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功武村,乐在粉墙黛瓦间


游功武村,乐在粉墙黛瓦间

功武村古建筑群。

想逃离都市喧嚣,到乡村探寻古村落的粉墙黛瓦,以及背后的故事,可以到龙门县龙华镇功武村逛逛。功武村现存上千间古民居房屋、10余座院落等明清古建筑群。这里没有大都市的车水马龙,这里只有一种悠哉的慢生活。古宅,古道,小溪,竹林……如同一个古时代的村落,来一场穿越般的体验吧。

古码头成就功武村繁华

功武村的廖氏族人来自江西,建村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由南宋太尉廖金凤之子廖剩甫从龙门的菱角塘迁往功武开居,因祖先皆以武功文德起家,遂赋新家地址为功武村。

约500年前,功武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小商埠。功武村的沙迳河边,有一个古码头——功武古渡口,原是广州到龙门水路客商往来的必经之处。古代来往的船只就在古码头停泊和开航,古码头成就了功武村的繁华。

从古码头到功武村,有一条古商业街——正街,正街是功武村古时的商业区,长约约600米,宽约3米。正街的地面上铺设的是青砖,中间高两侧低,犹如龙脊,故又称龙街。正街两侧,仍有古色古香古建筑。现存的古建筑中,还能看到有着古代商铺印记的“铺铡头”,是摆卖货物用的,相当于现在的柜台。

廖氏宗祠内建有接旨亭

正街乃功武村的中轴线,廖氏宗祠就在正街上。廖氏宗祠是一座四进五开间的建筑,始建于清代,清末时曾作为私塾使用。宗祠砖木结构,硬山顶,灰塑龙船脊,有人物花草鳌鱼灰雕,人字垂脊下有瓷质狮坐镇。大门两侧设有两石檐柱,柱础为瓜状石雕图案。两侧各有一个由花岗岩构成的平台,是为前来化缘的和尚准备的。

廖氏宗祠正大门墙壁是由花岗岩石料筑成。大门上方阳刻“廖氏宗祠”匾额。踏进大门,迎面是一面屏门。庭院的空地有一座四石柱歇山顶的接旨亭。接旨亭四石柱是八角形,柱础雕刻有如意、蝙蝠等吉祥图案。廖氏族人在祠堂庭院内专门修建了一个接旨亭,说明廖氏在当时是一个望族,不时能接到皇帝圣旨。据了解,功武村的廖氏族人,的确是人才辈出。廖氏先人廖金凤于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考上进士,初为增城县令,后从戎,官至太尉;廖明仪官至广东府左副都元帅,兼管参谋,人称廖元帅。廖南山、廖兰窗也皆为武官。

五宅古堡可居住整村人

从廖氏宗祠出来,走过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就来到了五宅围。五宅围,因是廖氏后人廖兰窗第五子廖云谷(明代秀才)在此开居,故取名“五宅”。在五宅围内,设有一个云谷廖公祠。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廖云谷后裔廖观科举高中进士,后廖观将五宅围按进士格式进行扩建,1667年,修筑碉楼,故五宅围又名进士围。

五宅围以进士第、碉楼为中轴线,两侧的民居联排布置,呈“梳式”布局,四周围以高墙,加上碉楼的守望和防御,是典型的广府建筑风格。

进士第(俗称官厅)五进五开间,通面阔23.6米,通进深56.3米。二进堂中悬挂一块木质“菑畬堂”横匾(菑畲,耕耘之意)。五宅围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四层楼高的碉楼式建筑,名为五宅古堡。整个古堡方方正正,没有大窗户,每层楼只有数个小窗眼,看上去格外严实牢固。据了解,功武村村民当初修建古堡,一为防洪,二为防外人打劫。古堡的每一层空间都被分割为多个小房室,据说当时古堡住得下整村人。

书室遍布村中各处

据了解,功武村自明代就自办私塾、建书室、聘名师,以教育子孙。功武村五宅有杏春书室、宜休书室、璞轩书室,六宅有梅堪书室,二宅有进栈书室,三光楼的函乐书室、小莘墅书室等,书室遍布村中各地。杏春书室始建于清朝初期,占地面积约330平方米。其大门墙面是2米多高的红砂岩,青砖砌墙,气派壮观。

2014年5月,香溪堡旅游区斥资聘请古建筑修复专家,用了近10个月时间,将杏春书室的原貌恢复,于2015年4月杏春书室对外正式开放。恢复原貌的杏春书室,整体布局完美,大气庄严的课室,小巧的书阁,开阔的天井及先生的生活起居客厅、房间等。书室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向人们呈现出古代书室的真实面貌。

如今,书室的朗读书声已经远去,惟有书室让人怀念曾经的书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