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十幾開始,寂靜的上澗村忙碌起來,每天車來車往,他們來幹嘛


粉條,是以紅薯、馬鈴薯等為原料,經磨漿沉澱等加工後製成的絲條狀乾燥的特色傳統食品。中國各地均有各自獨特的生產工藝,成品粉條呈灰白色,黃色或黃褐色,按形狀可分為圓粉條、細粉條和寬粉條等.在山西晉南一帶,每年冬季都有村民加工紅薯粉條,以備春節和來年春夏食用。粉條是雜燴菜必不可少的存在,烹飪過後的粉條口感爽滑極富彈性,配合豬肉、豆腐、白菜等做成的雜燴菜是民間一種常見的美食。

到了臘月,晉南的農村就開始了紅薯粉條的加工,今天我們來到的是一個叫做上澗的小山村,聽村裡人說,村子共120多戶人家,但大都外出務工或在縣城居住,現在村子裡只有不到20戶50來口人了。這個村從2015年就成立了榮傑合作社,再加上政府鼓勵村民們種植紅薯,無償提供紅薯苗,紅薯收穫後全部出售給合作社。村民們賺種植紅薯的錢,同時解決了合作社製作粉條的原料問題。

榮傑合作社的主人叫範榮傑,是這個村的村主任,今年63歲了。用老範的話說,就是自己幹了一輩子農活,現在有機會做老闆,必須好好幹他一場。這幾個師傅是老範從外地請來的,每天每人合到300元工錢。今年老範收了20多萬斤紅薯,打了3萬4千斤粉。


來老范家帶班的張師傅說,他們老家也有做粉條的傳統,而且人人都掌握手工製作粉條技術,在多年的漏粉製作過程中,琢磨出了一套粉條製作配方,不加任何添加劑,漏出的粉條色澤透亮,口感筋道,品質好,很受歡迎。

他們4個人分工明確,從和麵、漏粉、撈粉、捋粉和掛粉這幾個環節中,每人負責一道工序。

由於多年的默契配合,幹起來非常順手,再加上老範還從村裡找了幾個幫忙的,每天能做粉條3000斤左右。從臘月十號左右開始漏粉條,村子裡就熱鬧起來:一是時不時有車輛來拉加工好的粉條,二是村裡的村民也把自己家的紅薯粉拿去加工,加工好了在村裡晾曬。這就使得平日裡冷冷清清的村莊有了些許生氣。

老範說,沒法子呀,漏粉條是個技術活,也是個出力的活,自己有力氣,但沒技術,只有每年請人來漏粉條,畢竟和麵的硬度、煮粉條的火候、漏出來的粉條長度等關鍵環節不得馬虎,直接關係到粉條的質量和賣相。

這幾個就是村裡來幫忙的,每小時7元,一天從早到晚要幹十來個小時。老範說,沒法子,到年跟頭了,隊裡還有一攤子事要忙,錯過了加工粉條的最佳時間,必須趕在臘月23之前把3萬多斤粉做成粉條,現在外面電話天天催的要粉條,自己手裡卻沒有貨,只有乾著急。


這幾年,上澗村榮傑合作社粉條銷路挺好。來訂貨的大都是回頭客,也有口口相傳慕名而來的。為了把銷路走的更寬些,今年老範在包裝上也採取了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傳統的編織袋裝,就是自己吃的,另一種是包裝盒的,用來走親戚送禮看上去大方些。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作為禮品送親戚朋友的包裝,這是五斤一盒的。

這種正在裝車塑料袋包裝的,就是買回去自己吃,沒必要在包裝上再花冤枉錢。老範說,今天已經臘月25了,自己的三萬四千斤粉條連加工帶賣,總算全加工出來了,現在已經銷售了2萬多斤了。今年行情還不錯。一斤粉條市場價七元錢。全部銷售出去能賣23萬多,出過師傅和幫忙人的工錢及材料錢,合作社收入在15萬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