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李鴻章出訪歐美,探尋強國之路,突然同情起這位百年前的老人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李鴻章代表大清國和日本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抗議和朝臣彈劾,致使他從仕途的頂峰跌落下來,先後失去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官職,閒居在北京東安門外的賢良寺內。

1896年2月,清王朝決定讓李鴻章出訪歐美,瞭解西方國家的政治和外交等情況,同時勸說西方列強同意“照鎊加稅”,提高列強向中國出口商品的關稅。這一年,李鴻章73歲高齡,已是風燭殘年。

1896年5月,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清政府改派李鴻章為“欽差頭等大臣”赴俄。圖為出訪沙俄帝國期間,李鴻章與接待他們的沙俄帝國海軍少將澤列諾伊以及沙俄政府官員的合影,李鴻章穿著便服坐在椅子上。

1896年6月,李鴻章從俄羅斯乘火車前往德意志帝國進行訪問。德皇威廉二世給予李鴻章極其高的接待規格,儼然把李鴻章當成了清朝的“國王”,不止親自陪同其參觀了德國皇室宮殿,還為李鴻章專門舉辦了閱兵典禮。

離開德國後,李鴻章又先後前往荷蘭和比利時進行短暫訪問。圖為1896年7月1日,李鴻章在自己照片題字送友。

離開比利時後,李鴻章一行在法國國慶節前一天到達法國進行訪問。圖為李鴻章向法國總統遞交國書。

1896年8月初,圓滿結束了對法國的訪問後,李鴻章開始了對英國進行為期20天的訪問。圖為李鴻章與英國軍界要員合影。

8月24日,李鴻章一行人離開英國,8月28日抵達美國紐約,繼續他在甲午戰敗後的環球訪問。李鴻章的到訪,轟動了全美,圖為1896年9月3日上午李鴻章抵達費城時的歡迎場面。

9月6日,李鴻章一行離開華盛頓,乘美國政府特備專列赴加拿大。隨後,李鴻章又轉道美國返回國內。

從3月28日離開上海,到10月3日到達天津,李鴻章此次出訪歐美,歷時190天。其間,經過四大洲,橫渡三大洋,水陸行程9萬多里,遍訪歐美8個國家,創下了歷史之最。 【如果您喜歡攝影、歷史、傳統文化,歡迎關注“秦塬影像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