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英國女藝術家瑪吉·漢布林(Maggi Hambling)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當代藝術圈有重要的影響力,她是英國國家美術館任命的首位駐館藝術家,也是少數幾位在大英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等地舉辦展覽的在世藝術家之一。英國查爾斯王子、 作家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英國桂冠詩人卡羅爾·安·杜菲(Carol Ann Duffy)等名人是漢布林的忠實粉絲。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 瑪吉·漢布林肖像


今年春天,瑪吉·漢布林的中國首次回顧展“美即驚駭之始:瑪吉·漢布林的繪畫藝術,1960 -”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美即驚駭之始”巡展至廣東美術館,在北京展覽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無論是展覽作品、展陳策劃,以及視覺體驗和觀展感受,都更加細緻和完整。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清晨,浪的衝擊》(Wave Crashing, Early Morning),122x170cm,2017年


在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前任館長、英國國家美術館前任館長、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首席執行官查爾斯·索馬里茲·史密斯(Charles Saumarez Smith)與漢布林於1994年相識,時任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館長的史密斯當時就十分欣賞漢布林的作品,現在依然如此。他說:“她的作品朝氣蓬勃,繪畫感強烈,力度十足,對人物個性充滿關懷,正如她本人一樣。”史密斯為漢布林的中國回顧展寫了序言,他這樣形容漢布林創作的肖像畫:“瑪吉看人的眼神能夠洞穿一切。瑪吉·漢布林與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類似——熱情洋溢,自由不羈,置身所有潮流和派別之外,但二者又都延續了一個歷史悠久的批判傳統:強調觀察、素描與繪畫性——這些都對整個世界意義非凡。”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艾米·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2013年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母親》(Mother),2013


瑪吉·漢布林從肖像畫開始,也在肖像畫中成長。在採訪中,她提到了倫勃朗。“幾年前,一位朋友告訴我,倫勃朗唯一存世的語錄是:‘我一生只在畫肖像。’他是否真說了這句話並不重要。但這意味著,倫勃朗創作的最小幅版畫中最不起眼的雞窩,都是一幅雞窩的肖像。泛化是藝術最大的敵人。每一個指節都獨一無二,都和其他指節不盡相同。特性就是一切。”


漢布林沒有主動談到“特性”的話題,但是每一位記錄者都希望他記錄的對象有特別之處,他們也總是在努力尋找記錄對象的特別之處。漢布林對自己的特別之處基本沒有概念,她只知道一件事:愛是創作的基礎。“我曾經拒絕過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因為我對撒切爾夫人的感情算不上愛,而愛是所有藝術創作的基礎。”漢布林說。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小丑王》(Clown King),2013年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侏儒》(Homunculus),2013年


她最為人知曉的創作故事就是為過世的父親創作的肖像,父親也經常出現在漢布林的畫作中,她曾經用石墨為父親畫過許多幅肖像畫,其中那幅她認為最出色的就被她運到中國了。漢布林也用水墨創作肖像畫,包括給父親的肖像畫。她特意解釋說:“水墨是一種非常挑剔的媒介,因為不能進行修改。水墨內蘊著一種純粹的屬性。一方面要求作畫時全神貫注,與此同時,還得舉重若輕毫不在乎。”但她也強調:“當然,每個人都只有一位父親。我愛的人要求我用炭筆、油彩或別的方式作出回應。”


瑪吉·漢布林的家和畫室位於東英格蘭的薩福克郡,距離她1945年出生時的地點不遠。這裡是畫家約翰·康斯特布爾和作曲家本傑明·布里頓曾經生活及工作過的地方,他們都對漢布林產生過重大影響。康斯特布爾曾反覆使用雲朵作為繪畫對象並傾注了濃烈的情感,漢布林的對象是大海;布里頓曾每天在薩福克的沙灘散步,漢布林創作了一個巨大的雕塑立在沙灘上向他致敬。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父親》(Father),13x17cm,1998年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閱讀中的喬納森》(Jonathan Reading),64x51cm,1960年


瑪吉成長於薩福克郡,現在大多數時間依舊居住於此,多半是有意遠離倫敦的藝術圈。在薩福克,瑪吉從十幾歲時起就深受塞德里克·莫里斯和阿瑟·萊特-海恩斯的影響(後者也是畫作《睡夢中的萊特》的主人公)。二人在瑪吉的故鄉哈德利鎮創辦了一所特立獨行的藝術學院,瑪吉的父親則在鎮裡的銀行擔任經理。很小的時候瑪吉就展現出繪畫特長,並且充滿反叛精神,至今仍然如此。她就讀於當地的伊普斯維奇藝術學院,隨後去了坎伯韋爾藝術學院,師從羅伯特·麥得利和阿德里安·伯格,後來又在斯萊德美術學院學習。


大海對漢布林有特殊的意義,她在海邊長大,大海是見證她成長的朋友,也是愛人。“我會跟大海對話,跟它講我的生活,我的情緒。有時候它會回答我,用海浪告訴我我該怎麼做。有時候它就靜靜的,什麼也不說,但我還是能夠感受到它傳達給我的信息。”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水牆5》(Wall of water)布面油畫,198x226cm,2011年


漢布林創作了一系列的海景畫,也是這次在廣東美術館展覽的重頭戲之一。海景畫的創作基於她親身體驗的薩福克郡索思沃爾德沙灘邊海浪拍打防波堤的場景。這一批作品曾於2014年在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展出,展覽題為《水牆》(Walls of Water)。她筆下的大海栩栩如生,極具感性色彩。那些畫面——大自然的偉力無情擊打著海濱幽靜小鎮的防波堤——是她內心體驗的真實寫照。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水牆02》,75x107cm,2011年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水牆06》,75x107cm,2011年


“我從來就不擅長游泳,直到現在也沒學會。也許我畫大海就是為了控制它吧。我記得自己三四歲的時候曾經步行走進海水中,邊走邊不停地跟大海說話。當時大海並未對我作出回應,但我還是不停地說,彷彿它是我的朋友。很多年過去了,現在當我畫大海的時候,我會站在那裡傾聽。而海水開始對我說話,我變成了它的傾聽者。”這是在不同時期,大海對漢布林的不同反應,也是漢布林創作的變化過程。


漢布林說:“隨著年事漸長,我和沙灘的聯繫日益緊密,包括我生活的那片沙灘上的每塊鵝卵石。和時間一樣,大海正在侵蝕我們的那一小片海岸,就如同時間正在侵蝕我的生命。和時間一樣,海水離我越來越近——時間不會放過任何人。而我們是如此渺小,就這樣站在這裡眺望著廣闊的地平線。”


瑪吉·漢布林:美即驚駭之始

>《擁抱的頭顱》(Cuddling Skulls),40x50cm,1995年


“美即驚駭之始”展覽主題源於奧地利詩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的《杜伊諾哀歌》,對人生和宇宙的深思貫穿在作品之中,並與創作的主題建立起直觀而呼應的聯繫。對於煙不離手,每天都要喝酒和跳舞的漢布林來說,73歲的她是自由的,現在她也堅持每天畫畫,彷彿只有這樣的生活能帶給她滿足感。在漢布林的繪畫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一種旺盛的生命力,這或許就是她對油畫天生的感官銳度和永無止境的大膽冒險,她能以自如的手法,抓住被畫者轉瞬即逝的情感瞬間和個性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