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澳門事事“順”馬家盼為國做更大貢獻

20年來澳門事事“順”馬家盼為國做更大貢獻

馬有禮

20年来澳门事事“顺”马家盼为国做更大贡献

馬有禮與父親馬萬祺先生像合影

2014年澳門迴歸15週年前夕,本報就曾專訪過澳門馬氏家族第二代掌舵人、馬萬祺先生的兒子、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先生。到了2019年澳門迴歸20週年之際,馬有禮先生再次接受了本報專訪。

採訪地點依然安排在澳門中華總商會總部,馬有禮的辦公室和五年前相比沒有太大變化,房間裝飾風格簡樸,唯一的“裝飾物”便是在書櫃上堆放著滿滿當當的文件資料。

馬有禮今年已71歲,頭髮花白了一些,但精神依然矍鑠,說起話來中氣十足。馬有禮喜歡戴亮色的領帶,採訪當天他就佩戴了一條淺粉色領帶,看上去格外有活力。相比五年前,老先生的工作似乎更忙了,身兼數職的他頻繁出現在各大活動會場之中,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葡商貿交流等事務而四處奔走。但對於馬有禮而言,他只是在為澳門服務,“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馬有禮說,若用一個字來形容澳門的發展,“順”字或更合他的心意,因為20年來,澳門不論是基本法制定還是迴歸後的發展都非常順利;而對於家族的期盼,他則用“洋酒”做比喻,就如酒是越陳越香,馬氏家族的“品牌”也始終堅持馬萬祺先生“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理念,“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也可以將愛國愛澳、樂於助人的品德延續下去”。

談澳門迴歸

澳門人幸福指數很高

廣州日報:您怎樣評價澳門迴歸20年來的發展?

馬有禮:澳門在迴歸以後的發展都是不錯的。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最早的飛速發展是在2003年,當時國家出臺了澳門自由行的政策,且隨著澳門博彩業的開放,讓澳門的整個經濟都發展了起來。隨著國家繁榮發展,澳門得以避開來自外界的經濟風波影響,一直得以穩定發展。以澳門的財政儲備為例,起初澳門的財政儲備只有70多億澳門元,現在卻有了6000多億澳門元,這足以支撐澳門抵禦較大的國際金融風險。

澳門在迴歸祖國20年來,僅在民生方面就得到了很大改進,對於民生的投入非常多,讓居民如今能夠安居樂業。此外澳門的醫療系統也非常好,老人生病有保障,對於癌症等重大疾病患者,政府也有相應補貼。另外在教育方面,受國家的照顧,澳門的年輕人如今考入內地重點大學的比率也很高,這也為澳門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整體而言,澳門人的幸福指數是很高的。

廣州日報: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澳門迴歸這20年的發展,您認為是什麼?

馬有禮:我認為用一個“順”字來形容澳門比較合我心意。首先,澳門的基本法制定就比較順利;澳門迴歸祖國的歷程也很順利;而回歸後,澳門也遇到過幾次較大的國際金融風波或是災害事件,但在祖國的幫助下,都得以一一化解、轉危為安;如今,澳門人民生意順、生活順、通關順,所以“順”字最為貼切。

談粵港澳大灣區

三方合作才能成功

採訪當天,全國政協前去澳門調研考察,馬有禮透露,此次考察的內容就是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馬有禮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粵港澳三方精誠合作,才能走向成功。

廣州日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您認為澳門應如何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馬有禮:就我個人的感覺,從政治、經濟、學術等角度來說,凡是將兩種具有不同優勢的事物合起來的行為,一定是能夠產生較佳效果的,1+1的結合,一定是大於或等於2的。像澳門與內地就是這樣的一種結合,澳門本身是一個自由港,但它沒有充足的土地和更豐富的機緣,內地則是市場較大,土地充足。

我個人認為兩者想要更好地融合,可以先在橫琴嘗試一下,在制度上加大突破,將人流、物流等各個要素梳理得更為順暢一些。把橫琴作為澳門經濟多元化長期發展的切入點及大灣區發展的一個自由港,其意義不可估量。我和家人是積極支持大灣區建設的,目前主要在橫琴建設中葡商貿中心和東西匯項目,都是面向葡語系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服務和建立經貿關係。我認為,今後還要與廣東省加強聯繫和溝通,粵港澳三方精誠合作,大灣區的建設才能走向成功。

廣州日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明確了澳門經濟需“適度多元發展”。作為中華總商會會長,您認為澳門應該怎麼做?

