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先安居后乐业

上一篇-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上篇我们讨论了提前海外置业,学区房的问题,简单概括了新旧两代移民的特点。今天这一篇我们来介绍悉尼的几个华人区。

首先,先了解一下悉尼华人区传统的“四大金刚“:Burwood,Hurstville,Ashfield,Eastwood。再谈一谈市中心的Haymarket和北区的Chatswood

Burwood:小“City ”—美食,美酒,夜生活

Burwood位于悉尼内西区,距离市区12公里。Burwood区内拥有两座大型商场Burwood Plaza和Westfield,同时还有众多华人超市、华人商店和各色餐厅。在众多华人生活的社区中,除了悉尼市区本身。这里总是非常独特的存在着。

不仅和市区一样林立着各国的美食餐厅,而且还有很多咖啡店和酒吧。澳洲人的酒吧文化和咖啡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世界各地的美食选择,下班后至前半夜的灯红酒绿,像极了大都市给人的感觉。所以早期移民戏称这里为“小City”。

大多数华人移民无法如同澳洲人那样热情奔放,热衷于把下班时间泡在酒吧。同样的,澳洲本地人也不可能每天吃亚洲菜。不同的文化在一条小小的主街上泾渭分明,又能和谐共处。

当然,夜生活的丰富,加上酒精,偶尔会有些不和谐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在这个区域做生意竞争较大。多是餐饮同行竞争,餐厅更换的速度那是相当的快。每一年都有几家惨淡关门,几家雄心入场。对于吃货们来说,倒是一桩好事。

华人比例:50%

交通便利:4颗星

生活指数:5颗星

治安: 3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Burwood

Hurstville:悉尼的“小广州”

现在好多人把Hurstville叫做“小香港”。距离市区22公里。其实早期我们还是更愿意叫这边“小广东”或者“小广州”。很明显啊,更像广州不像香港,不是么?

Hurstville是悉尼最大的老牌华人区,悉尼最大的华人聚集地,南区重镇。Hurstville的华人店,中餐馆,杂货铺,面包店,咖啡店,礼品店,旅行社,烧腊店,蔬菜店,肉店和医疗中心林立,生活非常便利。发展到今时今日,可以不夸张的说,在Hurstville生活是不需要讲英文的。

它的发展,在我看来完全是建立在华人不懈的努力与拼搏之下。随着这些年政府在基建上的投入,主街得到扩充与翻新。更多的新建公寓项目带来了更多的人口,也带来了更多的商家入驻,相较于以前更干净整洁,社区的商业蒸蒸日上。

虽然早期的移民勤劳务实,拼搏肯干,在澳洲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但是由于早期经济基础差,缺乏安全感,甚至没有合法签证等因素,造成了当地物价偏低,华人抱团较难融入澳洲主流文化,以及恶性竞争,食品卫生较差等中国式经营思维。种种这些给“小广州”减分不少。

为什么我认为这些是减分点?从这些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更多的低收入家庭进入社区。这些低收入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在吃穿上,不同于当地华人家庭除了房贷,还投入很大一部分在孩子教育上,送进各大补习社,考公校精英班。

但是,澳洲这些底层家庭不重视教育,导致了澳洲最大的问题“teenager”青少年犯罪问题。在Hurstville的主要街道,经常见到大量的青少年聚集,寻衅滋事,骚扰路人。

前几年爆发的清真寺问题,其实矛盾点并不是在于“建不建造一个寺庙”。而是当地的华人群体害怕寺庙的建立,会带来大量的不同族群入住本区域,这样会把很多潜在的问题激化到明面上。

有人会问:别的区域为什么不存在这个担忧?因为那些区域的文化和消费指数限制了外来定居者的阶层。而这个基层的新移民不会引起当地的反感,因为他们不会拉低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地位。而“清真寺”问题正是一种社区竞争力不足的体现。如果是兴建一座新的商场,必然是会受到欢迎的。

华人比例:60%

交通便利:2颗星

生活指数:5颗星

治安: 2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Hurstville

Ashfield:移民眼中的“小上海”

Ashfield被悉尼华人称为“小上海”,距离市区10公里。这里同样是属于最早开发区之一,也是传统华人重镇。在这里,各类餐馆,华人超市,商场,药房,邮局和便利店等应有尽有。Ashfield还有着19世纪古典、迷人的维多利亚风格住宅,住在这的人形形色色,颇具多元化。

这里有一个道听途说的小故事:上海人历来以精明著称。以前悉尼的火车票在月票之前,是按照不同的范围划分票价的。而Ashfield正好在最便宜地铁票的最远一站。这样既保证了最便宜的通勤费用,也享受到了最便宜的房价和租金。毕竟离市区越近租金越高。这个故事虽然不一定100%真实,但是整个Ashfield主街上各种上海菜馆,确实给人一种“上海老乡聚集地”的印象。

