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內地電影市場的春節檔,一年比一年競爭激烈。從當年周星馳的一枝獨秀,發展到現在“百花齊放”的局面。

今年春節檔,就更加激烈了,有《唐人街探案3》,《奪冠》,《囧媽》,《緊急救援》,《姜子牙》,還有成龍的《急先鋒》。

這幾部電影中,個人最期待的,就是《奪冠》(原《中國女排》),因為對於國產電影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因為它是國產片對體育題材的一次嘗試,又是一部非娛樂題材電影。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電影市場發展到最後,主要是擴展題材

內地電影市場的發展,也許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追求娛樂。這個階段觀眾看的電影比較少,觀眾對電影不是很瞭解,對電影要求不高,所以這個階段的電影,只要有娛樂性,夠噱頭就可以,背後做好營銷,就可以大賺票房。

當年在內地市場,為什麼許多爛片都可以賺票房?可能就是當時內地觀眾整體對電影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夠滿足他們消遣的需求就可以了。

第二階段是追求質量。當互聯網時代來臨,有評價體系,信息對稱,而且電影院越來越多,觀眾又越來越有錢去看電影后,觀眾對電影的要求就會整體提高;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紅海行動》

這個階段,電影要賺錢,就不僅要觀影體驗好,還必須要質量。所以在這個階段,爛片會越來越難賺錢,流量明星也忽悠不了觀眾。

內地的市場早已經進入了這個階段,《上海堡壘》的失利,就是因為觀眾的要求高了很多,自然抗拒《上海堡壘》。

第三階段是追求題材。這個階段,電影有質量不會撲,但不一定能賺錢,因為此時觀眾整體已經很成熟了,追求的是新鮮感,多樣化,大部分電影除了要有質量,還要題材新穎,才能夠賺錢。

內地市場,目前已經是進入了第三階段。在這個階段,電影市場要進一步發展,電影要賺錢,可能就需要擴展題材,挖掘以前沒拍過,沒拍好的題材。

上年《流浪地球》的成功,就是因為它嘗試了科幻題材,並且嘗試成功。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奪冠》則是國產電影在體育題材方面的一次嘗試

在國產電影中,科幻題材曾經是一片空白,最後由《流浪地球》補上了;

而體育題材目前也是一片空白,《奪冠》則是嘗試填補這個空間。

體育電影在中國是有需求的,因為我們國家是一個體育大國。雖然我們國足比較讓人失望,但我們有很多體育項目都是不錯,比如我們的中國女排。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國足不爭氣,但中國女排非常爭氣。以中國女排為題材,許多中國人會對此有共鳴的。

對於國產片來說,目前非常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如果它成功了,它將會和《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電影那樣,進一步擴展國產電影的題材範圍。

為中國女排拍電影,同時也是對非娛樂題材的又一次嘗試

/1/

國產電影需要擴展娛樂題材,也需要擴展非娛樂題材

因為電影既是商品,又是一種文化。

如果單純擴展娛樂題材的電影,那麼電影發展的趨勢只是“娛樂至死”

娛樂題材電影更多是以消遣為目的,重在娛樂,往往會過分弱化劇情,只在乎感官刺激,更像是一種商品。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如果只發展娛樂電影,那麼電影市場的電影將會變得越來越不好看的,因為娛樂題材電影帶來的爽感只是一時,看多了,很快會膩的。

好萊塢的大片,就是越來越“娛樂至死”,過於重視純娛樂題材,它們過分在乎特效,情懷,在乎電影的娛樂性,因此內地觀眾對好萊塢大片的期待也越來越低,因為感覺它們都是千篇一律的。

/2/

國產電影,同時也需要發展非娛樂題材

什麼是非娛樂題材? 非娛樂題就是不純是拿來消遣,不是純拿來追求“爽感”,更趨向反映現實的題材。非娛樂題材的電影更像是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商品

《我不是藥神》就是非娛樂題材電影,它只是形式上很有娛樂性,但它題材的本身是用來反映社會問題,讓觀眾思考的。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今年國產檔的三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它們也是非娛樂題材的電影。

《我和我的祖國》講的是幾十年來,人民和國家的發展;《中國機長》歌頌的是現實中川航的英雄機長;《攀登者》則是歌頌中國的攀登隊。

非娛樂題材的電影更像是對現實的記錄,回顧,或者反思,擴展更多非娛樂題材電影是有利於傳承和發展的我們的文化,意義很重大

而且非娛樂題材如果拍得好,帶來的觀影體驗可能會遠遠勝於娛樂題材的電影,比如《我不是藥神》給觀眾帶來的震撼感,就是娛樂題材電影給不了的。

拍《奪冠》這部電影,則又是一次對非娛樂題材電影的嘗試。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對於出生比較早的觀眾來說,《奪冠》可能是一部喚醒他們回憶的電影;

對於出生比較晚的觀眾來說,《奪冠》則是一部讓我們瞭解上一代人所處時代的電影,因為晚出生的一代人,是很難體會中國女排對上一代人的意義,這部電影有助他們瞭解。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但拍好《

奪冠》難度很大

更多公司願意拍娛樂題材,除了是因為更容易賺錢,還因為更容易拍好,因為娛樂電影只要取悅觀眾就可以了,劇情有時候可以漏洞百出。

拍非娛樂題材難度就大了,因為這些題材一般不是很“爽”,但又要讓觀眾有良好的觀影體驗,難度很大。

而且非娛樂題材的電影,如何講故事?很難拿捏。講太正經,觀眾會覺得賣情懷,教科書。過於藝術,觀眾又會覺得無聊。

某些挑剔的觀眾不喜歡《攀登者》等電影,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因為電影題材不行,而是講故事方面缺乏技巧,有點生硬,讓他們覺得電影在刻意賣情懷,像是教科書。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奪冠》能否成功,就要看導演的本領了,能不能注重劇情的同時又能保證觀眾的觀影體驗

類似的電影,外國是有成功的,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成事在人》!那部電影成功通過橄欖球展現了曼德拉的人格魅力,也強調了種族和睦相處的願望,感動了不少觀眾。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成事在人》

《奪冠》目前還未上映,我不敢下定論,但我相信它有很大機會會成功,因為導演是陳可辛。雖然他是香港導演,但他也是少有能拍好內地題材電影的香港導演。他拍的《中國合夥人》,《親愛的》就拍得非常接地氣。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另外,目前關於《奪冠》的某些爭議請網友不要輕易相信,因為娛樂圈的信息僅供娛樂,關於電影的爭議要等到電影上映了,我們才能知道。

希望《奪冠》最後能夠成功,如果它成功了,它又是國產電影在題材上的又一突破。

對國產片來說,目前也需要一部成功的《奪冠》(原《中國女排》)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洞察影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