馬有禮:經濟適度多元化一直以來是國家交給澳門的任務,特區政府也一直在想辦法。目前相對來講,澳門在會展、旅遊等方面都發展得比較好。如今內地的很多行業、企業也都鼓勵澳門青年去內地學習考察,而最近橫琴方面也在加大力度支持年輕人的創業發展。

為了配合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澳門中華總商會也特別設立了“澳門中華總商會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委員會”以開展有關工作。近年已先後多次組織本會理監事、團體會員代表到廣州、深圳、佛山、中山、江門等市進行參觀考察。

但總體而言,澳門地小,其實不能做太多產業,就像生物醫藥產業,只能去內地尋求發展。澳門現在發展比較好的可能還是會議展覽、食品工業等方面的產業。澳門年輕人也應以新思維融入大灣區,而不僅僅侷限於澳門,應把握機遇積極爭取投身內地的知名大企業,吸取經驗、自我增值,切忌盲目創業。等他們掌握一定的營商之道後,再配合投資環境進行創業,才更易獲得成功。

談家國情懷

盼為國家做更大貢獻

廣州日報:馬氏家族一直以來都有愛國愛澳的傳統,您在這方面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馬有禮:愛國愛澳是澳門的主流價值,所有澳門人都有這樣的傳統,不止是我們家族。我們經常給孫輩講述歷史,特別是澳門的故事,告訴他們澳門過去是怎麼樣的,現在是怎麼樣的,新中國是怎麼成立的,經過了哪些風波才取得現在的成就。

澳門與內地是休慼與共的,與內地互相支持,比如內地發生汶川地震,我們會去幫助;澳門受到“天鴿”颱風的重創,也是內地及時伸出援手。另外還包括內地的一些扶貧工作等,我們中華總商會也有派出年輕人去內地協助。

最近我參加了澳門街坊總會舉辦的一個會議,就跟大家講到澳門20多年來,是怎麼解決飲水問題的這個案例。1958年底,澳門遇到飲水難題,當時是何賢先生與馬萬祺先生聯同澳門各大社團代表,向當時的廣東省政府請求協助解決,當時正是因為內地修建了水庫,解決了澳門人飲水的燃眉之急。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雖然澳門與葡語系國家有交往,但是並沒有很好的固定飲水解決方案,所以很難發展起來。內地尤其是廣東,不光幫澳門解決飲水問題,還解決了副食品、蔬菜等諸多問題。澳門與廣東聯繫非常緊密,從供水、供電、供澳食品等民生保障,到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科教人才等方面都有合作。

廣州日報: 未來馬氏家族還將怎樣為國家發揮更大的能量呢?

馬有禮: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在按照國家交代的任務來發展,比如國家交給我們的三個任務,第一個是做葡語系國家的平臺。很早之前我爸爸就與葡萄牙建立了密切的聯繫,現在到我這裡已經有三代的關係了,大家彼此很信任。

另一個是促進“一帶一路”的建設。我爸爸從抗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時期,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非常好的關係,尤其是東南亞國家。

第三個就是改革開放時期與內地的合作。我們目前已經與內地很多企業合作得非常好。將來中華總商會還將繼續發揮能量,與內地企業一同謀發展,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廣州日報:您對自己的子女有何期待?

馬有禮:按照我爸爸的理念,就是“取諸社會,用諸社會”,起碼他們要做一個好人。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也可以繼續將愛國愛澳、樂於助人的家族傳統延續下去。

記者手記

薪火相傳的愛國家族

採訪當天,馬有禮正準備迎接全國政協的考察調研。雖行程匆忙,但他依然謙謙有禮地特意為本報記者騰出時間接受採訪。採訪聊到的話題很多,從馬有禮的樸素言語中,便可感受到一個澳門人的澳門情、國家心。

作為澳門迴歸的親歷者,馬有禮不止一次地向媒體回顧澳門迴歸當日時的場景。彼時,馬有禮的父親、澳門著名愛國人士馬萬祺先生作為中方代表團之一參與交接儀式。而作為候任澳門行政委員會委員的馬有禮,當時正驅車前往參加澳門特區政府成立大典,路上看到澳門警察已換上新警徽,馬有禮笑言,當時的他便深感“歷史的責任要落在我們身上,一定要幹好這件事”。

20年過去了,馬有禮隨著澳門的發展也經歷了多番成長。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於1988年便成為第七屆廣州市政協委員,隨後他又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一方面協助父親馬萬祺做好視察工作,一方面又擔任澳門中華總商會職務,負責處理對外工作、宣傳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吸引港澳及海外資金到內地投資。

現在的馬有禮,既是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港澳臺委員會副主任、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同時也是澳門明德慈善基金會會長、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等。他始終關注著民生領域,從教育、醫療到基礎設施建設等,結合國家大政方針及社會熱點,積極獻言獻策。

此前,馬有禮曾深情撰文,寫下過這樣一段話:“父親養育了我們9個兒女,都算事業有成,在各自的崗位服務國家、服務澳門。其中不少是政協委員。我的3個兒子也分別是遼寧、山東、廣東省的政協常委或委員。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忘父親的教誨:愛國愛澳,薪火相傳。”而馬氏家族,確實是一直都在這樣做。

過去,馬萬祺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牽掛內地民眾的生活和福祉;如今,輪到馬有禮身體力行關心內地,熱愛慈善事業與扶貧。當年馬萬祺先生曾獲得象徵澳門勳章最高榮譽的“大蓮花”勳章;如今在澳門特區成立20週年之際,馬有禮則獲得了“金蓮花”榮譽勳章,這是澳門勳章制度下的第二高榮譽。

在談及受勳的感受時,馬有禮如是說:“我為澳門服務幾十年,盡心竭力,只是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