據今年1月3日該行同業存單發行計劃披露,煙臺藍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恆豐銀行約23.08億股,佔總股本比例20.59%、新加坡大華銀行持有恆豐銀行近14.75億股,佔比13.16%,分別為該行第一大和第二大股東,上海魯潤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佐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廈門福信銀泰投資有限公司分別為該行第三、四、五名股東。

若按目前披露的增資股份推算,中央匯金成為恆豐銀行第一大股東;山東金融資產將成為該行第二大股東;新加坡大華銀行將為第三大股東。

戰略投資者的引入,會給恆豐銀行帶來哪些影響?據恆豐銀行有關人士稱,山東省財政廳作為省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代表,通過山東金融資產入股恆豐銀行。發行股份方案尚需經監管機構批准,該行已經啟動報批程序。此次市場化改革完成後,恆豐銀行資本實力將顯著增強,流動性穩健充裕,資產質量向好,監管指標達到優良。

“重生”之路

雖然身為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之一,但在恆豐銀行近幾年的發展歷程中,卻總是出現風波,尤其是該行兩位董事長接連被查引發的市場關注。

2014年,該行原董事長姜喜運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2017年,姜喜運繼任者蔡國華也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隨後,恆豐銀行領導班子迎來“大換血”。2018年6月,王錫峰正式擔任恆豐銀行行長,同年8月,恆豐銀行董事長陳穎的任職資格獲核准。今年,恆豐銀行又先後迎來沈健、聶大志和鄭現中三位副行長。

除了董事長接連被查,恆豐銀行年報“難產”在股份制銀行中實為罕見。截至目前,該行仍未披露2017年、2018年年報。

根據該行2019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恆豐銀行的資產質量不容樂觀,截至2018年9月末,該行資產總額為10472億元,較2017年末縮水21%;不良率為2.98%,較2017年末上升1.18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較上年末下滑53.4個百分點至188.2%,資本充足率為12.98%。

而在包商銀行被接管之後,市場傳言恆豐銀行將被建設銀行接管。對此,該行5月24日緊急發佈公告稱,“有關我行與建設銀行的報道嚴重不實”。6月9日,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因案件查處和改革重組等因素,恆豐銀行暫未對外披露年報。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恆豐銀行綜合改革,正在加快推進相關工作。這一改革於8月初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央匯金將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恆豐銀行。

隨後,10月初,恆豐銀行變更註冊資本的申請獲得監管批准,銀保監會同意該行將註冊資本由16.9億元增加至112.10億元。在分析人士看來,恆豐銀行增加95.2億元的資本金,或為引入戰略投資者做準備。

在管理薄弱、年報失約等一系列動盪之後,新戰略投資者的加入可謂“雪中送炭”。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表示,戰略投資者的加入,給恆豐銀行注入流動性,特別是注入信用,來恢復恆豐銀行的業務正循環。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呂隨啟指出,如果發行成功,恆豐銀行可以獲得更多融資,為將來IPO奠定基礎,從而為進一步擴張創造了條件。未來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超常規擴張,提高盈利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吳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