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拆遷一夜暴富的城市:幾百萬人住在貧民窟,未來不知何去何從


作為非洲安哥拉的首都,過去的羅安達的存在感在國際上一直不高,甚至連其國家名字知道的人也是極少數部分。不過自內戰結束之後,羅安達開始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沿海的城市日漸現代化。

羅安達建於寬扎河沖積的平原上,它瀕臨大西洋,港口優勢十分凸顯,周邊又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是一個十分易於發展的城市。並且作為安哥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首都,羅安達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在旅遊資源上,經過葡萄牙數百年殖民統治的羅安達,遺留著大量的西式文化遺產建築。在主城區你隨處能夠見到典型的葡萄牙教堂、博物館、行政機構等古老建築。又加上臨海的優勢,羅安達旅遊資源豐富,未來前景看似十分樂觀。

但對羅安達的印象,大多數人停留在髒亂差、危險、擁擠的標籤上,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羅安達的貧民窟問題。在1975年安哥拉獨立前,羅安達的城市人口大約是100萬左右,但只有130平方公里的面積最佳容納的人口數量是50萬人。

獨立之後的安哥拉陷入幾十年的內亂,為求生存大批難民湧入羅安達,直至今日羅安達的人口數量早已超過500萬,是最佳人口容納量的10倍,而這不僅僅意味著人口高度密集,也為未來的發展埋下種種困難。

逃難而來的人們,在城中心用最簡陋的材料搭建了棚屋,幾十年下來成片低矮的房子,形成了一片貧民窟的世界。這裡取水、用電困難,生活環境糟糕,孩子們上學需要走3個小時左右才能到學校,但這都不是困難。

最困難的是人們的收入和高昂的物價,由於文化水平不高,貧民窟的人們只能從事低薪的重體力工作,人均收入連養家餬口都十分困難。而這大部分工作還是不穩定,若是今天沒有找到上工的機會,人們就要餓著肚子愁一天。所以在貧困的驅使下,貧民窟往往是危險的代名詞。


高消費使得這座城市成為全球“最貴”的城市,為保護本國經濟,安哥拉提高進口稅,但實際上本國製造業十分糟糕,羅安達的大量物資都依靠進口。這意味著兩種結果,從事外貿的階層獲取了大量的利潤,而貧民的生活成本十分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貧富差距極度拉大,富得越富,窮得越窮。

在羅安達城市,一面是精英階層居住的豪宅公寓,另外一面是低矮緊密的貧民窟。當貧民無法為這座城市造成價值,甚至是成為負擔時,挖掘機便會推倒人們的家園。

進入21世紀後,羅安達快速發展,為給這座城市提供發展空間、提升對外形象,以及滿足富人的用地需求,不少貧民窟被強制拆除。

今天的羅安達,一座座現代化城市拔地而起,高樓背後卻是清一色的貧民窟。在這場城市化的運動中,沒有因拆遷一夜暴富的中式底層新聞,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們不知該何去何從。而你必須知道,這是一場無法改變的命運,城市的發展往往就是“鮮血淋漓”。【圖片為攝影師Adrian Turner獨家授權去驢行商業使用,未經允許禁止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