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咸丰年间街头小人物肖像,有轿夫有保姆有鞋匠


晚清的轿子与轿夫。随着社会的新陈代谢,过去的人物统统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好在近代以来有了摄影技术,照片可以让瞬间成为永恒。今天,小编为大家推送一组160多年前的老照片,展现咸丰皇帝统治下的百姓形象。

给洋人看小孩的保姆。照片里的人物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有鞋匠、有保姆、有车夫、有小商贩……他们在街头忙忙碌碌,艰难地维持着家庭生计。以前有人说清朝底层百姓麻木不仁,你看这些照片所记录的人物形象和表情,能印证上述说法吗?

两位衣着整洁的女仆。在此给大家着重交代,这些照片来自英国人瓦彻的收藏,一部分是他本人拍摄的作品,另外一部分是他的朋友威廉·乔斯林、罗伯特·塞拉等人拍摄的。当时瓦彻在上海的一家银行工作。

1859年10月,卖茶壶和陶器的小贩。

1859年4月,这名男子因殴打洋人而受到惩罚。这种刑罚叫戴枷示众,犯人脖子上套着数十斤重的枷板,在人口密集的街头受刑;既惩罚“身”又惩罚“心”,既有肉体痛苦又有精神羞辱,很严酷、很不文明。戴枷示众少则三五日,多则半年,《大清律例》根据不同情况有明确规定。

1858年,卖小吃的流动商贩。这名商贩扛着他的食担走街串巷,边走边叫卖,据说叫卖声声调抑扬,响彻里巷,曾有人专门撰文回忆过“叫食担”场景。有了顾客要买,他随时停下。食担的一侧是锅灶,一侧是碗筷调料,总重量接近百斤,扛在肩上走来走去很不容易。

推独轮车的车夫。独轮车在清朝民间应用非常广泛,既能坐人,也能拉货,灵巧轻便。不过,要平稳地推着它行进,需要一定的技术。这位车夫的面部拍虚了,因为那时候的照相机曝光时间长,人只要有移动,难免就虚化了。


挑扁担卖点心的商贩。这张照片诠释了什么叫“小生意”。他用扁担能挑多少东西啊?木桶里的点心就算全部卖完,又能赚几个铜板?但是对小家小户的底层百姓来说,赚几个铜板贴补家用,也是好的。

1859年,卖笛子的商贩。这也是一个简单的小生意。

街头鞋匠。现在在大城市里,很少看到鞋匠了,谁的鞋子穿破了,懒得拿去修补了,直接扔掉买新的。但在生活水平落后的时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一双鞋子的必然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