地理位置优秀,充斥着老城区的影子。新开发的楼盘少,别墅大多都是保护建筑,不能重建。所以整个地区那么多年没有呈现什么新的面貌。这些年很多中东,印度移民涌入,也开始慢慢影响到这个社区。街道上垃圾,灰尘随风飘扬,这些年也明显感受到了开始有些衰败。

华人比例:20%

交通便利:5颗星

生活指数:4颗星

治安: 3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Ashfield


Eastwood 新移民吐槽的“小县城”

距离市区17公里。作为发展较早的华人区,当地开设有很多亚洲店铺,居民购买日用品和食品非常便利。此外,公共交通非常完善。坐火车前往悉尼市区最快只需要半小时。从Epping通往Chatswood的火车站开通后,为当地居民前往北区与麦考瑞大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相应的,北区的麦考瑞大学的学生也更多的开始往Eastwood移动。

Eastwood有两个很大的特色。第一是夜市,各种亚洲美食摊位,上海,台湾,重庆,新疆等各地美食,几乎每天晚上都开。要在悉尼是很少有这样的夜市的,最著名的唐人街夜市也只是周五晚上开放,Chatswood步行街也只是周四和周五晚上。这确实给悉尼寂寞的夜晚增加了一个有趣的去处。

第二大特点是整个Eastwood中心,以火车站为界,东边基本为华人餐厅,商铺的聚集地。西边为韩国餐厅和店铺的聚集地。所以基本东边被人称作华人区“Chinese Side”. 西边被称作韩国区“Korean Side”.

最近比较热门的韩国议员要求废除Eastwood夜市的倡议,也被讨论的沸沸扬扬。其实很大因素我觉得是:夜市让中国区这边更加热闹,带来更多的生意,让韩国区变的更加冷清。

华人在澳洲不喜欢参与政治,也鲜有华人议员。但可以看到,其他族群勇于发声,经常和我们华人叫板,为自己族群争取权益。希望华人未来也能参政议政,让华人社区继续蓬勃的发展。

华人比例:38.5%

交通便利:4星

生活便利:4星半

治安: 3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Eastwood

Haymarket:谁都知道的华人区

Haymarket位于悉尼CBD市中心位置,华人众多。悉尼的Chinatown(唐人街)就坐落在Haymarket。所以基本是家喻户晓。这里有Market City华人商场,逢年过节更是四处张灯结彩,中国氛围非常浓厚!

此外,这里还有独具中国特色的热闹的农贸市场Paddy's Market,各类新鲜蔬果应有尽有,并且价格便宜。

我很早以前,就对生活在市区的华人说过:不要觉得市区大,住在哪一片角落都合适。其实真正适合华人生活的地区只有唐人街开始,北至Townhall火车站,东不过海德公园的一小片三角范围。原因很简单,市区开车没有可能性,基本没地方停车。而符合华人生活的华人商品,水果蔬菜,肉类以及熟食,基本只有这一片可以集中买到。

现在的China Town其实更倾向于亚洲人聚集地。其中以中国留学生,东南亚,韩国为主要群体,居住环境多为群租,毕竟市区各种便利的同时,高昂的租金也是很难承受的。打工族多偏爱市区,家庭除了工作需要,不太会在市区落户。毕竟学校,公园,绿地都比较少。

华人比例:14%

交通便利:5颗星

生活指数:3星半

治安: 1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Haymarket

Chatswood:华人区中的富人区

Chatswood被看做是悉尼华人区中的富人区。距离市区12公里。这里是我们这些老移民称作“小香港”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在其他社区罕见的高楼大厦在此林立。

在Chatswood,48%为澳洲本地人,而华人则是该区第二大人口。因此,英语是Chatswood区内使用最广泛的日常语言,中文仅次之。在这里,精通英语和中文或精通两门语言以上的人占了58.7%。

Chatswood被喻为北岸商业明珠,吸引了大批大型企业入驻,并兴建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在不足10年的时间里,Chatswood已经发展成为北区发达的商业、零售、就业、休闲和居住中心,其繁华程度直逼悉尼市中心商业区。

其实在20多年前,这里也是治安堪忧,环境一般的社区。但是区政府以身作则将办公处,警察局等搬到这里,并持续不断的投入各种费用在基建,公共设施上,加上对新开发项目的严格要求,慢慢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商业,住宅完美结合的高品质社区。这里有很多其他社区应该借鉴的经验。

这几年快速进入该区域的亚洲族群除了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也有相当的比例。高房价,高租金限制了很多人在此置业。这里的移民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英语日常使用更频繁,更容易和澳洲本地人进行交流。

华人比例:40%

交通便利:4星半

生活便利:5星

治安: 4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微财网合作伙伴的金融牌照:


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移民澳洲|先安居后乐业 中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