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民政:落實“三個聚焦”精準提升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的溫度

特困人員是困難群眾和兜底保障對象中最困難、最脆弱、最需保障的群體,做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直接體現,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直接體現。當前,脫貧攻堅到了攻城拔寨、決戰決勝的階段。山東立足新形勢,牢記初心使命,貫徹“三個聚焦”,按照“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部署,織密扎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聚焦特困人員關切,因人施策開展多維救助,探索用新視角看工作、新手段抓落實、新辦法解難題,著力提升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水平。

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行動

傳統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與城市“三無”人員救助制度統一為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後,制度更加完善,運行更加規範,標準更加科學。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是堅持共享發展、保障基本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舉措,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重要內容。針對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中存在的標準制定不科學、照料護理服務水平不平衡、照料護理能力不足等問題,今年,山東省民政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有關工作的通知》,對科學確定、做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調查、全面規範簽訂照料護理協議、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實施掛圖作戰、倒排工期。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全省民政系統聚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中的不足和問題,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9月初,省民政廳召開社會救助工作會議,部署工作、交流經驗,形成上下同頻共振、各地趕學比超的良好氛圍。10月底,省民政廳評選了一批全省社會救助領域優秀創新實踐案例,發揮典型引領作用。11月初舉辦業務培訓班,提升基層政策執行能力。

狠抓政策落實,實施精準救助

抓好動態管理,做到底數精準。底數精準是精準救助的基礎,也是做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的“生命線”,必須持續抓好動態管理。一是摸清“保障”的底數。山東省民政廳指導各地開展全面摸底排查,確保符合條件的對象及時納入供養範圍,防止“漏保”。9月,根據《民政部財政部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深化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導各地對農村低保中的老年人、殘疾人和兒童等重點人群進行排查,對符合特困人員認定條件的及時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糾正不尊重個人意願將特困人員人為納入低保的做法,防止“錯保”。二是摸清“自理狀況”的底數。省民政廳指導各地依據自主吃飯、穿衣、上下床、如廁、室內行走、洗澡能力等6項指標逐人開展自理能力評估,各地多數通過購買專業機構的服務來進行評估,對特困人員實施動態分類保障。三是摸清“供養需求”的底數。逐人排查,瞭解特困人員供養需求,全面掌握本轄區分散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

科學確定保障標準,做到分類救助精準。山東省民政廳指導各地科學制定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其中基本生活保障標準不低於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探索建立照料護理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照料護理標準根據自理狀況分三檔確定,濟南等5個市還將照料護理標準與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掛鉤,部分市與居家養老服務標準掛鉤。今年,山東還將提高社會救助標準與人均消費支出掛鉤,提高特困人員省級補助標準並列入了省委“民生20件實事”之中。

提高失能人員集中供養率,做到目標精準。圍繞到2020年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不低於50%的目標,山東省民政廳指導各地多措並舉,統籌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個手段,著力提高集中供養能力,確保“願進全進”。省民政廳指導各地加大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設力度,著力提升照料護理水平。同時,充分利用社會救助購買服務機制,購買公辦、民辦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服務,經費不足部分由財政負擔。去年,省民政廳、編辦、財政廳、人社廳聯合出臺《關於積極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的實施意見》,將特困人員自理能力評估、照料護理、康復訓練、送醫陪護和特困供養機構託管等明確寫入了文件,省財政廳據此完善了購買服務目錄。

優化服務流程,強化精準監督。一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委託下放審批權。今年9月,山東省民政廳下發了《關於推進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的指導意見》,試點將包括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審批權在內救助審批全面下放到鄉鎮(街道),進一步優化簡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提高救助效率。二是實現了信息化動態管理,做到“一數一源”。開發全省社會救助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將特困人員的信息全部錄入系統,實現了業務網上辦理。特困人員數據與財務臺賬、財政系統實現了數據對接,實現了“一數一源”。三是強化監督,確保落實。在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專項問題整治中,把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落實情況、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情況等作為重要內容,推動政策落實。省民政廳指導積極探索建立“特困人員服務卡”制度,在分散特困人員家中懸掛服務卡,內容包括自理狀況、補助資金數額、照料護理責任人、縣鄉兩級監督電話等,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對不履行或履行不到位的要及時更換監護人。特困資金通過財政惠農“一本通”社會化發放,防止資金“跑冒滴漏”。

細化照料護理,提升救助“溫度”

分散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是當前社會救助工作的短板、弱項和風險點,照料護理工作是短板中的短板,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堵塞漏洞。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山東省民政廳對各地提出分散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五有”的要求和標準,即一要有照料護理協議。全面簽署縣級統一格式的照料護理協議,明確鄉鎮(街道)、村(居)、照料護理人和特困人員的責任。二要有服務標準。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生活照料、衛生保潔、衣物換洗等具體服務標準,明確服務項目、權利義務等,將服務制度化。三要有定期巡訪。各地要明確鄉鎮幹部、村(居)幹部、社會救助協理員等定期入戶巡訪頻次,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及時瞭解並協調解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在基本生活、住房安全、疾病治療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四要有動態管理。針對特困人員自理狀況、集中供養需求等動態變化情況,及時調整供養標準和服務內容,對失能特困人員及時動員入住機構。五要有應急預案。針對特困人員群體多為鰥寡孤獨的情況,制定突發走失、突發疾病等情況的應急預案,防止衝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的事件發生。

圍繞落實“五有”的工作目標,各地統籌使用好“政府”和“市場”兩種手段,整合現有資源,積極探索切實有效的辦法。一是縣級統籌照料護理費用統一購買服務。如鄆城縣打造“沒有圍牆的敬老院”,購買專業服務配備車輛和人員,為全縣6000餘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菜單式”服務;莒縣購買專業服務,對分散特困人員根據自理狀況提供每月17-50小時不等的護理服務,做到全過程監督。二是縣級安排專項經費購買專業服務。如青島市黃島區和濰坊市峽山區,將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作為重點對象納入當地養老服務平臺,黃島區提出了“六助”的服務標準(助餐、助醫、助潔、助浴、助樂、助急),推動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護理工作的“六化”運作(市場化、多樣化、網格化、智能化、專業化、標準化)。三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服務。青島市城陽區組建社工“海鷗服務隊”,寓意社工像海鷗一樣圍繞在特困人員身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榮成市統籌社工、志願服務資源,做到“有序參與”;昌邑縣調動社會力量開展“嵌入式服務”,讓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感受服務的溫度。此外,山東省級財政今年安排1.6億元資金,支持基層開展“農村幸福院+週轉房”試點,為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等老年人提供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